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转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的影响

2019-02-22 04:22
关键词:学术研究文摘学术

(四川师范大学 社科学报编辑部,成都 610066)

当前,转载和引用成为对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两个重要指标,在简单注重以刊评文的大环境下,每次核心期刊遴选结果的发布都会在学界激起巨大波澜,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科学,这样的格局已经成为了现实。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利用查找文献变得十分便捷,导致转载和引用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发挥的功能也开始发生转变,转载和引用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也不同。所以,笔者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转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产生的影响。

一 转载和引用的发展及功能

(一)转载的发展及功能

所谓转载,是指“报刊上刊登别的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711页。。显然,转载是二次文献,是经过挑选的二次文献,是转载刊物根据自己选取文献的宗旨和标准进行筛选后呈现出来的文献。转载既包括全文转载,也包括文摘和索引。一般而言,转载的文献都是在大量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所以,天然地,转载文献给人优质文献的印象,内在地包含推荐和评价的意蕴和功能。其文献推荐功能正好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而其评价功能则直接对接学术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转载所承载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侧重,与时俱进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所讨论的转载文献限指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文科类文献,而转载刊物亦限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几种代表性二次文献类学术期刊。

1.全文复印

全文复印是转载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全面地呈现出原文献,为便捷地查找文献提供了优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是最早从事全文复印且影响最大的全文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最初主要以文摘卡片的形式进行文献的搜集和整理,1991年资料中心出版的刊物取得国家统一出版刊号,1994年开发了软盘资料、光盘产品,2007年开发了“复印报刊资料”的全文、摘要、索引、专题等系列数据库产品,它“始终坚持以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为己任,遵循‘繁荣学术为本,服务教学科研’的宗旨”, “遵循‘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理念和编辑方针”。[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历史沿革》,[2019-03-16],http://www.zlzx.com.cn/zxfzs.jhtml。从复印报刊资料的发展历程来看,始终围绕“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这个工作重点,也就是说,在进行文献精选的基础上做“文献推荐”是其工作的中心。这也符合基于文献数量大、增长快,为学术研究提供文献筛选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在大型网络数据库还没建立和广泛应用的年代,全文复印资料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之一。因为经过复印报刊资料的精选,其全文复印资料事实上代表着各学科当时最有代表和影响力的文献,通过查阅全文复印资料就能比较快捷地了解并掌握各学科已有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学术发展前沿,极大地节约了研究者查找文献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查找全文复印资料是前网络时代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全文复印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和推荐服务。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建立,查找学术文献变得非常便捷。在学术研究中,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各种高级检索,检索到的资料既全面、时效性也强。因此,通过查找全文复印资料进行文献搜集的方式没落了,也就是说,全文复印资料的“文献推荐”服务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随着各种量化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如期刊评价、科研量化评价和职称评比等,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日益增强,成为各种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全文转载是精选文献的呈现和代表,评价机构常常把学术作品被全文复印当作对学术作品的肯定,视为同行评议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率)也成为期刊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见,复印报刊资料的影响力已经由“文献推荐”服务更多地转到“文献评价”服务上来。

为与时俱进地提供学术评价服务,满足学术评价这个重大需求,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8年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定期发布“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转载指数排名”、《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等评价成果。[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中心概况》,[2019-03-16],http://www.zlzx.com.cn/zxfzs.jhtml。至此,复印报刊资料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到学术评价上来,全文复印资料成为评价的基础数据之一,是其开展评价工作的数据来源和基础性工作。

