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精神”引领党建学科的建设

2019-03-05 10:58梁杰皓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

梁杰皓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长期以来,由于党建学科和中共党史学科不分家,许多研究人员不加区别,所以导致党建学科在建设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当前,学术界积极呼吁建设党建学科,培养具有党建学科背景,能够从事党建工作的专业人才。按照现行的学科目录而言,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包含于中共党史学科之中。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党建党史不加以区别,许多学者认为自己研究党史,同时也是在研究党的建设。近年来,学术界对党的建设是否应该独立划分出来并与中共党史学科“分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当前,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之下,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等)对专业化的党建人才队伍有着大量需求。此外,党的建设学科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科矛盾和发展规律,因此,党建学科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然党建学科要从中共党史学科当中分离出来,又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党建学科,这是我们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与现实任务。每一门学科都是在本学科特有的精神下发展,党建学科也有自己的学科精神,简单的可以归纳为“首创精神”,完善学科内部发展,创新学科发展体系;“奉献精神”敢于为学科建设发展下功夫,为学科建设筑牢根基;“继承和超越精神”广泛借鉴,善于转换,为学科建设开辟疆土。

一、“为何能”——党建学科取得独立性地位的三重维度

一门学科的存在是时代需要、现实呼吁、学科发展需求相作用的产物。一方面,我们正处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从事党建工作人才匮乏的局面,这都促使了我们要把党建学科独立划分,保证其发展。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也需要对党建学科进行有益的补充,拓展服务空间,“学科建设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是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注]袁银传:《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与学科群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年第2期,第156页。

(一)时代之维:我们正处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之中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注]王晓晖:《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党建研究》2017年第11期,第8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顶住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还屹立在世界东方?历经岁月的磨练而愈发青春活力?历史总是雄辩的告诉我们,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把握大局,把握方向,把握节奏,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始终在一次次重要关头实现“天堑变通途”的历史飞跃。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不进则退”“不思则败”。无论是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进行我们伟大的斗争,还是“涉险滩”、“解难题”、“促发展”,推动改革事业、发展事业,或是“献方案”、“交朋友”、“走天下”,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做弄潮儿,走向国际舞台,贡献中国智慧,需要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始终保持着坚强有力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是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永无止尽,我们党的建设亦是永无止尽。新时代为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促使我们要用新视角、新方法、新姿态去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党的建设,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党的建设。时代感召,伟大事业推动,党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势在必行。

(二)现实之维:我们正处在从严治党的新阶段

“不严必定失国,不严必定失政,不严必定失民。”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西方国家没有放弃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政治意图,没有放弃对中国形象的政治攻击,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超阶级民主”依旧大行其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在多元的思潮之中,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应对,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确保人民始终跟随其后,确保我们的事业纵深推进,散发熠熠光辉,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打铁需要自身硬”。形势风云变幻,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民期待日益剧增。现实告诉我们,从严管党、从严治党、从严建党是我们的重要法宝。反观现实,我们在从严治党的能力亟待提高,还存在党建工作水平不高,缺乏既精通理论又掌握方法的专业化党建人才等问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说过,“我们看到,今天的银行从业者、媒体采编人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都是从高校相应专业毕业来的。而党建、党务工作者有哪些是从党建专业毕业的,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今天的党建机关普遍感到难找具备专业党建知识的人才。”[注]张艳玲:《党建人才培养不够专家呼吁高校尽快建立党建专业》,2017年5月20日,http://news.sina.com.cn/o/2017-05-20/doc-ifyfkkmc9891353.shtml,2017-05-20。现实的紧迫感促使我们思考能否培养专业化的党建实务工作者,使他们既能掌握理论,深谙党建工作的各项要领,又能够懂科学方法,指导实际党建工作。正是由于党建人才的匮乏和党建工作的大量需求,构成了现实存在的矛盾,推动党建学科的设立。

