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责任·素养
——大学生公民教育视域下“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理念的三维建构

2019-02-21 17:34刘文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公民素养政治

刘文沛

(西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政府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及公共管理等专业主要是为中国各层级的政府部门培养专业化人才而设置的。大学专业化课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观念和权益观念,从更深层次上培养未来中国公民的奉献精神、公共责任意识和国家认同情怀[1]。培养高校政治公民基本素质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专门强调:“对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含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2]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都承载着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有些内容具有直接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属性, 有些则具有间接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属性。其中,政治学、法学及管理学等专业的课程设置则直接承载着公民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些课程教学中更应特别注重大学生公民教育理念,培养公民教育的素质,强化公民教育的基本知识,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知识架构和责任理念,进而为大学生进入政府部门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课程内容具有强烈的公民教育属性,无论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还是作为通识课,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中国特有的党政体制而展开的,对学生在公民价值、责任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形塑着大学生从事各级行政管理工作的行为模式。

一、 树立中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公民价值立场

(一) 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公民的身份和资格由法律赋予。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指公民个体从公民的法律资格及法律地位出发,对个人同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间的法律关系,即对公民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法制原则等的认知、观念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根据法律规定而形成的权利、义务观念。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合格公民的政治素质,都需要对大学生继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从三个层面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1.加强学生追求民主政治的公民意识教育。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中国政府与政治”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政府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都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该课程不仅关注当下中国政治民主价值融入的现状,还重视对未来中国政治民主价值的发展方向、公民民主权利与价值及相关内容贯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观,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信仰的公民,使学生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2.加强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是守法教育,守法的核心是遵守宪法,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大学生公民教育不仅在于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政治认知,更在于理解和掌握宪法和法律及其实现的基本程序,依照宪法和法律及其程序参与政治,通过依法政治参与来实现其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的诉求。“中国政府与政治”从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等教学内容出发,灌输给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

3.加强学生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根本问题在教育。现代大学专业教育,并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教育重在唤醒并激活学生主体的潜能,通过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使大学生主体重新觉醒,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参与政治过程,就能够影响国家政治事务,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宪法文本内容。正如凯兴斯泰纳所言,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国家的每个成员懂得国家的职能,并使他们达到最高的个人效率,从而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公民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参与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及时的、专业性的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政治忠诚观念的培育

政治忠诚观包含价值理念、哲学思维、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等方面,主要指在价值层面上形成公平、理性、责任、义务、自由、民主等基本精神和政治理念。“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在两个层面上有助于学生政治忠诚观的培育。

1.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自豪感。阿尔蒙德等在公民文化研究中提出,公民个体对国家感到自豪的是什么?研究显示,就公民能力、参与和政治忠诚的相关性来说,那些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当中,参与能力正在开始转化为对政治体系的依附感情[4]。换言之,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当前中国政治体系及政府制度的运行感到自豪?因此,在对当前中国国家有效政治认同的同时,公民对本国政治制度的认同、积极参与和制度自信是呈正相关的。

2.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认同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中国政府与政治”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忠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中国革命历史逻辑的讲授,让学生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产阶级必须忠诚于自己政党的意蕴,服从和忠诚是革命胜利并最终获取政权的基本保障。以史为鉴,当前网络时代严峻的社会现实表明,多元价值观是无法避免的,学生的信息甄别力和直观感受力需要教师认真地加以引导,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破坏性影响。只有及时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忠诚观教育学生,才能对学生未来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具有稳定的导向功能[5]。

(三)加强教师自身价值立场的引领性

高校教师的价值立场对大学生的公民价值立场具有引领性,教师自身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示范主体。政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政治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由政治文化、政治价值、具体的社会习惯和生活传统等构成。这就意味着政治制度本身需要与鲜活的政治社会生活保持一种张力[6]。“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抽象又现实,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觉树立中国语境下的价值立场。

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教师要精读原著,既要精读西方的经典原著,又要精读中国的经典原著,充分掌握西方和中国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比较其异同。既要充分理解西方政治理论范式的生成机制、应用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又要充分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及其政治价值的独特性,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有深入研究。

其次,教师必须树立中国问题的核心意识和前沿意识。没有中国问题的核心意识,“中国政府与政治”就会仅局限于教材的宣读和解释,缺少对中国政治问题的把握。没有前沿意识,就难以让学生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充满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参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唯其如此,才能打破大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形成某些先入为主的认识、框架和模式。

最后,教师必须参加政治实践的调研。没有政治调查,就没有政治发言权,教师必须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政治进行深入参与和实践观察[7]。教师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写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调研报告,从而不断纠正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内容进行验证、纠偏、改进,不断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二、树立中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公民责任观念

(一)理性的政治言说能力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具有言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理性的一面,因此人天然地具备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能力。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大学生群体同样对政治生活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通过网络等新媒介积极参与政治表达是其潜在的天然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中,从教学理念上不断渗透这种关注政治生活的价值情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言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从现实政治的挑战来说,网络化导致信息爆炸式增长,给公民的言说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的青年主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识结构。由于传统的专业教学方式基本以灌输为主,课堂缺乏互动与启发,文理科学生在政治知识背景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其他政治知识基本上处于盲区和未知状态[8]。因此,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信息时,学生往往缺乏理性的处理和应对能力。“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内容的性质和价值导向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在掌握系统化的政治知识基础上,提高其理性表达、逻辑思辨式的言说能力。在意识形态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青年公民负责任地言说,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限度内言论自由,让言论受内在的道德约束,是大学专业化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公民政治权利与公民政治责任相统一。政治责任感的主要内容有:对政党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基本态度;对国家命运和国际政治事务的关心;对各种政治权力的认识;执行党和国家规定的义务感;参加政治活动的责任感[9]。政治责任感的确立是青年成熟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要立志做大事。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0]。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责任。因此,当代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正是从专业化教育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明晰的人生志向,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融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高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教育和引导,培养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青年公民。