2.文摘

文摘是转载的另一重要方式。与全文转载不同的是,文摘属于部分转载,是指“对文章、著作所作的扼要摘录”或者指“选取的文章片段”[注]《现代汉语词典》,第1365页。。也就是说,文摘是摘取文章的精华部分,摘选文章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予以呈现。与全文转载相比,在相同的体量下,文摘能够选取更多文献,其容纳量更大,信息量更大。文摘一般包括长篇文摘、短摘(卡片式)和索引。长篇文摘属于重点推荐文,会把原文的主要观点呈现,篇幅比较长;短摘(卡片式)一般摘取文章最具特色的某个亮点;索引就是列出原文出处,提供检索信息。与全文转载相同,文摘产生之初也是以推荐阅读为主要目的和功能,通过精选文摘,积极呈现当前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学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帮助读者在有限时间内更广泛地了解精华信息。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当前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文摘,同是文摘但各自在选择原始文献范围上又各有其侧重和特点。《新华文摘》是大型综合性刊物,其文摘范围不局限于学术文献,还包括时政类、文学和艺术等作品;另外两种文摘都属于学术文摘,以发表的各文科类学科论文为选择范围,他们的区别在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更偏重于隶属社科院系统出版的社科类期刊,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则偏重于隶属于高校出版的文科学术期刊,如高校学报和高校文科类学术期刊等。具体而言,《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作为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力求及时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方便读者广泛了解、深入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前沿、热点及动态,是党政军学商等各界人士以少量时间获取大量优质信息、洞悉当代中国思想理论脉动轨迹的不二之选。[注]《新华文摘:关于我们》,[2019-03-17],http://www.xinhuawz.com/Page/AboutUs.aspx?doi=035b19c3-0a98-48f2-9dca-726d54b2377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创刊于2000年,其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其宗旨是“力求综合反映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敏锐追踪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积极关注基于科学批判精神并在学术层面展开的争鸣与评论,精心提炼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论著精华”[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我们》,[2019-03-20],http://sscp.cssn.cn/gywm/sj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创刊于1984年,原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更现名),现由国家教育部委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它“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具有原创性或体现新观点、新思路、新材料,提出或解决相关学术问题的优秀论文,以及学科研究中具有前瞻性、探索性或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前沿成果,积极推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与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密切联系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优秀成果”。[注]《文摘:本刊概览》,[2019-03-20],http://cuaa.shnu.edu.cn/19669/list.htm。可见,一直以来三大文摘均以精选文献为根本任务,以为广大读者推荐经过筛选的优质文献为目的。事实上,三大文摘也一直发挥着推荐文献的重要功能。学术研究者们通过查阅三大文摘,既能够迅捷地了解到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热点,也能比较广泛地把握有学术研究深度的文献,同时能方便地追踪到原文献,实现了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的功能。

同样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阅读的便利性得到极大提高,文摘的推荐阅读功能渐渐没落。虽然三家文摘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都一致强调其文摘内容是精华,是优质信息和优秀成果,属于精选出来的二次文献,被文摘的文章被视为刊后影响力较大的文献,成为同行评议的结果所在,其评价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也成为各种评价系统的重要评价来源数据。这样,文摘也就逐渐从文献推荐转到文献评价上来,从以学术研究服务为重心转到以学术评价服务为重心上来,更多地发挥着学术评价功能。

(二)引用的发展与功能

引用,指“用别人说过的话(包括书页材料)或做过的事作为根据”[注]《现代汉语词典》,第1555页。。简言之,就是援用别人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论据,用以证成自己的观点。在学术研究中,引用是必不可少的,既是作者学养的体现,直观地展示出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为作者的论证增添说服力。

引用体现的是学术研究在文献资料上的相关性,或者说引用文献与被引用文献之间存在关联性,是互相引证的状态。做学术研究,作者不可能凭空产生某个观点或主张,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研究主题,然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通过引用文献,既可以看出作者对研究主题相关文献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发现作者观点生成的逻辑起点,引用文献本身也构成作者观点的重要来源和重要材料。所以,引用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存在于学术文献中。正是引用具有的这种相关性使研究主题的相关资料得以集中,也就是说,通过引用可以直截了当地查找到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引用最原始的功能就是为学术研究服务,提供直接查找资料的方向。

随着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深入,产生了两个重要理论,即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和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两个理论都是对文献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即“对某一特定主题来说,有关它的学术论文大量地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刊物之上,其余的论文则分散在为数众多的大量刊物之中”,“大量引文所引的文章,出自少数期刊,而其余少数被引文章则分散在大量的刊物上”[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前言第1页。。这就是文献的集中与分散分布的规律。进而,从文献分布规律对期刊展开评价,形成了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评价的研究成果。即通过对大量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从而形成重要的引用来源期刊。由此,通过对引文的研究,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

综上可知,转载和引用都历经从对学术研究提供资源的信息服务到进行学术评价服务的历程,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功能的转化更加明显。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学术研究中基础的资料查找变得非常便利,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自主选择使用的机会和途径增多,依赖二次文献查阅研究主题相关动态的需求及其程度降低,以至上述机构文献推荐功能逐渐弱化,与此同时,随着量化评价发展的需要,转载和引用的学术评价功能得以加强,并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