(三)学科发展之维:我们正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新时期

从学理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服务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责无旁贷的使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心在于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为人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和话语情景之下找到主流思想,使精神有所归依和寄托。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搞的“书本上的学问”,是“经院哲学”,在实际工作中不起任何作用。设立党建学科,正好破除了错误的观念,更新了认识、摆正了观点同时党建学科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更加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育人体系。党建学科不仅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更多、更齐备的二级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性发展。事实上,‘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加盟,相比之前的其他二级兄弟学科,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注]罗心欲:《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意义重大》,《管理观察》2017年第12期,第12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社会、发挥作用,党建学科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服务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还承担着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注]纪亚光:《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1期,第43页。这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何以能”——以学科精神促进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学科精神,也有着与其他学科共有的精神。党建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外在条件的保障,也离不开自身的学科积淀,学科精神的涵养。就党建学科的本身而言,应以学科精神作为发展支撑。

(一)以“首创精神”促进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首创精神是促进党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首要品质,是引领党建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任何一门学科在起步阶段都是需要首创精神,秉承敢为人先,大胆突破的精神去做好、做大、做强学科发展工作,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从容不迫的担当精神去面对一切困难。首创精神体现的是我们创新品质,体现的是专业研究者沉甸甸的责任,体现的是党建研究人员对时代使命的回应。在党建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要有首创的精神,要有创新的品质,“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党的建设成为一门学问,并不是毫无根据,党的建设成为一门学科,是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学科发展体系的需要。在当今世界政治发展文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取得了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如何建设好一个政党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焦距的问题。党的建设成为一门学科,是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问,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然而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长期和中共党史学科并列,因此自身发展也受到了局限。如今我们把党建学科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规范学科发展,理清学科发展脉络,奠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石和范畴,需要我们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突破和创新,需要我们有首创精神,善于把握党建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建设新时代的党建学科。由于党建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开创党建学科的范畴和研究领域,要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党建学科。从学科基础理论上看,学科基础理论存在许多空白区,因而需要我们大胆突破,开创党建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党建学科的发展还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继承和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关系等。要处理这些基本问题,就需要我们发挥首创精神,敢于突破,勇于更新学科知识体系。从学科研究方法上看,党建学科似乎没有完善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处在依附式的阶段,不成熟的学科研究方法也会导致学科发展的缓慢。“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关系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学科的未来发展。”[注]韩强:《加强党建学科构建的重大意义》,《理论探索》2017第4期,第8页。因此,要创新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掌握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也需要我们有首创的精神和魄力。

(二)以“奉献精神”促进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时间是学科发展最好的催化剂,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取得进步。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专业研究者去奉献、去开拓,每一门学科,学科发展既要有领军人物起到带头的作用,也需要有高水平的骨干人才,更需要有未来的学科新秀人才。学科的发展还是以人作为动力与核心,党建学科更是如此。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呼吁党建专业的建设,期盼大量涌现具有本领硬、素质高、业务精的党建人才队伍,但专业化与正规化的人才队伍却很缺乏,学科的建设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上尚有欠缺和空白,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可以解决的。一般而言,在学术研究方面,若想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寻找突破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有相当的难度,然而作为一名研究者而言,没有学科发展意识,缺少学术奉献精神,学科发展很难取得成效。“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明确的学科定位、完备的教材体系、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构、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等等,没有巩固的基础,学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注]韩强:《切实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7期,第66页。对于党建学科的发展而言,需要我们有奉献的精神,要多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下足苦功夫,愿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坐冷板凳。

从党建学科的理论上来说,学科在专业化、正规化上,在理顺党建学科内部体系上,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如党建学科的归属问题就是一个长效的热点学术问题,这也是一个基础的学科问题,党建学科应该是设置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还是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这些都值得我们商榷和研究,但是这样的学术争论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专业人员去研究和探索。一个专业研究人员需要有奉献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表现在一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学术进步和学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推动学科发展进入新境界。一名学术研究人员,奉献意识应该成为一种品格、风气。学术研究除了有钻研精神,也应该有奉献品质。从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上看,存在学科方法尚不成熟,研究方式仍不规范的现象,“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式,面对党的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党建研究的理念和思路跟不上时代要求,研究方法显得陈旧和老套。”[注]钟国云:《论党建研究传统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第2期,第173页。因而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研究方式,拓展研究空间和范围,丰富研究视角。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单一、较落后等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和改进。只有构建起相互借鉴、有效补充、独具特色的党建学科研究方法,才能为党建学科的建设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空间。

