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制造”话语变迁分析

2019-02-20 06:58方佳辰薛松华罗彬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海外版中国制造时期

□ 方佳辰 薛松华 罗彬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将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为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创刊30周年作了重要批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①“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展示中国变化、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际话语权。

本文以该报“中国制造”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立意抽样法抽取了1985年7月—2017年7月关于“中国制造”的有效样本633篇,并依据该报的几次重要改版和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节点,将报道分为四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1985年—1992年)、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2005年)、转型发展时期(2005年—2015年)和创新发展时期(2015年—2017年),围绕“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媒体话语及变化。

一、报道文本:版面与体裁的多样化

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被看作是话语的一个向度,是文本生产过程中的书写的或口头的“产品”。②文本层的分析,侧重于说明“报道的呈现形式及其报道内容”,本文主要从报道版面和报道体裁进行分析。

(一)版面愈加至精至美

版面语言的核心要素是标题和版式,精美、简洁、多样的版面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初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建设,也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关于中国制造的报道集中在第01版要闻版、第03版经济版,以简短的消息为主,标题直接点明主题,海外受众可以了解中国产品的丰富优质,也可以发现很多名牌商品应运而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制造行业技术日臻成熟,对外合作能力逐渐增强。台港澳侨版和国际副刊中的“中国制造”报道内容日渐增多,版面愈加细致,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转型时期和创新时期,又出现了新变化:2005年头版时事评论专栏“望海楼”创办,有助于海外受众及时了解国家动态和诸如“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国家优惠政策;海归创业版、中国品牌版、创新中国版、华商故事版等的创办,贴合海外读者的思考方式和亲身经历,增强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吸引海归回国创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智力”;各类特刊采用系列式报道方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海外受众了解报道内容的全貌和蕴含其中的深刻意义。

(二)报道体裁类型丰富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制造”报道以消息为主,共550篇,其次为通讯(38篇)、专访(27篇)、评论(18篇)。消息具有真实性、即时性、广泛性的特点,向海外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也便于人们共享信息、进行交流。通讯用记叙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挖掘一些细节和热点,内容选择“接地气”,使海外受众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乐于思考。专访则通过提问与对话这一有特色的方式,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说服力。采访的对象不仅有知名企业家、科学技术专家、文化学者,也有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评论主要为“望海楼”专栏内容,建立以国内外名人政要、知名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评论员组成的作者队伍,提高内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海外受众带来具有深度和启发性的观点。四种报道体裁相结合,既丰富了内容表达,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二、报道话语实践: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话语实践分析重在关心“文本是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关于新闻生产,梵·迪克曾提出,新闻工作者受控于五方面因素:对事件的主观认知模式,对源文本可信度和权威性的认知模式,新闻文本制作的目标与规划,受众认知模式,产制语境的认知模式。③其中新闻文本制作的目标与规划,包括了新闻图式、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文本的主题就是一个宏观命题,报道语言和修辞效果则是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一)主题日益注重科技和文化元素

初步发展时期报道主题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为主,反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发展和市场思维的活跃。在快速和转型发展时期,“中国制造”报道淡化宣传色彩,走“软化之路”,报道主题集中在企业故事和企业形象的塑造,向海外读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合作共赢的形象。科技创新成果日新月异,重视科技进步和大国工程的报道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中国超级工程、京沪高铁、银联技术等均在头版出现,一方面拓宽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制造行业的认知范围,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实力。

进入创新发展时期,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旅游文化、原创类文化产品的报道,丰富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精神内涵,彰显着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通过“文化浸润”这一对外传播新方式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走上国际影坛的中国山水》(2016年7月5日)报道了几部蜚声海外的中国电影里的外拍取景地,镜头捕捉的美丽生态图景使海外受众联想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美感和气韵。原生态自然风光不仅是中国生态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更是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提速建设美丽中国的体现。

(二)报道语言凸显人文关怀

在初步发展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报道语言着重于对中国制造行业和产品进行“物化”描写,如《中国跻身世界十大信息产业国》(2001年12月15日)。新闻报道了突出国家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运用大量数据客观介绍、全面说明、准确解读,增强其权威性和准确性,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制造”报道语言的主要特色。

