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人都是好厨子

2019-03-11 04:29余维庆
同舟共进 2019年2期
关键词:潮汕人汕头潮汕

余维庆

在中国,要是有为了吃都值得去一趟的地方,入选的榜单里绝对少不了潮汕。

香港美食家蔡澜说:“食在广州,味在潮汕。”他在节目“蔡澜逛菜栏”里从汕头的海鲜市场开始逛遍大街小巷;《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潮汕“是中国美食的孤岛,没有去过汕头的人不可以自称为美食家”。

无论是舌尖寻味还是孤岛探秘,你都必须到潮汕来。

【潮菜的传承】

位于“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与广府、客家构成广东省三大民系,因为接壤福建,文化形式与闽南接近,被称为“福佬民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府人耕田种桑,客家人耕山畜牧,拥有广阔海岸线的潮汕人,则是山海两不误。

据考证,潮菜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唐朝时期,被贬至潮州的韩愈,看到潮汕食材就十分诧异:“鲎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潮汕海鲜之多之怪,连一辈子打鱼的老渔民都认不全,难怪河南人韩愈会如此“凌乱”。

而潮汕的土产番薯叶,则被宋朝皇帝吃出了高大上的味道。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兵败跑至潮汕,潦倒沦落时吃了寺庙僧人用番薯叶制作的菜羹,龙心大悦,赐名“护国菜”,现在也是潮汕的品牌菜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移民的增多,潮州商业贸易繁华,府城内饭店林立,名厨辈出,潮菜极尽一时之盛。不过也只是蜗居一地,孤芳自赏。促使潮汕菜走向世界,又博采海内外美食精华的,则是四海谋生的潮汕人。所谓“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向海外移民历史久远,他们喜欢四海闯荡,纵然是在清初海禁期间,也有大批贫民冒险出洋。康熙开放海禁后,藉着汕头樟林古港红头船出海的潮人更不计其数。

潮汕人恋家,哪怕飘洋过海客居异国,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依然綿绵不断,无形中促进了海内外美食的交流。像菜脯(萝卜干)、猪肉粽之类的潮汕特色美食,被潮人带往海外;而潮汕现在的特色水果“林檎”则是当年华侨从泰国移植回来的,著名调味品沙茶(沙嗲)则是学自印尼(印尼文为“sate”)。

1861年汕头开埠,随着汕头成为潮汕地区的商业经济中心,潮州菜开始以汕头市作为对外展示橱窗,与海外的对接,不仅促进了潮菜的知名度,也带来了各地先进的烹饪技术和原料,使潮菜烹调技术得到极大提高。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潮菜飞跃发展的时代。

不过,美食就是美食,拿历史久远来说事,有点像炫耀冰箱冷冻层里的剩菜。千年之后的传承,不要说烹饪工具和方法大相径庭,就连一些食材、佐料,甚至口味偏好,都与旧时不同,当下的潮菜,自是新的人间风味。

【由“蛮俗”升华为美食】

在潮汕的很多大排挡,你会发现潮汕人吃东西是不靠谱的——因为排挡本身没有菜谱。食客们在排挡前用手指点一下食材,菜就算点好了。所选的食材自有传统的做法和搭配,但也会有食客提出自己的要求,厨师也没有任何不满的意思,因为在潮汕,几乎人人都是好厨子。

这种氛围是有传统的,潮汕是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虽然移民大部分来自福建莆田、漳州一带,但是汕头美食家张新民认为:很多由闽入潮的‘福佬及其先祖,也都是中原的名门望族,多数出身富贵门第,是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他们从中原带来先进饮食文化和精细的烹调技艺,并且最终使潮菜由‘蛮俗升华为一种美食。”

钟鸣鼎食之家才有闲情逸致研究美食,笔者所在的汕头苏南地区,由两个接壤的乡镇组成,同样的潮汕美食,一个乡镇的出品都要比另一个好,这是因为,出品好的乡镇以前有钱人多。古时娱乐方式少,有钱人在一起,无非丝弦鼓乐、研究美酒美食,再把经验一传播,久之就形成了小范围的美食优势。

