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在超声诊断学应用思考

2019-02-20 05:00刘鸽赵萍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诊断学知识点微课

刘鸽,赵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广东广州 510405)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人体解剖为基础,涉及物理成像原理及多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是诊断与治疗并重的交叉性学科。超声检查有便捷、实时及廉价等优点,在临床诊断中有独特优势,正日益得到临床的重视和欢迎。然而超声诊断学涉及知识面广、对解剖基础及图像立体思维要求高,学习时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传统的超声诊断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同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抽象、互动性弱等缺点。超声诊断学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最大的程度的专业知识是目前应当解决的问题。现代教学认为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1],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早已存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混合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长处,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教学内容行进行把握,实际教学环境设置进行考虑,最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2]。“微课”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设计理念,是将概念讲解和举例浓缩到约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课程中,便于知识的普及。如果超声诊断学采用以“微课”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长处,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行进行把握,或许可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就混合式教学在超声诊断中应用做以阐述。

1 超声学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人体解剖为基础,涉及物理成像原理,诊断与治疗并重的交叉性学科。临床实际操作中需要时时应用超声基本原理并与人体解剖学相结合,因此在教师讲授时需要给学生建立影像的立体思维及人体解剖学立体思维。作为一门影像学课程,讲授时需要教师通过超声图片来的讲解来帮助学生认识病变,强调直观形象,真实具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依靠教师传统的满堂灌,板书,挂图的方式来讲授课程,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形成教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局面。超声检查能从不同方位、多角度观察检查部位及病灶的大小、回声、边缘及周围组织的改变,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建立图像立体思维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图像的习惯,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分析图像,更好地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诊断能力,形成超声诊断的思维逻辑方法。超声图像是由医生采用一定的诊断技术手法显现出来的,因此上机实践操作尤为重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增加学生的上机动手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把基础知识和超声图像联系起来,建立诊断思维,加深知识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超声诊断学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问题:①相关理论知识点抽象,理论性强。超声诊断学以解剖学为基础同时涉及物理成像等多学科知识,但教学学时短,内容复杂,课堂教学只能讲解某单一的影像图像,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现象。②学时较短。超声诊断学知识内容多,但在实际理论教学中只有几个学时,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很难完全被学生掌握。③实践操作课时少。超声图像需要操作者采用一定的检查手法显现出来的,学生普遍反映看懂图像不难,而实际操作机器诊断出疾病则难度较大,且能实际操作机器诊断出疾病能给学生很大的学习信心。因此上机操作学生的实践课程对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但因超声总课时较少,实践操作课程就更少之又少,学生缺乏上机操作的机会,很难将基础知识和超声图像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超声医学专业知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若单靠传统满堂灌,学生很难当场掌握和理解,因此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及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而且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热点,在这种基础上,混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目标最优化的教学模式[3]。“微课”最早是由美国的LeRoyA.McGrew提出的设计理念,是将概念讲解和举例浓缩到约60 s的课程中,便于知识的普及。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简短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以学习目标为向导的教学形式,包涵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师生互动、学生反馈评价等多项教学内容,其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直观的、有效的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优质资源,成为课堂中心在教师引导下使用资源、建构知识体系,是传统学习的补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微课具有微型,灵活、普及型强、高效的特点,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学习,短时间内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将微课应用于超声诊断学课堂中,教学模式更加灵活,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图像化教学更符合超声教学的需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定地基础。

3 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开展

3.1 微课的录制及讲授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将医学超声影像学中所要讲解的章节录制课前预习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可控制在8 min-10 min。以超声诊断肝脏疾病为例,可将内容分解为肝脏人体解剖、超声检查方法及技术、正常肝脏超声表现表现、异常肝脏超声表现等知识单元。在课堂开始前发给班级群,供学生提前下载预习,提高预习及学习能力,同时收集学生学习后反馈,以便课程中重点讲解。课堂前几分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方式重复微课内容,开启思维,让学生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讲课中结合大量图片、视频资源将授课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比如相关脏器的人体解剖,超声图像,正常及异常的超声图像对比。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根据课前收集的学生反馈的结果,重点讲解学生所认为的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可将学生分成组别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要留出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最后,根据讲课内容作出小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鉴于课堂时间短,内容繁多的情况,教师可提供学生相关教学资源,如课件、参考书目、及课后复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3.2 增加实践操作机会 超声诊断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4:1,可见实践课在超声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教师还应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4],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图像的认知,可有助于立体思维的构建。实际教学中可将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带入课堂应用于授课过程中,可通过老师给学生检查或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的方式让学生对超声检查有直观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充分的实际操作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此外,因此在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践课中应鼓励学生上机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对正常及疾病的超声图像有直观的了解,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3.3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应领域的前沿及学术最新动态,遇到问题鼓励学生查阅文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科研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课前结合教材根据教师发布的视频及进行预习,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提高与老师的沟通能力。在课堂中,根据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培养团队协助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课后完成教师布置作业,完善知识体系,巩固知识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践操作课程中应积极参与到上机操作实践当中,提高动手能力。此外,在课外注重英文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开阔视野。

4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混合教学模式能将动画、视频、病案分析等资源导入进来,改变以往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及模式,这种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能更好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资源按需选择学习,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知识,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是传统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适合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学生的目光更加长远,对信息的把握更加多样化。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通过自己所录制的课程,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弥补不足之处,能更好提高业务授课水平,通过教学资料的收集及对知识点的把握进而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同时,教师每次授课都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个视频都是自己教学道路上的里程碑,是自己教学成长的见证。且通过与同行之间的对比、交流及学习更能提高教学团队能力水平。综上,这种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授课模式,可提高超声医学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诊断学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