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寒香腕底生(上)

2019-02-26 08:44曹雅欣
醒狮国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乐教礼乐古琴

曹雅欣

琴之乐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里描写的这种丝弦与桐木造就的乐器,古韵声幽,器型简约,就是古琴。

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人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而在中国文化里,中原古乐大多都是以一字命名,比如:琴、瑟、筝、笛、箫、埙等。而像琵琶、二胡称谓的,是由西域传人的外来乐器,而后在中国落地、发展,逐渐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民乐。

琴,作为不折不扣的中国自有古乐代表,在这种乐器身上,承载有非常典型、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以,古琴才能被誉为是“琴有九德”、才能被看做是“乐以和情”、才能被定为是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中位居首位的一种必要修养,——因为,琴超越其他乐器的文化厚重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古典乐器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所有乐器里,唯有琴,能够不仅于对“琴技”的练习、更上升为对“琴道”的研习。“道”的层面,传递的就是精神气息、价值理念。

那么,琴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具体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琴道”的精神特质?

琴在历史上的最重要功能,就体现为“乐教”的作用。周公制礼作樂,使华夏民族自周代开始,走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走入了礼义之邦的进程。——而这“礼”和“乐”,是分为两部分的:

“礼”是秩序的规范、等级的限定,是对外部行为的规定;

“乐”是性情的调养、情感的弥合,是对内心世界的安顿。如果只有“礼教”而没有“乐教”,社会就会在彬彬有礼的表层下,由于等级秩序愈发严明而彼此情绪逐渐对立,“乐教”就是配合着“礼教”的硬性规定,能春风化雨地调和内心冲突、缓解对立矛盾,用音乐的教化养性和情,也就是:“礼以节人”,而“乐以和情”。行为有礼、内心安和、内外兼修,才是礼乐齐备的教养。

《礼记·乐记》称: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可见,中正平和、庄严醇厚的雅乐,无论进入宗庙、还是迈入乡里、或是走入家庭,它所要达成的效果,都是令各人和睦相处、令各阶级和平相安,以礼乐来和合天下。

“礼”为秩序,“乐”为和谐;“礼”是社会制度的建立,“乐”是社会制度的维护;加礼以节人,“礼”是对外正言行,雅乐以和情,“乐”是对内调心性。礼乐文明,就是塑造着社会秩序俨然而个人身心雅正的文明。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说的: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所以“乐教”的重要在于:

针对个人,乐是性情的冶炼,培养着心态阳光、培育着心性健康;

针对家国,乐是社会的调和,安顿着情绪焦躁、弥合着对立冲突。

乐教,微观而论,影响着个人心性修养;宏观而论,关系到国家礼乐文明。

而乐教里的重要乐器,就是古琴,乐教里的重要音乐,就是琴音。

要论琴能“乐教”的最重要精神意旨,就要分析琴不同于他物的文化气质。

琴之和

首先,琴传达的是“和”的品质。

音乐的最高追求是能和于天地之间,那么与天地自然相和的音乐,自然也能熏染着人与乐声的相和。正如前文所说,“乐教”的目的是为了“乐以和情”,和养人们的心性。

“乐者,天地之和也”,在琴曲中最体现“和”之精神的,是一首《平沙落雁》。《天闻阁琴谱》中对此曲的解说是:

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平沙落雁》此曲,写天地之物,绘自然之情,舒人心之畅,融人景于一。

曲目开篇,极轻的几串泛音缓缓奏响,书写芦苇轻拂、沙远天高的水淡云清;而后顺滑的按音袅袅渐响,似有水漾云动,生机偶现;其后翩跹的旋律婷婷荡起,如水流荡漾而来,一波一波冉冉拉开天与地的画屏,展开一幅秋光散淡的闲远。画面中群雁上下往来,盘旋起落,有忽远而清鸣,有忽近而翩落,将天与地的界限涂抹得模糊浑成,恍若天地随雁群飘来荡去,雁群与天地淡成一色。

而记录这一切的人,在这自然之中独立观景,又在自然之中融为一体。这首琴曲,就此表达出了中国人最高的道德追求:天人合一。

《礼记·乐记》中称“大乐与天地同和”,《平沙落雁》就正是这样一种大乐。它用万物同乐的醉而陶然,徐徐淡淡地诉说着:是人书写了雁落平沙的生趣,是人歌颂了天地共融的恬淡,是人介入了其中,才把这本不出奇的单调景色,调画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但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却又把自己隐去了,隐于沙间水畔,隐于天高地阔。人将自然界的美隆重地推出,又把自己无限地退后,隐到一个沙粒一般不起眼的位置上,乐在其中,并不打扰大自然的歌舞。

《平沙落雁》体现出的,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德行。

弹奏这样的音乐,自然感觉惠风和畅,自然而然养性和情。如同白居易另一首听琴诗《听弹古渌水》所云: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馀清。

琴如流水,淌过心田,心绪平和,疏影西窗。

“和”的精神

古琴在构造上,也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古琴的基本构成,是由琴面和底板两块木头合精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琴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琴宽六寸,象征“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容纳宇宙天地洪荒;

琴面上十三点琴徽,代表一年中十二个月及一个闰月;

七弦中,最初成型的五根弦是五行的象征,分属金、木、水、火、土,从音乐属性讲又是五音,宫、商、角、徵、羽,同时还表示了君、臣、民、事、物五个等级;而第六弦、第七弦相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后加,是文、武之声,也是君臣合恩的化身;七弦悬于琴上,亦是北斗七星挂在高空的象征;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之下,一条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它在整个琴面中位置最高,确似山之高岭;

根据《易经》,山泽必相对,而在古琴的构造上也充分印证着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泽”即是琴轸部位的“轸池”,也是琴底部的两个音槽,也就是两个发声孔,其中位于底板中部、较大的一个称为“龙池”,尾部较小的一个称为“凤沼”。山泽相应,龙凤相对,这便是万象天地。

如此看来,小小一具琴身上,有天、有地、有年、有月、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君、有臣、有文、有武、有时间、有空间。天地之道,万物之和,便是古琴的化身,亦是古琴的精神。

更具深意的是,古琴琴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仲尼式”,以孔子的字来命名,这种琴型正是一个人直身而立的样式。——因此可以说,整架古琴,就是一个人;而整个世界,又都融合在人身里。琴所表达的融合精神,是中国人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琴和于人,乐和于天地,古琴,从构造上,到乐曲上,再到乐器属性上,都在体现“和”的精神。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乐教礼乐古琴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寻访千年古琴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