在转型发展时期和创新发展时期,从内容选择到语言运用上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提供贴近海外受众需求的报道内容。《我们对海归给予厚望》(2008年7月5日)报道中,对海归的切身经历和创业事迹进行深度报道,体现了中国对智力引进的关怀和希冀,反映着社会对海归群体的关注度提升。文中引用多位权威人士的直接话语,表现他们对海归回国创业的多种认知,为海外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港澳青年北上创业闯荡内地市场中》(2016年1月15日)介绍了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港澳青年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政策支持下,走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这里除了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设施、WIFI、运动餐饮等硬件配套外,还为入驻团队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④这充分说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和关心,鼓励更多专业人才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三)巧妙的修辞提升了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制造”报道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实现预期传播目标和传播效果。在初步发展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让事实说话”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话语逻辑性,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浙江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外商前来投资空前踊跃》(1994年5月25日)中,通过引用浙江省的外资发展的具体数据,准确地呈现出资金构成、投向和效益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构筑直观的、可信的话语模式。这一时期致力于展示“中国制造”的进步成果,使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产生的转变可感可知,提高海外受众的认同感。

在转型期和创新期,新闻报道重视情感诉求,“海”味日益浓厚。一方面选择新闻接近性高的内容,运用精心制作的标题、生动巧妙的语言和单张大图片的形式,如学中文、海归创业版、特刊的增设,让海外读者主动了解新闻信息。一方面贴合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以共同、共享、共通为主题,积极传播中国形象,客观记录时代变化。例如,在《60年,我们走了多远》(2009年4月25日)中,疑问句式的标题引发受众对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变迁进行思考,同时“我们”二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拉近报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产生情感共鸣。又如《走这条路,不会错》(2016年9月7日)中,汇集了几种颜色:“蓝天”“深蓝色集装箱”“白色中英文大字”“绿洲”。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强的报道,使受众感受到“一带一路”上各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报道社会实践:传播理念的创新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制造”的话语变迁与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相互建构。首先,改革开放加快世界各国资金流通和技术交流,促进中国经济报道理念的转变。其次,文化贸易逐渐走入全球化浪潮中,人文交流成为对外传播的流行趋势。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完美对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水平,改变话语生产模式。

在传播内容创新方面,用有温度的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将宏大深广的政治议题、经济议题与日常生活议题有机结合,用“讲故事”的方式使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受众感受到来自家园的温暖。通过对样本的研读,从知识产权、旅游文化、工业文化到国产电影、电视剧、动漫再到“中国梦”“工匠精神”“孔子学院”等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海外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与服务,以及温暖的情感慰藉,对海外受众普遍关注的主题进行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与海外受众共同见证中国社会的创新发展,这充分印证其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凝聚海外华人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播方式创新方面,融合“两微一端”方式以及短视频、直播、VR技术等智能传播方式。在创新发展时期,《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制造”报道内容涵盖高铁、北斗、C919客机等国家名片,以及华为、阿里、小米等科技品牌。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创造发展,涵盖各大领域。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智能化、社交化、场景化报道不仅改变了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塑造了全新的信息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具有跨界思维的新闻专业人才发展“媒体+创意”“媒体+智库”的交叉传播方式,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到新闻生产中,把优质原创内容传播给海外受众。

在传播平台创新方面,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龙头,打造对外传播联合舰队,通过推送优质内容、借助新媒体力量、联结世界各大主流媒体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华文媒体联盟。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中国正在向传媒大国迈进。《人民日报》(海外版)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加强海外华文媒体互联互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结语

40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快速提升,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合力打造了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深耕海外、走向深海的过程中,其“中国制造”话语变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辉煌巨变,承载着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注释:

①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22(01).

②[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

③[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青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2.

④叶前,杜斌,陈寂.港澳青年北上创业闯荡广阔内地市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1-15(09).

猜你喜欢
海外版中国制造时期
新举措
No.2 企业微信海外版改名为WeCom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办好“海味党报”——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裘山山散文被《散文》(海外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