这是人的因素。当下潮菜的兴盛,一是潮汕人传统对美食的敏感和兴趣,二是全民皆厨的研究氛围——某个菜做得不好,要研究改进;某个菜做得可以,但吃腻了,也要想着办法改良;所有菜吃腻了,要想着方式去创造食材新的配搭和烹饪方式。对传统不是继承,而是创新,实际上促进了潮菜的发展。

潮菜的不固步自封,还在于一个擅长学习,以前把东南亚地区的美食精华潮汕化,现在又把目光投向当下,美食无国界,潮汕人擅长拿来主义,把东西学来了,然后改良成让你无法模仿的东西。比如烧烤,潮汕人是毫无根基的,但是把海鲜烤成了烧烤界的一股清流,把香港电视台都吸引过来采访;又比如偷师自广州的拉肠,潮汕人把它改头换面,加上潮汕元素之后,堂而皇之地在广州街头挂上“潮汕肠粉”的招牌。

【潮汕腌制品:品类之多,独步天下】

抛去燕翅鲍龙虾这些“硬通货”不说,很多外地人对于潮菜的印象,大概会是:牛肉丸汤、菜脯蛋、卤水肉、鱼饭、普宁豆干等——这也是潮汕菜馆在外面的几个招牌菜。

但要把潮菜品名细化起来,再加上庞大的风味小吃体系,恐怕会形成一本枯燥的菜谱。认识潮菜,只能从它的几个饮食特点出发。

潮汕人擅腌制。生腌海鲜是外地人比较熟悉的潮汕烹饪手法,因为不了解的人会觉得这种吃法匪夷所思。潮汕生腌海鲜有“毒药”之美誉,试过的人都会爱上那个味道,导致无法自拔,犹如中毒。但很多人看到腌制过程中海鲜还在动,马上就敬而远之了。腌血蚶、腌膏蟹、腌濑尿虾、腌生蚝……很多海鲜都可以通过佐料配合,达到更鲜甜、原味的口感。

海鲜之外,潮汕的腌制农产品,虽然不是潮汕独有,但品类之多却是独步天下。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只能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向来有“种田如绣花”的传统美誉。因为食材不足,所以要物尽其用,被削掉的瓜果皮、蔬菜、经过精心腌制后,成了潮汕人“下糜”的小食。

潮汕的腌制品数不胜数,变化起来有数百项之多。头牌腌制品有菜脯和酸菜,光是菜脯一项,又可以用不同工艺制作出菜脯粒、菜脯条、菜脯蛋等。菜脯经研磨成菜脯末后,可以添加在各种菜肴当中,是潮菜的灵魂配料之一。除了农产品外,海鲜、河鲜类的海鱼、海藻、各种贝壳,也通通可以腌制,形成了潮汕庞大的“杂咸”群体。

潮汕特色蘸料鱼露,早期的发现也跟腌制有关。古时缺乏保存条件,渔民收成无定,丰收时便把海鱼加海盐埋在地下保鲜,腌出来的鱼汤汁就成了鱼露。食物和蘸料搭配,也是潮菜的特点之一。到潮汕人的宴席上吃饭,一个人面前就要摆上五六碟蘸料——不过,这并不是全部。除了大家所熟悉的鱼露、沙茶酱和普宁豆酱外,潮汕独特的蘸料还有桔油、梅膏酱、三渗酱、甜酱、蒜泥醋等。

酱料与主菜,要么是味道互补,要么是画龙点睛:牛肉搭配沙茶、蚝烙搭配鱼露、血蚶搭配三渗酱、鱼饭搭配豆酱、粿仔搭配橘油……一顿饭下来,会让你吃出大百科全书的感觉。

潮汕小吃多,而且潮汕三市各有特色,又互有汇通。饶平宝斗饼、澄海猪头粽、普宁豆干、达濠鱼丸、潮州花生糖、鸭母捻、糯米猪肠、腐乳饼……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吃代表,也各有独特做法。

