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足三阳经浅谈督脉的“阳脉之海”理论与神经分布及相关疾病的关系

2019-03-18 17:55何水辉唐莫玲范郁山
广西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阳循行经脉

李 君 何水辉 唐莫玲 范郁山

(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1763343963@qq.com)

【提要】 督脉作为沟通十二经的奇经八脉之一,具有总督一身阳气的作用,因而有“阳脉之海”之称。督脉的“一身阳气”为中枢神经对机体调控的外在表现,督脉的“阳脉之海”可能是脑脊髓神经对周围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解剖学及临床观察等方面阐述“阳脉之海”的含义及原理,分析手足三阳、督脉的循行与神经系统的部分神经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关联。

人身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经脉一词当分“经”与“脉”二字解:经为阳气所过,脉为阴血所行,而经脉则应为气血所行的效应部位。经脉循行路线则为气血效应最明显的点的连线,穴位即为效应部位最明显的点。《灵枢·九针十二原》[1]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因此,经脉的本质不应该是单独具体的神经或者血管或者其他具体的解剖组织,而应是神经血管等多者的效应综合。《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明确指出经脉是人体“行气血”的通道,同时也是“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反映。经脉通过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运行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奉生身。当机体阴阳失调,又可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以维持身体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即《灵枢·经脉》所提及“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督脉循行于人体后背正中线,古人认为人体的背面属阳,《素问·金匮真言》[2]提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而督脉又为背部正中,为阳中之阳,因此认为督脉能够统摄人体一身之阳气,有加强一身阳经的联系作用。

1 “阳脉之海”理论

督脉是人体背部正中的经脉,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督脉的认识不断深入。《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这是对督脉“阳脉之海”理论的最早论述。此虽言任脉,实际是督脉,任脉是督脉另一分支的别称[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记载“直阳之脉,督脉也,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十四经发挥》曰“云阳脉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回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针灸大成·卷七》将督脉描述为“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属阳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督纲,故名曰海焉”。总之,人身之阴阳“背为阳,腹为阴”,而督脉行走于人身背面正中,受诸阳经拱卫,为“阳中之阳”;另一方面,络脉分布在人身各个部位,正如水涵万物,无所不到,而督脉是诸络脉的根本,为诸络脉之纲领,络脉行诸阳之分,通行人身阳气,最终回归到督脉上,如海纳百川一般,故称为“阳脉之海”。

2 手足三阳经的循经与神经分布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2.1 手足三阳经与神经分布 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为:手三阳经从手走至头,足三阳经为从头走至足。(1)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循行皆“入缺盆”,从颈部侧面上行头面部。手阳明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挟鼻孔。手少阳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至目锐眦。手太阳经起于小指之端,交肩上,至目锐眦,斜络于颧,故手三阳经皆上头,联系头、督脉及四肢末端。从现代解剖学上看,缺盆位于锁骨上窝,在缺盆内侧面有前中后斜角肌,有C5~8颈神经、T1胸神经经过,这些神经从脊髓发出后向肩胛部行走,在腋下组成腋丛神经,分布于上肢。手三阳经循行至面、颈处时经过上述神经的分布区域。(2)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为从头走至足。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的循经相当于眶下神经、面神经颊支、颧支、下颌支、颈支末端分部区域,在胸腹部循经相当于胸内、外神经T1~12肋间神经末端,在下肢循经则有股神经、隐神经、腓浅神经内侧支、腓深神经内侧终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相当于外周神经主干的终末部位。足少阳胆经在头部分布相当于面神经颞支、耳后神经、枕后神经分布的区域,在胸部的循行相当于胸长神经、胸神经、T1~12前支中部分布区,在下肢的循行则相当于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分布部位,可见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相当于中小外周神经主干部位。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皆伴随督脉而行,在头部入脑,为神经中枢,在颈部、腰背部是C1~S4脊神经的发出部位,对应脊椎节段神经根位置,在下肢与坐骨神经行走路径相近,可见太阳经的循行部位分布有大神经或神经中枢;少阳经的循行部位分布有中、小神经或神经分支近心端,而阳明经循行部位分布有神经分支末梢远端。