(三)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由和尊严的充分保障。只有人成为分析和评价问题的基本向度,政治学及管理学中所追求的绩效等目标才能有价值依托。这就要求教师在保持独立人格和良知的同时,在教学中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历史。正如我国政治学前辈孙关宏先生所言:“这是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底线,是对社会、对人民最基本的人文关怀。”[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然而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左”倾思想扭曲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体现在“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中,就是在制度建构和制度运行中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尊重和维护公民的人格独立与人格尊严,使其能够自由且富有尊严地生活。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本质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中国历史而进行中国问题的人文关怀,从而丰富学生的政治情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将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行为准则。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高度统一。

三、提升中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公民素养

(一)深厚的理论素养

本科教学中对于理论素养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各专业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明确说明其学科理论素养的培养目标。“中国政府与政治”正是为培养具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系统理论素养的专门人才而开设的,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大学生阅读经典和培养其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1.引领大学生深入研读经典。学科经典是其理论基础,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中国政治理论经典,与具备深厚政治学理论素养的大师对话,激发学生进行理论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经典之作汗牛充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类型学划分,强调以必读为主,选读作为补充,采取专题阅读与问题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从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研究概念、研究方法等维度全面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生成的历史场景及其内在逻辑。

2.培养大学生开放性思维。只有开放性思维才能对政治理解更加深刻。互联网时代,各种传统的或既有的合法性叙事需要在新环境和新挑战中不断重构自身,教师在进行相关制度运作之“理”的讲授时,应该让学生本能地感受到“理”与“道”之间的张力并释疑解惑,而不是从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将中国问题简单化处理。教师通过开放性思维的教学引导,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国家形成与国家建设本来就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根本性差异,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逻辑。然而,中国政治是一方面稳中有变,另一方面是变中有常[12],认识政治演化的这种“变”与“常”需要一定的理论视野,建构中国话语需要了解对应的话语体系。因此,作为中国学者,有责任在理论上、学理上说明白中国的政治,建构一个独特的观察和理解中国政治的视角,离不开开放性思维,这需要长期的理论素养的积累。

(二)优秀的专业素养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都具有不同的专业素养培养目标。专业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是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课程教学对于管理类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更注重的是角色意识、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感。

1.角色意识。行政管理中强调领导者的角色意识,政治决策与政治运行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无法直观而又动态地感受到过程的细节,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教师通过情景模拟和环境气氛的设计,通过语言感染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使其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效地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角色意识的培育结合起来。优秀的教学其实就是创造一种状态[13],在这种注重培育专业素养的情景式教学状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政治“局中人”的角色意识。

2.合作能力。鉴于行政管理类是国家公务员择优选拔的热门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需要努力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讲的政治制度是合作的政治制度,只有合作,政治制度才能实现良性运转。妥协是政治合作的要义,没有妥协,就没有合作。妥协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是在宪法、法律和制度范围内的妥协。宽容是政治美德,是合作必须宽容,尊重、同情、沟通、倾听、信任并达成共识,实现集体行动高效决策,这就要求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通过教学形式的设计,了解其情感、悟性、偏好与心理特点,指导其保持和运用良好的合作习惯。

3.职业道德感。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公民即“自始至终为国家双重任务而服务于国家的人”。职业道德感要求大学生必须深刻了解国家的本质和任务;必须具备杰出的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必须具备国家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学校教育的政治使命,首先是使学生具有从事某种工作或某种职业的能力。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公民必须是有能力且愿意从事某项有利于国家目标实现的工作或职业的人。“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对于学生选择专业性的职业具有直接作用。其次是帮助学生养成将其职业视为一种职责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选择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个人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的义务[14]。

(三)良好的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既是政治领导者的基本政治素质及其修养,也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政治素质及其修养。教师的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师德的根本标志,合理的政治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素养的前提条件。大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政治素养,才能养育好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大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形成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强调政治素养的提升不是意识形态的简单灌输,也不是将教学变成文本式的制度法条解读。真正的政治素养,应该是教师能够对国家政治制度文本基本要义做到理性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15]。良好的政治素养体现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一名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专业课教师会胸怀祖国,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政治素养,贵在践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自身良好的政治素养传承给每一位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判断,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这正是主流价值观念熏陶的结果。基于此,“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学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讲人道、有理智、有能力参与政治生活的合格公民。因此,我们需要以理性审视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多渠道而不断提升,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大学生比任何时代都积极关注国家政策改革和发展建设等问题,对政府运行过程及政治决策等都有自我认同性的评价。“中国政府与政治”自开设以来,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其所形成的问题意识说明本课程反思性很强。教师在不同时代输入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反思的倾向性也不同。虽然社会的宽容度和学界的理论认识水平,使课程教学因社会问题的性质、组织形态和重点各异,研究主题和内容也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价值、责任与素养的三维建构是“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之亘古不变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公民素养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