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2019-02-21 17:34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业课医学生

孔 敏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所要完成的任务,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也应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各门课程的讲授之中,让思政教育成为各门课程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重大转变。

一、课程思政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只是语序上的简单调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在当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科目;广义上而言,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各门学科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1]在此意义上,思政课程意味着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的总称。而课程思政则蕴含着不同的内涵,它不是指一门特定的教学科目或教育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在全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贯穿思政元素,从而自觉地实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真正做到“于无声处谈教化”。

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要梳理挖掘各门医学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德育功能, 并有效融入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建立知识传承与思想引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2]。《大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素质教育是“成人”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本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解,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进而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生的自我完善[3]。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医学人才。

课程思政与人文素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者是相通的,可以互相促进。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和优化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共筑思政教育价值共同体,实现立体育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人文素养不够高,人文精神的滋养比较缺乏,再加上一些多样性的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一些困惑和迷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虽然对人文素质教育有明确要求,但未能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体系中,教学设计以专业课程为主,人文素质教育的辐射力度不够,仍处于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无论在课程数量还是课时总量上,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查研究表明,有些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只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心理学和伦理学课程,每门课程只开设1学期,其中心理学一般为40课时,伦理学为20课时。特别是医学生在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几近中断,这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师资队伍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形成没有合力

在医学院校中,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够到位和意识不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从而使专业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弱化。而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多以思政、文史专业为主,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不能紧扣医学生的职业特性和专业特点进行授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医学生的共鸣,从而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三)医学生人文理念淡薄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如今,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或“00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一些医学生简单地认为学医就是为了获得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缺乏医者最起码的仁爱之心。此外,多数医学生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受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少。进入医学院校后,繁重的专业课使他们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无暇顾及,从而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出现“先天不足”的困境。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的提出,对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医学院校而言,也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并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面对课程思政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医学院校要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切实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效[4]。

(一)以协同育人为理念,各学科间相互配合

“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调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协同”强调的是组合效能大于个体功能,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1+1>2”。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各学科间呈现网状联系。学科间的协同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只有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统筹推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才具有现实性。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医学院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均应该具有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各学科间需要形成协同育人的新局面,也就是要打破各门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战的局面,思政课、医学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共同发力,相辅相成,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力求课程思政教育显性和隐性相统一

高校的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大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正确分析、判断历史与现实问题、社会和自身问题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因此,要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主干课程的显性作用,在学好、学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医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牢固地树立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医学生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科研活动以及学生日常管理为载体,找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实现人文教育的入脑入心。

(三)以育人导向为目标,深入挖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要发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不断挖掘专业课固有的人文宝藏。在教学活动中,应将具有医学特色和内涵的文化内容渗透到课堂中,实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医学发展史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教学中,从先辈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中激发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与国外医学发展的横向对比中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医学生宣誓仪式、遗体捐献者追思仪式、用于实验动物的默哀仪式、“5.12”护士生授帽仪式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逐步形成敬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医学人才。

(四)以德育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思政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6]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参与者,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转变育人观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提升人文教育能力,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化人文教育理念;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贴近学情,贴近学生,因材施教;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创新教学方法,达到育人目的;要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的优势,将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通共建,联通网上网下,提高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系统构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学习阶段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期。医学院校要抓住这个关键期,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考评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开设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课程内容补充方面,除了开设基本的医学人文课程外,还可以增设与医学相关的法律和医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在课程形式的选择方面,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顶层设计,采取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当前课程思政新理念的推动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以思政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承载思政教育,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仁术爱仁、精益求精”精神的医者。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专业课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