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质安全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本模型

2019-03-16 06:36樊启祥王贤光宋金涓李艳芳
中国水利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质生产评价

樊启祥,王贤光 ,宋金涓,李艳芳

(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100038,北京;2.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100031,北京;3.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100120,北京)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环节。目前,国内外对本质安全的研究包括本质安全理论、本质安全工艺与技术及应用方法、本质安全定量化评价工具等,从最初的设备、技术的本质安全向系统、管理层面的本质安全发展。相对而言,工程建设领域对于本质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工程建设领域依然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探索一套实用的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建设本质安全管理模型

1.本质安全的概念

本质安全,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设计手段使生产过程和产品性能本身具有防止危险发生的功能,即使在误操作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严格管理、工程技术、科技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措施,杜绝或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达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安全。

2.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本模型

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管理基本类似,一是必须从确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管理理念开始,用正确的意识和理念指导管理行动;二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必须严格遵循事前源头管理、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结果管理原则;三是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管理机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四是用科学技术手段和安全文化建设做支撑,构建本质安全型工地长效机制。

如果把上述管理过程用一幅图来表示,就是图1所示的人本模型。

二、人本安全模型内涵

1.意识理念——安全管理之大脑

安全意识,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是否存在危险的一种感觉,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各种各样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心理状态。人们有听觉、视觉、痛觉、嗅觉等感觉系统,通过神经系统将感觉到的信息传输给大脑,与大脑已经存储的过往受到伤害的感觉信息进行比较,做出是否还会受到伤害的分析和判断,继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工程建设参与人员经过培训,使参建人员对工程建设的规律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熟知工地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三违”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常见事故案例,也即对参建人员进行一定程度、一定持续时间的刺激,使之形成正确的、强烈的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参建人员就会有意识的主动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而确保人身安全。

安全理念,是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逐渐形成的安全管理的核心原则和目标,且容易被员工接受、指导员工的作业行为。在安全管理方面,凡是有先进超前安全理念的企业,其安全生产管理绩效在业界也肯定是超前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由此,企业确定自己的安全理念时要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要深刻领会安全发展理念的内涵,制定先进安全理念,指引本企业安全管理。

综上所述,安全意识是对参建人员个人而言的,良好的安全意识能够指导参建人员遵守作业规程,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提醒别人不受伤害”。而安全理念是对企业而言的,先进的安全理念能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指引方向,取得良好的安全管理绩效。因此,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在安全管理上起到的是指导、指引作用,就如同人的大脑。

2.过程管理——安全管理之躯干

过程管理在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地位如同人的躯干,过程管理与风险全过程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以及科技创新和安全文化息息相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是事前预防的重要手段,而科技创新和安全文化是过程管理的重要支撑。过程管理也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基础。

(1)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的内容

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分为事前源头管理、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结果管理,三个阶段的管理内容及流程如图2所示。

(2)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的重点

对于工程建设,事前源头管理重点是选择有经验的施工单位,事中过程管理重点是落实工程安全技术措施,结果管理重点是应急管理。

①选择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型水电站工程,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基础对工程的安全管理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施工单位招标时,不但要对投标人是否有同类工程施工资历提出要求,还要对投标人的安全管理绩效设定门槛,此外还要求施工单位随同投标文件提交该工程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措施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方案,从而综合评判,选择安全管理基础扎实、安全管理绩效良好、富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才能保障安全管理绩效,才有可能实现本质安全。

②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巨大,对大型水电站工程来说更是如此。水电站工程的施工,如基础开挖、高边坡处理、地下洞挖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模板支撑、大规模脚手架、竖井斜井开挖、大型机电设备吊装,以及拌和楼、揽机、门机等大型生产设备的安装与拆除等,基本上都属于危险性较大工程施工,此外,洪水、滑坡、泥石流、雷电等自然灾害也是水电站工程建设面临的风险,这些都需要制定并落实工程安全技术措施,严格加以防范。

图1 本质安全人本模型示意图

③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抢救受伤人员,防止事故范围扩大和发生衍生事故,进而降低事故损失。要提高应急管理水平,除了要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还要经常开展演练,让员工熟悉预案内容,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如上所述,事前源头管理、事中过程管理和事后结果管理,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最基本的内容,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

3.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机制——安全管理之左膀右臂

(1)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

安全风险管理是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家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而随之推行的。在该标准中引入了风险、危险源、风险评价、可允许风险等概念。

对于事故隐患,其定义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事故隐患不及时排查治理,往往会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企业的安全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所存在的安全风险的管控,首先是辨识出有哪些危险源;其次是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将可允许风险与不可允许风险分开,形成中高度危险源清单;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高度危险源控制措施,并明确实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于重大危险源,还应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2)工程建设的风险评价

①风险评价的概念。风险评价又称为安全评价,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不同于在城市中的生产性企业,尤其是大型水电站工程建设,受工程所在地周边地质、水文和气候影响非常大,其安全管理范围更宽泛。通常,水电站工程建设除了要考虑来自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外,还要考虑周边的自然灾害,如河道洪水、高边坡坍塌、泥石流、雷电、大风等。因此,工程建设项目应将风险评价与危险源辨识结合起来,通过风险评价来辨识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通过系统的危险源来辨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风险。

图2 建设工程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示意图

②风险评价的目的。风险评价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风险评价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可针对一定区域范围。风险评价可分为年度风险评价、动态风险评价和工程开工预评价。应根据工程的复杂程度确定,工程比较复杂的、施工内容变化比较大的应每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价,也可根据工程需要开展动态风险评价。

