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9-02-20 06:58曲忠成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影视创作教学模式

□ 曲忠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2.0时代的到来,“短平快”成为了这个时代影视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制作速度更快、涵盖内容更多、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最大数量的信息。因此,微博、微信、各公众订阅号平台纷至沓来,其中微电影以其简短、直接、高效的特点成为当下网络影视传播的重要艺术形式。

一、从微电影到微电影制作课程群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内容不限,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目前国内各高校影视专业教学中也把微电影制作作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就有10所左右。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院校仅把微电影制作作为理论课程来笼统地讲授,而没有单独分列出来或者开设相关的前导后续课程来支撑学生的实际创作。课堂上只是播放一些知名的微电影作品,科普一些影片的获奖信息和故事简介,学生观看作品后写一些浅尝辄止的观后感,而对于影片的制作过程却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创作出一部合格的微电影作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培育,也不会刺激到学生的创作热情,久而久之会危及微电影制作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与综合,课程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单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融合并形成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②微电影教学应该广泛地包含前期剧本写作、中期实景拍摄、后期剪辑包装等相关课程,学生只有熟悉并掌握这些课程知识才能从宏观上了解和认识微电影。但是目前的高校微电影教学中存在着“厚此薄彼”“挂一漏万”的现象,致使学生在专业接受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有效地建立对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全局认知。因此,笔者认为,联系到一部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流程,把相关前导后续课程构建到同一个课程群之下,探索出适合网络时代下微电影制作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国内高校微电影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常见的微电影课程教学模式

国内开设微电影课程的高校有近百所,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教学中常见的形式如下。

中国传媒大学实践课程体系中关于微电影制作的有“微电影创作”和“微视频策划与创作”两门课程,其中“微电影创作”的具体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践授课两部分。课堂讲授部分涉及微电影的策划、拍摄、剪辑、后期包装等环节并分别布置实践作业,随后学生在实践部分分组拍摄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③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来看,中国传媒大学的微电影创作课程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微电影创作的基本流程,然后独立或合作完成课堂作业即可。这种模式的运行确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也能使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整体架构有一个基本认知,但是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微电影创作流程中的技术和方法,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这种教学多少有点“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缺陷。因为这里的实践没有和企业的需求相挂钩,学生实践的成绩也只是得到任课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而没有获得校外的实际认可。从某种层面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自产自销”,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真正掌握到什么程度是没有一个客观评价的。

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中关于微电影制作的有“电影摄影创作”“电影导演创作”和“电影镜头画面”等三门课程。其中“电影摄影创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论文写作、技术实验、文案设计、文字阐述、影片观摩、影片拍摄、实习讲评、作业讨论等形式。而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却是对电影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条件、各个过程环节、各种手段应用、各种艺术风格进行系统技巧理论研究。④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与拍摄实践相结合,讲究的是两种教学手段的平行推进,但实际上教学重点却偏重理论研究,学生对于微电影创作的实践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仅仅止步于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学校依然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并没有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更不用谈学生与企业的接轨。

有一些开始微电影相关前导后续课程的地方院校也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适应能力,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动画专业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所采用的“项目式教学”,对于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教学模式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们注意到传统教学中关于微电影的实践只是用来解决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学生对微电影创作整体性的理解。因此,“项目式教学”就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遇到的这些瓶颈,尝试着把企业微电影制作的实战项目导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由教师带领着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任务,最后再邀请企业项目负责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其作品给予意见和点评,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微电影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培养。⑤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各高校常见的微电影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微时代”的人才需求。微电影制作课程群涉及诸多相关子课程的前后关联,在教学上需要彼此支撑和互相衔接,如前导课程“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欣赏”“视听语言”“剧本创作”“数字摄像技术”,以及后续课程“影视合成基础”“视频与音频剪辑”“影视包装”等。因此,如何让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在高校影视传媒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人才培养作用,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新型教学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训赛”教学模式——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推进微电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考。欧美国家常年设有专门的独立电影节去挖掘将来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导演,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在读书期间必须拍出短片参加此类比赛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比如,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专门为独立电影人而设,旨在鼓励低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表现了与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意趣。这个电影节致力于支持和培养新生的电影编剧和导演去参加美国国内影展和国际影展,正是电影节的比赛激发了美国大学生独立制片的创作热情。我国的高校微电影教学可以借鉴国外的这种机制,构建起“以训带赛、以赛促学、学训合一”的“学训赛”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以“比赛引领、学训合一,多元化比赛、项目化学训”为基本原则,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⑥借此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关于微电影制作的实践技能。笔者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举办的“燃青春创未来”校内影展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学训赛”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是着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课程内容建设,试图为专业发展寻找创新点。笔者在担任数字媒体艺术系微电影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之后,发觉学生虽然对微电影制作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却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这就说明我们的课程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生内心的期待需求,学生想知道的知识教师没有准备,教师准备的知识学生却不感兴趣。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普及,很多学生已经自我完成对微电影制作课的初步了解,他们更期望于和老师探讨自己不熟悉的部分。因此“学”的内容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调整,这个标准的制定才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那么“学”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很明显是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学生在网上看到的微电影作品都是企业和文化传媒公司经过策划、拍摄和制作而完成的标准产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导入这些实际的案例来解析,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进来。

其次是着力于实践方式的颠覆,设定新颖的训练任务,寻求“训”的最高效果,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点的练习,力求学生摆脱对枯燥理论的演绎。比如上文谈到的项目式教学,导入企业的需求于微电影实践课程,营造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对于最后作品质量的判定,由过去教师的个人点评改为企业代表的有奖征集,这样的技能训练才会更为具体和生动,使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完成与社会的对接。

最后是着力于教学质量的分析,寻求途径来验证“学”和“训”的成效,通过组织校内影展和参加校外比赛来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激励。“燃青春创未来”微电影作品展就是我们为这次教学质量评估而筹划的大型活动。在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影展上有一个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围绕着剧本写作、软件练习、剪辑包装等相关课程积极地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而笔者也通过解析往届影展的优秀作品来提高学生们对比赛要求的准确把握。

目前,各地方高校和企业及政府宣传部门组织的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常见于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性的微电影大赛,作品取材范围广泛,参赛对象可以自由发挥,举办方重在为展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另一种是专门性的微电影大赛,比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由知名企业牵头,参赛作品必须按照统一指定的命题和规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进行创作。因此教师要通过将不同赛事纳入微电影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借“赛”的标准达到“训”的目的和“学”的效果,最终提升微电影制作课程群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微电影制作课程群在遵循实践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应依托“以训带赛、以赛促学、学训合一”的“学训赛”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业转化成企业作品。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双重评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其优势也会愈发明显。⑦通过“学训赛”教学模式的有机运行,将学生创作与市场需求紧密连接起来,多渠道、高层次、全方位地探索和完善微电影实践途径,为学生毕业发展指明方向,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是高校影视传媒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注释:

①钱力.微电影:“自由表达”渐成燎原之势[N].中国文化报,2012-02-23.

②赵慧臣.课程群知识建构的理论分析与网络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③中国传媒大学实践课程[EB/OL].http://medialab.cuc.edu.cn/4170/list.htm.

④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EB/OL].http://jingpin.bfa.edu.cn/dysycz/index.htm.

⑤赵竞,郭磊,张春红.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实践研究——以微电影制作项目为例[J].艺术科技,2016(5).

⑥刘甜,刘振河.“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5).

⑦李翠.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训赛模式的实践[J].才智,2016(28).

猜你喜欢
影视创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创作随笔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