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表达爱
——我读 《正面管教》

2019-02-20 05:30
师道(人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正面管教和善琳达

郭 成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乐亭县第二中学)

每当寒暑假快要结束,孩子们的假期开始倒数时,家长们总是莫名地窃喜,悄悄舒口气,说总算要开学了,熊孩子终于要归队了。那边老师们呢?却开始莫名焦躁,轻松的日子似乎总是过得太快,仿佛一眨眼就结束了。家长和教师这种相反的情绪,话题当然离不开熊孩子。朋友圈曾有人开玩笑,为什么要放假?因为再不放假,老师就疯了;为什么要开学?因为再不开学,家长就疯了。似乎总有一些孩子,无论是老师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还是家长的河东狮吼威逼利诱,都能任尔东南西北风他自岿然不动。老师、家长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之余,又不能眼睁睁地任其发展,所以感觉历劫般的折磨。

确实,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管教孩子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尽到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爱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可是,爱孩子管教孩子也是一项技术活,要懂得究竟如何去爱、如何去管教。这确实是一种教育方法的问题。教育得法,家长和老师监护或培养孩子成长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和老师的问题。那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过程中既不聒噪也不狂暴,既不放纵也不专横,既不会让孩子逆反,也不会让孩子无动于衷,不偏不倚,有的放矢,从而实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当然有。 《正面管教》一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国教学博士简·尼尔森,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冶疗师,美国 “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她同时也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2个孩子的曾祖母。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还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众多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可以说尼尔森是位资深的教育博士,她的教育理念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厚的案例经验。这本关于儿童教育的 《正面管教》,便是她以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穿插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用心编撰而成。这本书的案例集中体现了我们纠结烦恼的儿童教育问题,给出了明确可行的办法,通俗易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强。

那到底什么是正面管教呢?本书中根据大人和孩子的互动方式把管教分为三种。第一种:严厉型——大人的权力完全凌驾于孩子之上,只有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我要你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这种教育方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才”的思想异曲同工,都是极力推崇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 “顺从”,否则就会受到身体或者语言上的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能收到时间短见效快的效果,但是却有严重的后遗症。年幼的孩子因为恐惧体罚和语言暴力,不得不屈服师长的权威,是一种不得不低头的违心屈服,而不是真正认同你的教育方法教育目的。这样的管教后果是一方面使孩子失去自尊,产生自卑,不再相信爱,即便成功,也会冷漠地对待这个世界,或者成年后也对童年的经历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正无论我怎么样都是错的,反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与其委屈自己讨好你们,还不如我破罐破摔对抗你们。你满心是爱,却面目狰狞——这样的管教,孩子只会看到你的狰狞,看不到你的爱,他又怎能心服口服?

第二种:娇纵型——大人给孩子无限制的自由。有自由没规矩给予无限制的选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管教方式,打着尊重孩子自尊培养学生自信的旗号,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没有规矩进行约束,只有泛滥的自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星星不给月亮,物质和快乐手到擒来。为能让孩子实现目标,家长许诺一个又一个的好处。孩子成长的一步步经历,被冠以各种名目的奖励,会严重误导他们成长初衷,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父母为老师?这样的管教让他们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遇事习惯推卸责任,习惯逃避。这些被娇纵大的孩子总觉得是这个世界欠他们的。他们从小就养成要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去操纵或烦扰大人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愿望。他们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也没有动力去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成为社会上尸位素餐的 “巨婴”。

第三种便是正面管教——有规矩也有自由,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尊重原则尊重自己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正面管教告诉我们 “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要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解决矛盾的好办法。正面管教有两个核心词就是 “和善”和“坚定”,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种严爱相济的教育原则。和善是爱和尊重,坚定是原则和坚持。和善而坚定的管教,是疏导,是引领,是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积极的思想,是健康的心态引导健康的心态的方法。它不是一种立即生效的教育方式,却对孩子的终生发展长期有效,治标又治本,影响着一个孩子从学龄前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社会的自我生涯规划。