二 转载、引用与三大核心期刊遴选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人文社科学术成果日益增多,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日益发展乃至走向繁荣,最为典型的事例是高校学报序列的出现和大扩容,随之而来的是学术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的“全、散、小、弱”等弊端呈现,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便应运而生。随着各种学术上量化评价需求的发展,在职称评聘、科研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方面都需要量化评价,即需要客观数据作为各种评价的基础,转载和引用因此更多地从为学术研究服务向学术评价功能转变,成为量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核心期刊的产生,为了操作的简便易行,各科研院校对论文质量的量化考核就转化为以刊评文,这使各种学术上的量化评价紧密地与期刊评价联系在一起。而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和数据指标来源中就包括转载和引用,因此,转载和引用的学术评价功能随着核心期刊的产生而得到认可和加强。

1.北大版核心

最早做核心期刊遴选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并于1992年发布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北大版核心”)。这是首次对学术期刊进行遴选,产生“核心期刊”这一名词。“北大版核心”将“核心期刊”定义为:“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前言第1页。一石激起千层浪,期刊评价就此拉开的序幕,核心期刊的横空出世,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均产生重要影响。对学术期刊来说,能否挤进《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成为“核心期刊”是衡量其办刊水平的重要证明;对广大学术研究者而言,其学术论文能否在“核心期刊”上刊发则成为其学术研究水平高低评价的依据。换言之,“核心期刊”是具有较高办刊水平的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上刊发的文章也是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学术论文。自1992年首次发布以来,到2017年“北大版”核心期刊一共发布了8版,其中,1992-2008年间,每4年发布一次,2008年之后每3年发布一次。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反映“核心期刊”遴选的客观公正性,使“核心期刊”的呈现更有说服力,“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体系也不断扩充,从1992年版的3项发展到2017年版的16项。1992年版的指标体系3项是“载文量、文摘量、被引量”;2017年版则包括“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被引量,他引量(期刊、博士论文、会议论文),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5年他引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国家级、省部级),Web下载量,Web下载率”。[注]《2017年版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83页。最早的1992年版的三个指标中就有“被摘量”,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当时没有大型数据库,只能人工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量太大,所以,“被引量”这个数据是缺乏的,同时,为确保文献的质量,降低了“载文量”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这样以来,“文摘量”这一因子就占了绝对优势;而最新的2017年版中,转载和引用在指标体系中依旧占据了重要份额,其中,转载包括两项,即“被摘量”和“被摘率”,而引用则包括8项,即“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5年他引影响因子”、“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可见,贯穿指标体系始终并有着重要影响的依据一直有转载和引用及相关指标。

2.社科院版核心

《中国人文社科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社科院版核心”)正式出版是2004年,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6年就开始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并在2000年印制过一本内部版核心期刊要览(2000版)。“社科院版核心”对“核心期刊”的定义是:“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注]《研制报告》,《中国人文社科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页。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一共发布了三次,即2004年版、2008年版和2013年版,之后改为了A刊评选,即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A刊的评选与前三版核心期刊的遴选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不予讨论。前三版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也包含转摘和引用且更偏重于引用的数据。2004年版的研制报告说:“《要览》在核心期刊的数量界定方面,主要依靠‘被引频次’指标来统一度量,在生成分学科引证报告的‘综合评价值’方面,主要以加大‘影响因子’和‘被引量’指标的权重来突出重点。这个方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测定某学科的核心期刊,就是找出作者或读者在撰写或阅读某学科的论文时(作为一个集合)使用了哪些期刊,再从这些期刊中找出那些最为常用的期刊。”[注]《研制报告》,《中国人文社科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第4页。社科院版核心期刊遴选的这一主要方法一以贯之。2013版在研制报告中说:“在核心期刊的数量界定方面,主要依靠‘被引频次’指标来统一度量;在生成分学科引证报告的‘综合评价值’方面,主要是以加大‘被引量’和‘影响因子’指标的权重来突出重点。核心期刊的筛选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找出作者在撰写某学科或某研究领域的论文时,(作为学科论文的集合)使用了哪些期刊,再从这些期刊中按使用率找出那些最为常用的期刊,并划定核心区范围。”[注]《研制报告》,《中国人文社科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4年)》,第2页。同时,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被引率、转载率和其他指标,并指出“‘被引率’和‘转载率’的来源数据样本覆盖率和可比性比较好,故被继续用作《2013版核心期刊》统计的基本数据。”由此可知,社科院版核心期刊的遴选的主要依据还是转载和引用,且偏重引用。

