从“四个自信”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02-17 15:36何小红程文标
关键词:四个自信现代化道路

何小红 程文标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120)

四十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开始走上富起来的强国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解放思想,积极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赓续精神,奋勇前行,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的光明前景。

针对中国的崛起,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言论。不管是近代的“黄祸论”,还是当前西方社会不断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其深层的原因是,西方社会担心中国的崛起以及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超越和替代。换句话说,就是害怕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乃至使其彻底颠覆,因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意味着东方文明的复兴,而这正是具有“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西方社会最不愿意也最害怕看到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的参与。为进一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和构建的美丽蓝图,为实现国内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根据经济发展互利互惠原则,为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从文化心理的相同原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是为了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担忧。因此,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怎样消除“文明冲突论”对我们实现和平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我们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需要解答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关系,另一个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怎样实现创新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根基之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1](P19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大会上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P201~20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必然面临着与中国文化融合的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追溯历史,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联系,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通的,它们在某些方面是存在内在互通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设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等等。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内在的相通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切合了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正是这种内在的相通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现融合有了潜在的前提,并且为实现两者的融合创造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而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才有了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虽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但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是简单地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呢?当然不能,因为只是简单地延续中华历史文化,是不能解决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所面临的问题的。如果抛弃中国历史文化,又能否成功实现民族复兴呢?也是不能的。历史已经也在继续证明,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现代化只是空中楼阁,固守传统文化而不创新发展的现代化,也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和积极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并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P201~202)。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简单地延续中国历史文化,而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指导下,实现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会涉及到怎样看待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应以怎样的方法去科学解答两者之间的关系。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只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理论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P544)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艰辛历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必然性、艰巨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着美好的描述。1880 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从而给它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这意味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二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社会生产,从而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也意味着商品生产的消除;三是阶级的消亡,这也意味着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四是国家的消亡,因为阶级已经消亡;五是人终于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3](P775-797)这些基 本 特 征 构 成 了 科 学 社 会 主 义的基本原则,一直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遵循。当然,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要客观理性科学合理地看待。我们要认识到,一个理论只有不断地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统一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对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它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4](P21)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坚持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即坚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创新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一国两制”推进国家统一大业,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一切都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某一理论在某国家实现程度,和该理论满足某国家需要的程度相关。”[5](P11)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适应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的成功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典范,它的成功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坚定和信心,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P23)。所以,我们 要科学 看待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者之前存在的一些差异,不仅决不能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要防止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否定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为了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

三、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当代发展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仅要对现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超越性。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特定历史目标而建立的,当时代发生变化时,这种体制就必须改革,否则就会走向衰败,甚至是毁灭。尽管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因为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苏共亡党亡国,其教训是深刻的沉重的,值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引以为鉴。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6](P250)建立了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意味着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就能自然显现出来,还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如果要问中国做对了什么,那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立足自身国情,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并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理论体系。同样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苏两国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是因为我们实现了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和超越。这种优越性表现在:无论是在道路选择、制度建设上,还是思想创新、时代判断上,我们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底色不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并且始终坚持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经济建设,对于资本这个“洪水猛兽”的驯服,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对资本的作用做了深刻的揭露,资本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化,除了是简单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5](P403)。资本的逻辑不仅在支配着经济领域,而且还在影响着政治领域,但是,马克思也没有否认资本主义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上做出的贡献。不借助资本的力量,社会主义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约束,资本就会失去控制。因此,如何能将资本这个“洪水猛兽”驯服,使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难题。解决得好,就能做到为我所用;做得不好,那可能就会损害自身。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构建一个“共益性”市场经济。“公益性”可以理解为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精英谋利益。这是一条介于经典社会主义和经典资本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即它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势,把人民的利益包含其中,同时它也利用了资本主 义的优势,发挥了创造力。[7](P190~191)]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这样的设计,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进行融合,驯服了资本这个“洪水猛兽”,使资本为我所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现代化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现代化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中国现在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国外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和中国现在所走的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是其重要内容。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走向现代化的时机选择、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也不尽相同。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也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合理的道路,是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吸收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宝贵经验。这条道路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注重科学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国情,实现了本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统一。这条道路是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也将继续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满足中国发展需要的科学的道路,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它的成功,对那些既想快速发展又想保持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条道路又是怎样一条道路呢?它的优势和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是一条信仰人民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历史已经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以及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体现着党对人民的关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这条信仰人民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又是怎样的道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追溯历史。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正是依靠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还是人民。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它才能将亿万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发动和组织人民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发挥人民的创造性,这是中国取得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其次,这是一条坚持改革创新的道路。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为推动时代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都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建,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坚持改革创新的道路。最后,这是一条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谋求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更是要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待其他民族也是以礼相待。建国之初,我们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友好相处,实现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各国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实现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在文化和心理上的互通,也就是既要实现各国人民物质生活上的联系,更要构筑各国人民心理上的认同。总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被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如果说这条道路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不同,那也是因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众多不同,决定了在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中也会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通过多维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也不是分散的部分,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它们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伟大贡献,同时也在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它是内外联动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理论体系的探索和建立,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文化的创新和积淀,这一切不仅是在解答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也是在解答本世纪社会主义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一问题。中国道路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对西方学者所谓的“英美特殊论”的有力质疑,证明了实现现代化不是某些国家才具有的特殊潜质,而是如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实现现代化的可能,现在还未实现现代化而又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必非要模仿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必为了实现现代化而以牺牲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代价。中国道路的成功,已经在对这些时代课题进行着深入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保持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也为人类社会实现美好发展指明了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