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话而改变的人生之路

2019-02-26 08:44熊成伟
醒狮国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瓷厂景德镇瓷器

熊成伟

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城市,

在这里,

哪怕衣着普通的人,

背后或许也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便是景德镇与瓷的魅力。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书法传承人朱丹忱老师的工作室,小屋不大,却显得精致,里面陈列满满的都是朱老师珍视的作品。

说起陶瓷,朱老师的感触似乎很深,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景德镇的人而言,似乎对瓷器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朱老师说,瓷器的产生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就像如今,西方人用他们创造的苹果手机,剥夺了我们年轻人的时间。我们的祖先,也曾经用泥土制成瓷器,换取过西方人大量的黄金。

曾经一次偶然,朱丹忱在博物馆中看到了一块明清时期墓葬中的青花墓志铭,不由感慨颇深。比起汉代石刻,青花一旦在瓷器上烧成,便是一种永不退色的艺术,而这一的艺术,如果用来记录和承载我们的文化,文化便拥有了永恒的载体。

书法

作为陶瓷类工艺美术大师,朱丹忱老师是唯一一个陶瓷书法大师,这不仅仅是朱老师的幸运与荣耀,也是他深感无奈的地方。人们往往关注于陶瓷绘画,或是雕刻,似乎书法在陶瓷上,永远显无足轻重。事实上,在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诸多工艺中,几乎所有工序,都是分工明确不越雷池的。而陶瓷书法,便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

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陶瓷书法的人而言,往往会对陶瓷书法感到陌生,甚至会用纸张书法的美学特点来审评它,而朱老师认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陶瓷书法与普通书法而言,点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布章法确实有极大的共通点,但是它终究是陶瓷,是源于火的艺术。

比起在宣纸上书写时的水墨关系或是浓淡关系,不易吸水的陶瓷上就很难表现,尤其是火烧一把,太淡的笔画就失去了神采。陶瓷书法不仅要对书法艺术掌握精湛,更需要对陶瓷工艺特性极为熟悉,要掌握陶瓷书写的色料特性,笔触以及手感,更要对火的掌握与预判,甚至书写工具都不尽相同。

当然,任何的技术都仅仅是表现形式,朱老师认为,一切书法的核心却是一样的,最重要的都是创作过程中的心态与意境,它不仅仅是写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

家传

就像许多景德镇的匠人一样,朱丹忱的艺术创作也同样离不开景德镇千百年的传统——家传。朱老师的父亲朱观发老先生,在解放前曾读过私塾,是当时匠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行业大变革,成立了陶瓷合作社,几乎所有匠人都聚集在了一起,之后便建立了著名的十大瓷厂。而朱观发老先生便在艺术瓷厂中,一直從事着陶瓷书法写作的工作。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朱丹忱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童年时光中,每每看到父亲给邻里写字,内心都感到无比的羡慕与向往。而朱老师的父亲却似乎并不执着于让孩子继承父业。甚至劝说过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如果真的喜欢,自然会去学习,这是不该强迫的。而这样的态度,不仅对儿时的朱丹忱产生了很大的触动,甚至时至今日都影响着他在书法上的教育心态。

从业

刚读小学时,父亲就交给了朱丹忱《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两本字帖,但从未强迫过他练习。而正式踏入这个行业,却也显得充满机缘。在朱老师读高中时,面临着极大的人生选择,究竟是继续深造,亦或是毕业务工,而就在这个档口,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朱丹忱的人生之路。

当时邓小平同志路过江西景德镇时,曾亲临艺术瓷厂参观,而当时看到了作业中的老艺人后,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便是这些手艺如何延续?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想法——带子传艺。

也正是这样一句话,触动了当时的朱观发老先生,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朱丹忱正式的踏入了陶瓷书法艺术创作之路。1976年,带子传业的政策正式落实,虽然那时,朱观发老先生已经过世,朱丹忱由于功底扎实,作为特殊照顾成为了第一批带子传艺子女进厂。

至今回忆那段岁月,朱丹忱依旧感慨,那时候作为班上的“理科学霸男”,放弃高考,对于班主任而言,都觉得极为惋惜。而当时的他却完全没有想过高考或是其他途径镀金深造,一门心思将一个少年的热忱,倾注在了父亲曾经从事了一生的艺术创作中。

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份财富,也是一代代人守护下的情感与温度。

值得庆幸的是朱丹忱的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道路,继续从事着陶瓷书法的创作,而早在1986年,朱丹忱便筹办了书法函授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瓷厂景德镇瓷器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八十年代陶瓷作品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