(三)以“继承”和“超越”精神促进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是对客观事物发展的把握和解读,是对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党建学科是研究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学科,是对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党建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必然联系,诸如政治学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党建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需要我们完善党建学科的内部体系。一方面,要在继承当中完善和发展。“科学研究的区分, 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1年,第284页。党建学科需要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律性,加强和“亲近学科”(中共党史、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优秀研究方法的继承,借鉴“相邻学科”(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学理逻辑构建的方式,继承当中的要义和规范,在继承当中创新,从而为党建学科在研究学科问题、分析现实问题乃至解决全部问题起着重要的补充和借鉴作用。

另一方面,党建学科建设要体现独有的学科价值和独特的学科功能,能为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支持,避免重复设置学科现象的出现,就不能完全照搬、照用、照抄“亲近学科”和“相邻学科”的全部内容,特别是中共党史学科,要将其区分开来,要体现学科的独特性和专门性。在设置研究方向上,要超越中共党史学科研究的方向,可以在党建学科方向下设置丰富多样又极具特色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如按照研究的历史时期,可以设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研究、新中国成立时期党的建设研究、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等;按照以人物为中心,可以设置毛泽东党建思想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周恩来党建思想研究等等;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全方位、多领域工程,按照内容划分,也可以设置党的经济建设研究、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党的反腐败斗争研究、党的组织建设研究、党的领导能力研究等;按照范围进行划分,可以设置中央党建工作研究、地方党建工作研究,若在进一步细化,可以划分为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研究、政府机关单位党建工作的研究等。从上述的研究领域上看,党建是一门科学的研究领域,它囊括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别于其他相近学科的研究,进而取得独立完整的学科地位,也可以保证党建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和独特性。

三、“如何做”——以学科精神促进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推动建设党建学科发展需要我们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培养学科人才专业化队伍。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从党建实践来看,专业化的党建人才还是缺少,许多从事党建工作的人员并非具有党建学科背景,大多数都是其他相近学科的人员,专业人才后备队伍严重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党建学科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建设直接从事实际工作的党建人才队伍,要以实践作为重点的培养环节,因此对于实践型导向的人才而言,理论学习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掌握调查研究、开展实际工作的方法,在此过程应该以直面党建问题为核心和重点,深入各级各类组织单位,考核方式侧重于撰写调查报告,掌握实际党建工作能力。另一部分是培养党建学科学术后备人才队伍,培养的重点在于以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为重点,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对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所侧重,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开创起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新的培养方式,确保我们学科人才能够各尽其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其次,构建更加完善的党建学科理论。党建学科是一门年轻学科,亟需构建系统完备的学科理论,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门学科靠什么立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其自身具备独有的研究领域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一门学科需要有学科价值、学科定位、学科功能,最重要的是完备的学科理论,学科理论体现的是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理论,是一门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不能揭示这个具体社会领域中的内在规律, 不能合理地解释和有效解决这个具体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那么这个学科就不会取得社会的认同, 不会取得社会认同的学科就会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甚至最终会因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被淘汰出社会科学领域。”[注]梁道刚、李灵均:《关于党建学科科学定位的理论思考》,《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第3期,第17页。因此需要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党建学科理论体系。

最后,以问题为导向。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党的建设学科是一门指向实际党建工作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落脚点,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发现学科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创新点,同时也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发展之道。因此,我们需要在发现问题当中推进党建学科的建设,深化党建规律的认识,使党建学科既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也富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超越现实问题,将现实问题上升到学理层面,在更加宏大的视野当中研究实际问题,总结出新的党建理论,从而为党建学科的发展提供更鲜明的现实导向,进一步完善党建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