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时 代 高 校 实 验 室 安 全 管 理 新 范 式

2019-02-18 17:34陈晓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验室法治管理

杨 琦, 陈晓猛

(南京工业大学 资源保障部, 南京 211816)

0 引 言

实验室是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承担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方面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各高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差异,在实验室设置、建设、管理上具有较大差别,但总体上处于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资源进行管理的阶段,与新时代、新要求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亟需开展研究探索和实践创新。

在依法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较多可借鉴的经验。如美国高校管理者具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和各实验室具体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度条款非常具体清楚,逐一列出,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从而达到保护人的目的[1]。但从依法治理的角度来看,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这也正是我们赶超国际先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机遇所在,国内高校应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为解决实验室管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范式。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高校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在管理水平尤其是安全环保方面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还比较严重,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个别事故对学校声誉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1 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

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上存在与硬件条件的提升不同步、不匹配现象。实验空间、装置、设备的改善并不会自动形成管理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艰巨性,在认识上需要提高。高校一般把教学和科研列为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体现办学水平、显示办学实力的教学成果奖和科学技术奖是高校竞相追逐的目标,由于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承担的只是基础性工作,其载体功能、创新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物理学界泰斗冯端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实验室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会显得过份[2]。冯老并以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对近代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为例,指出卡文迪许实验室实质上就是剑桥大学物理系,100多年前创建这个实验室就标志了近代物理教学和科研的开始。进而得出了“看一个高校是否水平高,首先是看它的实验室的水平和工作状况”的科学判断和“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3]的至理名言。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科学界对高校实验室重要性最权威、最精准、最到位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2 实验室责任主体多元

高校实验室在建设、管理、使用过程中涉及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到院系、学科、课题组等多个层级,呈现出责任主体多元的特点。在实验室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人员众多,除了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辅助人员以外,还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再

加上学生群体流动性大,对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难以严格落实到位[4]。这也是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所在。

责任主体多元表面上似乎逐级落实了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① 只明确了责任主体,没有明确主体责任和“责任田”意识,导致没有单位和个人把实验室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② 部门职能交叉,校、院系责任含混,导致推诿扯皮,出现责任“盲区”和无效管理;③ 有责必有权,责任主体多元必定派生管理权多元,多头管理的弊端是缺乏长远统筹规划、监管不力。

1.3 被动式管理成效不佳

在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中,实验室处于“被管理”地位,无论是规章制度、人员队伍还是仪器设备、环保安全都是被动接受上级部门和学校各级机构管理、检查与整改,像一个始终需要医治的“病人”,久而久之失去了作为“健康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积极应激反应,这对于实验室本身建设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同样的管理机构与人员,同样的管理制度与办法,为什么有的年份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而有的年份却发生甚至安全事故多发呢?成为困扰高校领导的一个问题。学校习惯采用安全教育的方法、 方针、措施与途径,出于意识惯性与行为惰性,从事学校安全工作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动态性难以及时作出行为反应,而是无限次的重复[5]。这种被动式管理和无限次重复的状态,极易陷入经验式管理的“泥潭”,导致思想麻木和反应迟缓。

1.4 责任追究难以落实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都力求做到闭环管理,闭环管理的环节一般为:① 确立标准;② 检查评估;③ 考核奖惩。通过决策—控制—反馈—再控制—再反馈...的循环积累,不断消除隐患和问题,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促进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奖”一般是皆大欢喜,但在发生事故后,需要“惩”或者追究责任时,经常出现“卡顿”。

由于责任主体多元和面向师生群体,对实验室事故实行责任追究的高校也只是少数。在不少高校,出了事故,也不用太多的责任担当,一些追责处分是不公开的,没有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事故原因调查多数是为了处分人,并没有将原因公布以告诫他人,不要再发生同样的失误和事故[6]。有的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藏匿于细节角落的事故隐患总是难以预知和及时处理,造成安全注意间断与安全注意转移,必然导致事故的重复发生[7]。责任追究难以落实,闭环管理流于形式,在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比较突出。

2 “法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范式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为了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目标, 以法律方式规范高校管理的过程, 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法治化管理和高校自我的法治化管理两个方面[8]。实验室依法治理是高校自我法治化管理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范式”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和行为规范等。在依法治理的同时,构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范式,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在意识、体系、文化、效能等方面全面确立“法治”的核心作用。

2.1 树立法治意识

树立全员法治意识是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依法治理的前提。高校部分领导依然习惯于运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程序、行政手段与道德观念、熟人关系来治理学校, 习惯于以言代法、以言代规则, 权力意识浓, 规则意识淡[9]。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而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错过了最佳解决时机,进而阻碍和影响学校的发展。部分高校不问过程只管结果的心理和做法普遍存在,对程序正义的忽视几乎是一种常态。在师生管理上,把教师、学生当成是依法治校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不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领导的干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的交织等都影响法治意识的养成和法治精神的确立[10]。这些在本质上是与依法治理相违背的,也不利于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建立,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2017年5月3日,总书记在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上率下,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师生员工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校园氛围,引导师生员工自觉遵循法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1]。这也是新时代实现高校自我法治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2.2 建立法治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治体系是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依法治理的关键。目前,高校在实验管理体系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物质保障与经费投入不足、规章制度不能完全落实等。学校多部门管理安全工作,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不足成为了组织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学校的责任体系不完善,实验室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这说明了许多学校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12]。这些都需要在法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多个要素系统支持才能实现。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法治体系应在国家法律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施“规则治理”和“安全治理”。“规则治理”是通过为行政部门各事项的处理制订详细而明确的规章制度,大大降低对各种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考核难度。只要严格照章办事,行政工作人员就变得程序性和非人格化,不再拥有任何行政裁量权[13]。以杜绝日常管理中人为、人情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安全治理”是专职部门与社会组织、公众在发现、解决安全或治安问题上的合作和互动,有利于改变人们只将安全的实现视作安全管理部门专门职责的错误,从而避免整个社会对安全问题预防的轻视,改变人们总在安全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反应”的迟滞状况[14]。“规则治理”和“安全治理”是解决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3 建设法治文化