③风险评价的方法。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RAC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开展风险评价,评价方法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④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原则。在工程建设领域,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不可接受风险或高度风险,采用消除、替代或避让原则。如果通过改变设计、施工方法、工艺或者施工设备等方法且其成本也是可接受的,或重新选址避让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从业人员暴露频次,同时采取监测预警等辅助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降低风险发生时的危害程度,从而达到消除或替代风险的目的;如果无可行措施或采取措施的成本过高不能接受,则应放弃。可接受的风险或中度风险,采取工程措施或安全防护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教育,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从而降低危害程度,达到预防的目的。低度风险,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消除事故后果,从而消除低度风险。

(3)工程建设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事故隐患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工程建设事故隐患排查应从4个方面开展:

①参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行为。近年,尤其是2014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本单位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都做出明确规定,除了法律法规外,工程建设都要遵循一系列标准规范,包括技术、质量、设备设施和安全等,这些标准规范都是若干工程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有些是通过总结人身伤亡事故教训而来的,因而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标准规范。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就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就不得进行生产。因此,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行为,都属于重大安全隐患。

②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因素,通常所说的“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导致事故发生最多的隐患。在三峡工程建设时,引入日本建筑施工企业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提高了三峡工程安全管理绩效。

③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安全生产上,“物”的概念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器具、材料、产品,包括施工场地、生活营地、供水供电系统等生产辅助设施,统称为“物”。具有一定能量的物必须加以控制、限制和约束,使其处于可控、受限、稳定状态,对人不产生伤害,反之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事故隐患,必须进行排查治理。

④管理缺陷。管理缺陷是指生产经营管理单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失、漏洞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在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大型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上,涉及管理缺陷方面的隐患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安全管理范围、责任划分不清或遗漏,二是交叉施工措施不到位,三是预警信息传递不畅。

4.科学技术手段与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之柱

安全生产管理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和企业安全文化的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安全生产领域,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管理绩效。而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

(1)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

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安全生产方面,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互通技术和自动化办公技术的融合,将安全生产管理需要的人员信息、培训及取证、隐患排查治理、作业审批等,开发为软件系统、手机APP以及基于微信平台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方便报送、审批以及记录存档,比如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微信隐患排查平台、单位的安全微信公众号等。二是施工人员的科技发明创造,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一些设备的开机关机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防止发生误操作;利用摄像头小型化和互联网消除操作人员的视觉盲区,增加操作的安全性;利用雷达探测技术,防止运输设备撞击施工人员或建筑物、障碍物,甚至在设备中加装计算机芯片,实现计算机控制;对施工平台、施工安全防护设施的创新、加固改造等。三是利用加密定位原理和位移及变形测量技术,对山体滑坡、高边坡开挖支护、地下洞室施工、建筑物及设备的承压变形等进行预报预警。四是在施工现场建设高科技气象预报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性,为应对灾害性气候提供预警。此外,智慧工地建设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所涉及安全生产及施工进度的全因素连续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实时掌控工地施工各环节的运行状态,特别是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周期性、关联性特征的收集分析,使得检索查询即时便捷、归纳分析系统科学,做到人员和队伍、材料、设备等的来源、去向、责任可追溯性,为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制度约束、激励形成的得到员工认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安全文化是企业多年安全管理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管理理念、安全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管理氛围,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二是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强化企业各级负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配套安全生产风险责任金、将安全生产管理绩效纳入全员绩效考核、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杜绝“三违”,形成“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企业安全我尽责”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团队管理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大安全科技创造投入力度,鼓励在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借助目前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从而切实提升物的安全状态,减少人的失误,提高防护水平。

5.本质安全型企业——安全管理之终极目标

纵观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历史,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角度,以安全生产管理大事件为节点,可以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粗放、规范、精细化、本质安全型阶段。

1980以前,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原始管理阶段,这个阶段以198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开始实施这个大事件为节点,在《刑法》中对生产安全事故刑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这是第一次。

从1980—2002年,这个阶段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粗放管理阶段,标志性节点是第一部《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安全管理是以事故为导向,主要是汲取事故教训。

从2002年开始,企业的安全管理开始规范,其背景有两点:一是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引入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国家的安全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从2015年开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进入了精细化管理阶段,标志性节点事件是新版 《安全生产法》于201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强化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图3 白鹤滩工程本质安全人本模型应用路径

2016年出台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这些总体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予以明确,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在2030年,企业要实现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本质安全型企业。

综上所述,企业安全管理以意识和理念为龙头,要严格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过程管理,同时,开展风险评价和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安全文化建设支撑作用,按照人本模型开展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三、本质安全人本模型应用实例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白鹤滩项目部是基于本质安全人本模型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实践者之一,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是目前世界第三的超大型水电站工程,白鹤滩项目部按照本质安全人本模型开展安全管理(具体应用路径如图3)。

通过采用本质安全人本模型,安全管理在白鹤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管理绩效,该工程开工以来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2017年实现了零死亡目标。

四、结 论

基于本质安全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本模型包含:确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管理理念,并指导管理行动;必须严格遵循事前源头管理、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结果管理原则;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管理机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用科学技术手段和安全文化建设做支撑,构建本质安全型工地长效机制。

理念和意识、过程管理、风险全过程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科技创新和安全文化建设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本模型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如同人体的头部、躯干、双臂、下肢。人本模型的建立,使工程建设各级管理人员直观认识到这些关键要素的作用。

白鹤滩工程采用人本模型开展安全管理,基本实现了本质安全,进一步印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本模型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本质生产评价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用旧的生产新的!
童年的本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