小吃之外的各种粿品,种类繁多,粿是潮汕地区传统的祭祀用品,潮汕人常说“时节做时粿”,采用时令青菜、野草、甚至树叶,混入糯米粉成为粿皮。过年做鼠曲粿、元宵冬至炊甜粿、五月节炊栀粿……都是按照季节不同,把最时令的食材奉敬给祖先。到了后面,粿的家族愈发壮大,笋粿、乒乓粿、水晶粿、韭菜粿、无米粿……脱离祭祀层面,形成了潮汕美食分支。

潮州菜以昂贵著称,与选料讲究也有关系,对食材的讲究,也提高了食材的成本。每年到了芡实出产季节,潮州东凤的芡实一斤要卖到近百元,而网上普通的芡实,则是三四十、四五十不等。这些与手工有关,一斤芡实光剥工就要二三十元,现剥的新鲜食材与通过机器加工后冷藏的北方芡实,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除去手工因素,还有品种的差异,汕头南澳岛出产的宅鱿和其他地方干鱿来自同一片大海,主要贵在手工晒制方式。经常被拿来对比的是福建的干鱿,它的市场价一公斤差不多110,而宅魷则到230以上……

潮汕人的饮食习惯更改追求口感,像潮汕白糜,糜虽有糜烂之意,但是潮汕白糜讲究的是汤水清冽、米粒分明,略有嚼感,与广州粥的真正糜烂不同。在汤水上,潮汕家常多采用滚汤形式,追求原味鲜美,与广州讲究的慢火细炖的老火靓汤不同。潮汕滚汤注重口感多样化,像海鲜、贝壳汤中,会加入潮汕特产金不换、本土小芹菜来调味;牛肉汤会加入南姜末,一些瓜果豆腐汤会加入冬菜不等。

【到潮汕吃什么】

繁琐的介绍对于吃货来说无异于隔靴挠痒,重点在于到潮汕来,可以吃些什么?这个和在潮汕待多久有关,待的时间长了,不用介绍吃什么,按照“这个吃过,那个还没吃”的减法吃下去,一年半载总能吃完。但是通常你待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按照笔者多年接待四方来客的经验,来潮汕,以下这三个美食硬件是少不了的。

牛肉火锅

陈晓卿在视频访谈节目《圆桌派》中谈及中国的美食风潮:“紧随小龙虾之后,潮汕牛肉火锅红遍大江南北。” 实际上,潮汕牛肉火锅不是第一次走出潮汕,上一次是在民国时期。

那时的牛肉火锅,不叫火锅,叫牛肉炉,以高汤加入沙茶作为锅底,放入牛肉,炭火煮熟,口味稍重的,蘸以传统的红油辣椒酱。在当时的东南沿海一带,汕头牛肉炉相当出名,现在的台湾,有些火锅老店仍以汕头做前缀,以示正统底蕴。

现在潮汕本土盛行的清汤牛肉火锅,在上世纪80年代才成为主流。和当年浓烈的沙茶汤底不同,清汤火锅特别讲究肉的鲜嫩,美食老饕们认为肉牛屠宰后四到六小时内上餐桌为佳。所以,在潮汕地区,基本上不超过八公里半径,至少有一个活牛屠宰区。

这就是全国吃货在各个城市欢天喜地涮潮汕牛肉火锅时,潮汕人过去一试,不过如此的原因。因为——肉质不过关。大多数在外地的潮汕牛肉火锅店,周边不具备屠宰的条件,牛肉需要的运输时间比较长。而潮汕人对新鲜度最“变态”的要求是:肉上桌了,还会动。所以,如果知道屠宰厂现在正在屠宰一头牛,他们宁愿停下筷子等待新的一盘肉。

