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

2019-02-22 13:25梁宇嫣王冬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理论课教学内容

梁宇嫣,王冬冬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教育部也多次强调,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目标导向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然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何价值?受哪些因素影响?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加强?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的治国理政目标。“获得感”一词一经提出,就在政治、社会等领域引起广泛热议。何为获得感?获得感是因收获成果而激发的一种满足情绪与情感体验,是实在性的收获而触发的感觉[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到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人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满足感[3]。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不仅是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健全人格,更是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喜悦、认同、满足等感受。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展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既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诠释,也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切实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时刻不忘自己的担当和使命,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为价值诉求和评价标准。

(二)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彰显

树立何种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育工作实施与开展的效果。好的教育理念能使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生动彰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始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00后”学生已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思维模式、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教育者深入学生中展开调研,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主观体验和实际获得,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

(三)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4]因此,高校应将增强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和检验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教育者推送、供给的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提供的内容是否能够理解、消化和吸收等。因此,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作为检验课程质量的试金石和切入点,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对其有需求也有期待。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有所下降。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缺乏说服力

1.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够透彻,难以做到以理服人。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而具有理论魅力。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但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不够高,课堂讲授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导致理论讲授不够清晰透彻,不能满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期待,降低了获得感。

2.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以贯之的,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所涉及。即使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所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也将相关内容单独设为一章。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3.部分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抓手是理论教育,但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空洞地说教,而是应该与学生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离开实际空谈理论、离开个人谈国家等问题,没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反而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获得感随之下降。

(二)教学方式更新不及时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强行灌输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正如直接食用盐一样,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获得渠道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工艺”粗糙、“包装”陈旧,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1.相对于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单一。尽管当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慕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这种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想得到什么,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出现“三低”:低出勤率、低抬头率、低互动率。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获得感低。

2.相对于学生的接受习惯,部分教育者话语方式存在相对脱节现象。话语方式是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的一种生动表达。这不仅涉及教师“说什么”,还涉及“怎么说”的问题。事实上,话语体系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课程表达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教育者的话语方式与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相一致,就能产生和谐、亲近、凝聚的力量;相反,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获得感降低。受表达习惯、技术追随、热衷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的话语方式与在互联网话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

3.相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显得有些滞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但由于资金、教学资源紧缺等原因,新的教学技术普及程度不够高,各高校间的运用程度、应用水平还存在层级差别,还很不平衡。教育技术未能与时俱进也削弱了学生的获得感。

(三)教育机制运作不协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统筹推进,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果。如果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团体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其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效果就更难以保证。当前,许多高校虽然都提出了整合多种力量,构建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的“大思政”理念,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各个部门、各个队伍之间条块分割的状况依然存在,还没有形成一种合理有效的协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交流,无法形成整体性、系统性合力,容易出现部门之间越位、缺位与错位的现象。比如,高校的辅导员、党政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网络中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配合与协作,造成部分教育内容的重复或缺失。

2.各部门之间缺乏理解与信任。高校的一些部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他们的工作联系不大。比如,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并不认为他们的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诚如有的学者所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主渠道超载,微循环闲置;破解之道是激活微循环,舒缓主渠道”[5]。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并不是全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需要高校所有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和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

3.存在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摩擦、相互抵消的负效应。例如,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专业课重要,不能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砝码;有的大学生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从而出现厌学情绪。这些情况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思想的引导上不能同向同行有关。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站位,明确目标,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一)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供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教育者的自说自话,也不是受教育者的唯命是从,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需求,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更新教育理念,供给优质资源,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学生拥有满满的获得感。“事”“时”“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精准把握和准确研判;“化”“进”“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实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格落实和合理应对。

1.“因事而化”就是解疑释惑、破解难题。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关心点,努力为学生指点迷津、排忧解难,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因时而进”就是抓住时机、推陈出新。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才能革故鼎新、破除障碍,构建与学生共同的话语体系,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因势而新”就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为重要抓手,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二) 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式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完成任务比喻为“过河”,而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喻为过河的“桥”和“船”。教育者依据学生需求和期待推送的教学内容正如“过河”,教育教学方法就是过河的“桥”和“船”。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和谐共赢的状态。

1.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突出学生的中心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创精神,结合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接受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从中提升获得感。

2.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增强教育方法的时代性。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在信息传播数量、传播质量和传播速度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可以将技术比较成熟的多媒体、自媒体、微课,以及尚未普及的慕课、智慧课堂等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来。比如,互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智慧课堂的方式进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化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播和价值的引领,更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针对现实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育者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感受现实、感悟理论、体悟价值,增强获得感。

(三)协同性地整合教育力量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形成党委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这就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涉及各个部门各支队伍(如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服务队伍等)。因此,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实现“1+1>2”,是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重要保障。

1.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的状态,构建系统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防止各部门之间的越位、错位与缺位。例如,要实现高校各个部门各个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同向而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协同机制,才能促进各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督促各个部门各支队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凝心聚力,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2.合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力量。高校各个部门各支队伍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职责,应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各支队伍的功能与作用,积极探索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等新模式,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他们的言谈举止、知识储备等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汲取知识,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职业素养,真正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教育者理论课教学内容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