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语专业就业前景和零零后学习动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2019-03-04 23:28
英语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语学习动机外语

王 洁

引言

21 世纪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继续凸显,区域合作进一步加深,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我国和贸易合作伙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铺开,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能够精通某种外语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与此同时,这种需求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语言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学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本文将结合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零零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相关外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以更好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外语专业就业前景及零零后学生的特点

(一)外语专业就业前景

虽然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外语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因为纯语言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专业性需求(陈梓宁2018)。用人单位大都希望外语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及交际、业务、环境适应和抗压能力等。由此可见,过硬的外语专业能力是基本条件,较好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吸睛之处。而一般院校的培养目标则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培养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对于外语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遇。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体现为“专业+外语”,比起实践基础薄弱的外语类人才,专业技能卓越且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更受青睐。尤其是跨国企业和境外工作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依然较好,但必须提高特定行业的专业综合竞争力,提升自己的语言优势,积累相应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零零后学生的特点

奥美中国联合互联网测评公司Webinsight 发布的《零零后研究报告》表明,零零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媒体接纳性。作为2000 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面对日益开放的信息环境,他们具备较多个人技能,凸显个性态度,表现欲足。他们对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手段驾轻就熟。零零后虽然生长在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但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观却高度认同。当然,他们身上也体现出物质丰富但精神匮乏的特点。

作为在技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零零后大学生,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被他们所接受。他们更渴望新媒体教学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如网络公开课、视频制作、音乐体验式教学、特色各异的学习应用APP 等。即使是写作业,他们也更倾向于在线提交或者能体现他们个性的作业提交方式,如表演、模仿或即兴创作等。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展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也能增强知识积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零零后的思想行为及情感需求对现有的大学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构建既能包容他们的缺点又能发扬他们的优点,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将其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的大学教育体系。

二、当前零零后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

零零后在进入大学前认为大学应该是自由的。在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虽然有远期规划,但是短期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出现消极怠慢情绪。根据刘维的研究,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减退,且独立学院学习成绩较差者较多(刘维2013)。从整体而言,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认知度低于其他院校,在就业、社会实践和实用能力上不够自信:他们认为自身能动性较差,缺乏有效的自我驱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也反映影响其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长远目标和理想;教师教学思想陈旧、所学内容空洞无趣;教学方法陈旧、与社会实践相差甚远等。

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零零后学生与之前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有较强的针对性,大多数是出于自身的爱好,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相较于90 后学生受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等外在因素选择外语专业而言,零零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表现更明显。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内都保持最初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此外,要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及行之有效的短长期目标来强化外部诱导力。对于学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结合零零后的特点,高校外语专业需要制订靶向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形成长短期目标,并辅之以恰当的动机刺激,为其提供大学四年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使命感。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以上需求,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实用性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强调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最终实现“外语”和“专业”的双重提升。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外语+行业外语”

(一)“双外语+行业外语”的必然性

面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早在多年前我国的主要外国语大学就已经设置了对双语能力重点培养的方案,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英日双语强化”和“日英双语强化”两个语言培养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英日双语强化”“日英双语强化”“韩英双语强化”三个语言培养方向。这样的培养模式意在实现“专业+双外语”靶向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但对学生师资团队的要求较高,其适用性不能一概而论。

结合当前一般院校和独立学院办学性质和生源特点,“双外语+行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因为这种培养模式兼顾了“外语”和“实用技能”。双外语教学是在外语专业学生选择第一外语进行专业学习之后同时学习第二门外语,而且在第二门外语的学分设置上有所倾斜。这样可以强化双外语能力,适应企业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同时“行业外语”作为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出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以实践促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管理外语、旅游外语、会计外语、会展外语、国际工程外语、文秘外语、科技外语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满足学生语言能力应用的实践性需求,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活学活用,能在无形中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行业英语的设置更为灵活,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双外语+行业外语”的相关要求

1.教学观念

双外语和行业外语并向推进要从教师团队和教学质量入手,保证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持续推进。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结合实践进行专项讨论和学习,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虽然进行了许多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进行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实践技能型输入及输出。

2.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除了要有高学历、受过系统教育理论培训的教师外,还要有双语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更要引进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学校也应该重视对双语教师的培养:要求其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体系,又要有对社会文化和实践交流的切实体验,既能走出课本,又能深入社会的“复合型”教学人才。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培养复合型学生,首先应有复合型教师。教师要与时俱进,比学生进一步走在技术信息的前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浸润在学习氛围中。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挑战,更是对学校整体实力的考验。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入手,编写适合学校学生水平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机制也应该确立。学校也应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使其学以致用(钱红日、顾永清2007)。

外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教学思路的变化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到教学团队的建设,从教师引进到学生走出去都要体现出以社会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

四、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零零后进入大学校园将发生新的变化。本文结合零零后成长经历及行为特点,并分析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化,提出“双外语+行业外语”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院校外语人才培养需关注的重点。如何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并探索高效、新颖的教育方法,培养双语及双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双语学习动机外语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