对于汕头牛肉火锅的认识,很多文章也存在一些误区,像“没有一头牛,能活着走出潮汕”固然说明了潮汕人对牛肉的喜好,但“潮汕盛产黄牛”的说法却是错误的,潮汕黄牛的来源一直是来自省外,只是通过自身的烹饪手法,打造了这个品牌。如果你对这个说法感觉诧异的话,那么再告诉你一声,驰名海外的汕头牛肉丸,实际是改良自客家的。

在外地,选择潮汕牛肉火锅店,一看重肉质,二是刀工,三是汤底。

相比起外地各种火锅的机器刨肉,潮汕无论牛羊鸡鸭,都讲究切的刀工,牛肉尤甚。切肉常用推拉和吊刀两种手法,推拉能切出连片,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三刀一断,推两下再拉一次切出三片相连。吊刀难练,师傅要练很多年才能把功夫练好,对所用的刀也有一定要求:尺寸要正,刀身要保证厚度和重量不可过厚或过重。

那么,到潮汕吃牛肉火锅,该如何选择火锅店?很多来潮汕的人都做足了功课,钦点了这家那家。这里可以告诉你的秘笈是:选跟店主熟悉的那家——因为每一家的肉质基本差不多,熟悉的店主才舍得把好一点的肉切给你。

另外,潮汕的各种火锅系中,各种异食火锅不适合推荐,鸡鸭鹅羊等等虽有潮汕特色,但全国都有,比较有本土特色的,可以选择鹌鹑火锅、卤水火锅。

海鲜

潮汕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多优良港湾。从惠来神泉、潮阳海门、南澳岛、饶平三百门港,每日渔船穿梭,带来海洋出产。靠海吃海比靠山吃山更有安全感,在饥荒时代,当山里树根都挖尽的时候,潮汕人靠着偷偷出海维系生命。

与大海为邻,潮汕人对海产品非常熟悉,对什么季节出产什么鱼了如指掌。民谚云:“三月食薄扁,九月鱼头齐”,说的就是三月适合吃比目鱼、龙舌、淡甲之类的薄扁鱼,而到了每年九月,就是各种海鱼都充分肥硕的时候。

潮菜的关键词是鲜,食材的新鲜最为重要,所以,哪怕远海海鲜资源更为丰富,但潮汕人还是喜欢吃近海海鲜。因为远洋捕捞,船只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捕捞水产要冰冻保存;近海作业,当天则可来回,有时间的人,会去码头甚至渔船上挑选购买。

广州菜是“无鸡不成席”,潮州菜则是“无海鲜不成宴”。广州菜注重的是口味清淡,潮汕菜追求的是鲜,即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所以潮菜海鲜多采用清蒸方式,注重火候控制,极少采用炸、焗之类的做法。

以鱼为例,同样是蒸,广府采用的是生蒸方式,处理过的鱼加入盐和鸡精,蒸熟之后再铺上姜丝、葱丝,然后浇上热油上桌。潮式传统蒸鱼,会提前加上调味、姜丝、葱段、豆豉,以及几丝白猪肉,直接蒸熟。

除了葱姜辟味,猪肉提鲜之外,潮菜还擅长根据食材的特性搭配调料,韩愈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就写到潮汕人对海鲜的处理,懂得“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像海鲈搭配普宁豆酱、泥猛鱼搭配酸青梅、九肚鱼搭配酸菜……都是潮汕特色的做法。

海鲜的衍生菜品还有著名的达濠鱼丸、海鲜砂锅粥、鱼饭等等……不管点什么菜,在潮汕吃海鲜,关键词就是:原汁原味。

卤水

潮菜横扫天下,靠的是三大主力:牛肉、海鲜、卤味。其中,牛肉吃鲜,海鲜吃原汁原味,卤味,则是吃香。

各地卤味都各有独门绝技,像四川卤菜,卤汁除了五香之外,最大的讲究还是药材搭配,少的都有十几种。因为潮汕卤味的出名,卤水的配方也被神秘化,网络上各种教程揭秘,把潮汕卤水的配方写到几十种药材。