3.南大版核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CSSCI来源期刊》(南大版核心),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发布,从1998版到2019-2020版共发布了10次。自2004年开始,每版两个年度。南大版核心的名称改为“来源期刊”,是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库而遴选出来的,即“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简介》,[2019-03-16],http://cssrac.nju.edu.cn/a/cpzx/zwshkxwsy/sjkjj/20160226/1141.html.因此,南大核心的基础数据就是引用数据,包括被引量、被引率、影响因子(两年和五年)、半衰期等指标。由于南大核心是由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而产生,带有政府指导性质,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考核、职称评定以及学生毕业考核等方面对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其所发论文刊载在来源期刊上则被认定为质量较高的论文,所以其一产生就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产生极为重要影响。来源期刊的评定,是以所刊发论文的引用数据为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术研究人员还是期刊都开始非常重视引用文献。

总之,转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代表着从文献内容方面的筛选;而引用则是客观数据的统计,代表着从文献形式方面的筛选。转载和引用形成的主客观数据与核心期刊的遴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核心期刊的遴选实质上是对学术期刊的评选,通过核心期刊的遴选,进而演变为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形成“以刊评文”的格局。结果就是,核心期刊的遴选成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方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对核心期刊遴选的利弊进行讨论)。可见,转载和引用通过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重要指标而间接地发挥着学术评价的功能。

三 转载和引用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的走向

科技的进步使网络应用得到普及,大型数据库的建设为文献查找带来极大的便利,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技术走向,也使转载和引用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1.转载:从学术研究服务走向学术评价服务

转载是二次文献,提供文献筛选服务是其初衷,通过提供筛选的文献为学术研究服务,帮助读者更便捷地找到有价值的文献。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运用及推广使文献检索成为极便利的事情,从而使转载的文献服务功能消减。同时,转载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呈现,其精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学术评价的过程,所以,转载不可避免地从学术研究服务向学术评价服务转变。转载的学术评价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成为学术评价结果;二是通过影响核心期刊评价而间接地进行学术评价。前者就是指被转载的论文被认定为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献,在科研考核、职称评定及学位取得等方面得到管理者的认可,这是对研究者学术水平的直接评价,实际上实施着同行评议的功能,因此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后者主要是指转载成为学术期刊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据影响着学术期刊能否入选核心期刊,在以刊评文的现实境况下,间接地发挥着论文评价的功能,因此,转载是任何一种期刊都重视的刊后推荐工作。

正因为转载在学术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直接和间接的学术评价功能使学者和期刊都非常重视转载的情况,所以,对转载所代表的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要求更高。但是,转载是二次文献,是主观筛选的结果,一定程度会打上选择者主观喜好的烙印,也容易在被选文献人心中种下疑虑。为使转载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信服力,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精选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文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仅对精选者的学术眼光和学术素养都有较高要求,而且要求精选者能摒除自己的学术喜好,把握学术发展的前沿信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选择,尽可能避免漏选和误选,真正发挥出同行评议的作用。事实上,文章内容的优劣,也只能通过专家学者的同行评议来评定,随着转载刊物所发挥的学术评价功能越来越大,学界对其期望也越来越高,相信转载刊物会更加严格地选稿,发挥出长期从事文献筛选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优势,引领良好的学术风气,使转载文献成为学术精品的代名词,具有更好的认同性和说服力。

2.引用:从学术评价服务回归学术研究服务

引用本身发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之中,但在对引用文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引用却首先成为了学术评价的重要因子,这是量化评价要求的直接结果,也是引用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导致的,集中体现在核心期刊的评价上。这从前面论述的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中可知,尤其是南大核心的发布使引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正是因为引用是客观的,克服了主观数据让人怀疑的影响,使得引用数据成为评价的客观数据,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量化标准。但是,并不是所有引用都是有效的,也存在故意引用或者无意义引用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引用数据的客观可靠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引用的根本作用还是揭示文献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引用可以集中某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形成一个研究主题的文献集合,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关联的文献,以利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进行选择和取舍,是一个快捷方便检索文献的方式。虽然数量与质量之间有相关性,但数量大并不一定导致质量高,引用与被引用频次高不是决定论文质量的根本因素,对论文质量的评议最终还是应该依据其内容质量的高下,是主观性的判断而不是由客观数据来决定。所以,引用首先是提供学术研究服务,将其从学术评价服务回归到学术研究服务也是众望所归。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引用更好地服务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超级链接可以方便地查找到引用文献,从而建立起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更好地服务学术研究,引用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意义重大,这也是引用文献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纯粹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转载和引用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功能的转变。转载从为学术研究服务转向到更多地为学术评价服务,而引用则从一开始的学术评价服务回归到为学术研究服务,这也是由两种文献服务形式的形成本质所决定的,服务功能的回归将使各自能更好发挥自己之所长,更好地为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服好务。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文摘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IAPA文摘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