正面管教与前两种互动方式相比,是采其所长弃其所短。摒除了娇纵的自由泛滥和惩罚的苛刻严厉。在这样的气氛中,才能让孩子找寻到归属感价值感,才能培养出孩子们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面管教》一书强调正面管教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各项生活能力。其要达到的长期效果便是以下面这四问为核心: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 (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 (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综合来看,正面管教也与我国当前所提的核心素养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这样的管教方式是智慧和人性的,适合孩子的终身发展。孩子在正面管教中能获得尊重和鼓励,能感受师长对他的爱与关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诉求、自我行动,这种诉求和行动是主动性的,既不是来源于外界的胁迫,也不是来源于外界的诱导,是自我的积极主动,所以能够形成长期效果,从而能够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既符合自己的成长需求,也符合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其积极的影响必将渗透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技能领域当中。

《正面管教》还强调一个理念,就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赢了孩子”是站在权威的角度,以高压的方式,让孩子屈服,这种 “赢”大人胜之不武,治标不治本。 “赢得孩子”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以鼓励为鞭策手段,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愿意听取建议,与大人形成合作,一起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价值感,从而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的犯错行为变成学习进步的阶梯,不怕学生犯错。

举个文中的例子来说:马丁内斯太太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首先以指责的方式训导女儿,希望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琳达不仅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对妈妈表示敌视。当然了,马丁内斯太太也可以以我国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娇纵方式来表态:比如像某地派出所副所长或者某莲县家长那样:老师敢冲我孩子吼叫?走,咱打上门去!马丁内斯太太不是教育 “文盲”,知道耀武扬威地为女儿盲目撑腰其实是自掘女儿未来坟墓。马丁内斯太太看到琳达的这种反应,所幸及时想到了 《正面管教》,转换了教育方式,开始以一种友善的语气对女儿说道: “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 (第一步,表达了理解。让女儿感受到妈妈是理解她的,是站在她这一方的,她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为下面的有效沟通做好了铺垫。)

琳达不可置信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以回忆自己儿时经历来告诉孩子,自己曾与她有过相同的经历,以表达尊重和信任:“我以前在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中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也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第二步,表达出同情,但不是宽恕——马丁内丝太太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让孩子放下戒备,相信她和妈妈之前有共同的经历,必将有共同的语言。)

琳达似乎找到知音了,她情绪积极起来,问: “真的?”这时母女俩似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她们有过共同的委屈和难堪。接下来马丁内斯太太再顺势进行疏导,琳达就不会抗拒和敌对了。这便是正面管教的和善原则,适时适事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马丁内斯太太回答说: “嗯,我很理解你的感觉。抱怨没有用,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成功的转换了教育情境,把孩子从消极的情绪中,四两拨千斤地转移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考中。 (第三、四步,引导孩子不去抱怨既成事实,而是引导她关注于解决问题,杜绝相似错误再次发生。)

琳达回答道: “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马丁内斯太太说: “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问题成功地解决了。)

你看,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的正面管教,有效解决了问题,赢得了孩子,不仅没让大人和孩子之间形成隔膜,而且让孩子摒弃了消极态度,还与孩子共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管教方式,让孩子的性格和能力都得到正当的培养和完善。

这本书里,尼尔森这位几十年身处一线的老牌教育家,以身边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让我们认识到正面管教积极有效,阳光和明朗。这样的管教方式,让我们明白,真正能帮助孩子顺利健康成长的,还是有原则的爱和尊重。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明确一个观念,那就是孩子也是社会人,他们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在寻找自身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绝不会是罪大恶极或者是无可救药,他只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要拯救和帮助这些孩子,不能依靠惩罚,也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冷漠消极,而是应该把他们犯的错误当成我们共同学习的有效契机。不管是他们发脾气还是恶作剧,即便是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都应该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不是哄骗的放任和安抚,也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惩罚,而是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且把这种爱和理解的讯息有效地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是在乎的、理解的、尊重的,他们从中获得平等、自信、希望,从而促使和协助他们积极地去寻找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寻找到属于自己在家庭、班级、学校甚至是社会中的存在感和归属感。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有价值有责任的社会人,他们自然可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换种方式表达爱,学会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完全可以让爱不狰狞,让你不疯,让他/她不傻。让孩子们阳光健康地成长,那样,你会发现,原来管教孩子也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幸福。

是时候开始了。

猜你喜欢
正面管教和善琳达
班主任:养成和善之品的育人德性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快乐的琳达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黄希川
“正面管教”教师培训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美国“正面管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如何在课堂中正确的培养教师角色的领导力
如何运用“正面管教”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浅谈学校的校训与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