建设法治文化是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依法治理的要求。大学生理应是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楷模, 但当前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法治信仰缺失、法治思维缺乏, 部分高校出现的大学生恶性违法犯罪事件频频见诸媒体, 甚至有逐年增长之势, 可见大学生法治文化水平不容乐观[15]。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师生不按规则从事、不按规范操作、不按要求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规章制度事实上成为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再严格的制度,如果在实验操作者这个“终端”不能落实落细,都将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设法治文化,既要发挥“刚性”的法律法规对师生的规范、引领和约束作用,又要发挥“柔性”“德治”“育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对师生的教育鼓舞和激励作用,使广大师生认真学法、用法,自觉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把自己造就成高素质,具有法治修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培育法治文化的重要原则[16]。将法治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通过法治文化建设,在全校师生中弘扬法治精神,借助具体案例和现场说法等教育形式,帮助部分师生彻底扭转“规章制度是麻烦”的错误认识,树立对法律和规章制度应有的敬畏之心。

2.4 提升法治效能

提升法治效能是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依法治理的目的。效能从字面上理解包括两层含义:① “效”, 即效率、效果、效益的统称;② “能”,即能力。效能既关注结果(“效”),也重视过程(“能”),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将绩效改进和能力建设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层次[17]。提升实验室法治效能就是要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法治化绩效和能力。

高校实验室是学生创新活动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只有在通过依法治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忽视安全这根不可逾越的“红线”,一味强调开放、自由和个性化。需要对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使实验室开放运行更加高效,让更多学生受益,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起到更重要的作用[18]。不能让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总是认为事故与自己很遥远,安全意识不强,还经常认为管安全是多此一举[19]成为普遍现象。

3 实验室安全依法治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依法治理不是仅靠高校自身就能完全实现的,需要省级乃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制订规范、出台文件、有序实施。目前,主要需要加快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快《校园安全法》立法进程

填补校园安全管理法律空白,形成科学、有序、规范的校园安全管理法制环境是一项治本的长效对策[20]。全国人大代表们关于开展《校园安全法》立法,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明确各方责任的建议,已经得到积极回应。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学校安全条例起草的前期调研工作,全国人大内司委认为,校园安全事关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教学,有必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制度规范[21]。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方面,理应在相应法律法规的起草过程中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3.2 制订实验室统一规程规范

上级主管部门通常用各种“通知”来代替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的管理。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由于职责界限不同、各做各的、统一协调欠缺。高校有时同时接到多个来自不同上级部门的通知,内容差不多,但都要有回复,导致学校做事难,有些只能流于形式[22]。缺少高校实验室安全统一规则,是推进依法治理的困难所在。针对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近年30年来高校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省教育行政部门逐步重视制订统一的实验室规程规范,如广东省、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规定(修订)》和《江苏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程(试行)》等规定,为开展实验室安全依法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执行和检查过程中应树立行业权威,做到“三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付走过场;决不允许查而不改,推而不动,遗留隐患;决不允许有职不履、追责不实、查处不严[23]。强化法人主体责任,建立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真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

3.3 加强师生法治道德教育

现阶段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律信仰培育。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教育目标理念不明、对法治教育的独立性认识程度不够、重德治轻法治、课时少、教育资源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法治教育“抽象化”、课堂教育途径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4]。而实验室正是很好的法治教育实习实践课堂,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道德教育,将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道德实践相结合,指导大学生构建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 提升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律能力,值得高校加强实践。另外,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也还要进一步加强。

3.4 建立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

相较于成熟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内部的应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培训不到位、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合理等情况时有发生。应逐步将大学校园安全纳入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重视校园安全的宣传,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师生的风险意识与教育培训与演习、完善高校校园安全预防、预警、评估、决策与应对、沟通与协调以及恢复机制,强化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一体化及新技术的应用[25]。实验室安全在高校校园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实验室安全建立校园安全应急制度是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迫切任务。

4 结 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是一个永恒话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范式,关键在班子,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科学决策,加大投入,动真碰硬,不留死角,狠抓落实,突出“法治”化严格管理,努力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和治理能力,确保实验室安全万无一失。

高校自身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规范建设、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持之以恒抓实验室安全。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广大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把确保实验室安全作为崇高事业和神圣使命,强化“守土有责”“寸土不失”的责任和担当,加大时间和精力投入,师生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积极投身“法治”进程,协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局面。

猜你喜欢
实验室法治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