实际上,潮汕鹵水配料,也就十几种,酱油、南姜、桂皮、八角是护持的“四大金刚”,其中之首,则是豉油,也是决定一锅卤水好坏的灵魂配料。

豉油即酱油,是地域性极广的调料,广府地区也有不少著名的豉油老字号。但在全国各地做卤水生意的潮汕人,哪怕是在珠三角地区,很多也要从本土托运豉油过去。

那么,潮汕的豉油有什么特别之处?答案是:没有。

酱油的做法,自古至今基本工序都没有变,各地做法的区别不大,最多只是不同经验积累的细节变化。但是,现代食品生产需要科学的管控方式,销售需要主流市场定制出大众口味,这就造成了酱油的标准化。很多食品的特色,恰恰是不能标准化的。潮汕豉油的独特性,就在于遵古法制,细节的非标准化处理,形成了特色口味。

潮汕人并不会把卤水当一回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在过年或者各地的神诞日,各家会支起大锅,去药店买来药材自己卤制。每家每户的卤料配方基本都一样,讲究的人家还会用荔枝木当燃料,因为荔枝木有特殊的香味,能渗透到卤肉里去,而且不会产生烟熏味。卤制的配方和方式代代相传,不成秘密,卤得好坏,也是凭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像现在,改良派也会加入香芒等香料。另外,不同的卤品所需的火候及时间是不同的,卤制的过程技术和经验也很重要,像卤狮头鹅,过程中的“吊汤”环节,处理得不好出品就不一样了。所以,哪怕两个潮汕人,用同一锅卤水,也能卤出味道的高低。

纵然地域不大,但潮汕卤水的口味也有变化差异,汕头的卤水是偏咸的,潮州则是偏甜。在潮汕的卤水地图中,被公认最为正宗的是汕头澄海苏南地区,像卤水狮头鹅,在广州的潮式卤水中,挂牌“潮汕卤味”的最为广泛;挂“澄海狮头鹅”的地域略收;敢挂“苏南卤鹅”的则是底气十足;苏南太小,难以引起注意,但老饕餮客一看,就知道正宗。

潮汕卤水中广为人知的产品,有揭阳的隆江猪脚和澄海的狮头鹅。但是像沙县小吃一样开遍中国的隆江猪脚饭,对于汕头人来说,却不如澄海东里猪脚,这就是地域炮之争了。而澄海的特产“狮头鹅”,这种被北京动物园收养的猛禽,因为长相奇特,再加上和澄海苏南的卤水一结合,在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悍然占了一席之位。

地大博物的中国大地上,美食流派众多,大江南北的吃货们因“究竟该怎么吃”一问而在网络上大打口水仗。最著名的当属“咸甜之争”,北方人吃甜粽,到了南方粽子就变成咸的了;而南方人爱喝的甜豆花,到了北方人嘴里,最合适的口感是咸豆腐脑。

然而,美食是一个极具私人感受的东西,评判一个东西的好不好吃,只有大众化认同,没有标准化口感。就像汕头澄海人诟病揭阳隆江猪脚的卤水一样,哪怕同一区域,各种地图炮之争也是隆隆不断。

实际上,“这个东西我吃过,它怎么样”跟“我一直吃这个东西,它是怎么样”是两个不同的判断标准,这里面有地域口味的习惯,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所以,了解一个地方的美食生态,首先要克服自己被驯服的口味习惯,放开去接受。另外,最好就是到美食最原生态的地方吃饭,能满足你的不止是味蕾、观感,还有当地的人文礼仪。

猜你喜欢
潮汕人汕头潮汕
汕头行
潮汕牛肉火锅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嗜甜的潮汕人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剧创新要坚守“潮味”
诗画汕头
潮汕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