2.2 手足三阳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古人虽然没有发现神经系统的存在,但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对人体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很多疾病与经络有关。古人对经脉的认识绝非偶然,经脉是古人对人体长期观察,把互相联系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推导等方法印证所形成的物质信息传导系统。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颈椎病导致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病变导致的下肢放射性酸麻胀痛等症状均与《灵枢》描述的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相似,提示虽然人体经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神经,但经络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出现疼痛不适症状都与相应部位的神经、经络有关联。其中,手太阳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太阳小肠经“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足太阳膀胱经“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手少阳三焦经“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2.3 督脉与脑脊髓 督脉起于小腹,出会阴而终于上唇。督脉从脊里上行,首先与带脉相交会,在项后大椎处分别与手、足三阴三阳经相交会,在风府、哑门穴处与阳维脉会合,接着与足太阳膀胱经会合后入络脑。可见,督脉与诸阳经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各阳经的阳气皆受督脉的调控。督脉与诸阳经交会则类似于脑脊髓神经的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

3 阳气与神经活动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类经·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气始而生化,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六微指大论》提出“上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可见,阳气的本质是能量,是运动。自然界的阳气、元气、精气是相通的,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源泉力量,是一切变化发展的根本,正如《素问·六节藏象》所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而在人体内阳气则能激发、推动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能够温煦产热及固护津液,防御护卫以维护人体平衡的稳态。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器官功能活动都是由大脑直接或间接调控,大脑以电冲动的形式直接控制机体活动、心肺节律等,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体液的复杂过程控制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机能。《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神之生,来自男女构精的阴阳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可见神乃阳气所生,阳气亦能养神,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是控制人体功能正常所在,故阳气可能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体现。

4 督脉治病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膝痛不可伸,治其背内”。《标幽赋》记载“阳维阳跷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因“络脉周流于诸阳之分”,督脉可调节机体各部分阳气以治疗疾病。督脉所调之阳气与机体其他部位阳气不同,应为中枢神经活动的外在体现。针刺督脉就是刺激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以冲动的形式将信息传导到神经中枢,经中枢神经处理后再以电信号形式传至效应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体液等生理反应而达到治疗效果。有学者发现,针刺大鼠含督脉百会、风府以及非督脉的神门、太冲穴等可能通过调节大鼠皮质、中缝核等区域的5羟色胺转运体、5-羟色胺1A受体、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mRNA等神经递质的表达从而改善卒中后大鼠行为[4]。有研究表明,针刺百会、风池穴能使神经性皮炎模型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明显降低,而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升高[5]。曹瑾等[6]研究发现针刺督脉可达到抗氧化、改善脑组织代谢及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范郁山等[7]研究发现浅刺督脉可调节脑梗死大鼠的脑缺血半暗带细胞蛋白的表达,控制脑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王赛等[8]观察发现电针督脉有保护脊髓、减轻脑损伤作用。白杨等[9]认为针刺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而产生镇痛效果,其机制是调节由末梢神经、细胞、化学物质构成的针刺网而达到镇痛作用。马丙祥等[10]观察发现推拿、刺激督脉能消除脑瘫患儿的侧弯反射,减少不自主活动。李晓滨等[11]发现电针刺激督脉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效应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杨志新等[12]应用醒脑开窍针法针刺督脉治疗中风,发现其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此外,针刺督脉可降低中风患者的血液黏度、血细胞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13];针刺阳经能明显改善肢体肌张力,对中风后遗症之偏瘫痉挛患者有积极意义[14]。赖居易等[15]认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有效缓解腰椎神经根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赵丽云等[16]研究发现针刺督脉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的疼痛症状。

5 小 结

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气为阳,血为阴,阳经以行气为主,以气促血行,阴经以行血为主,以血载气。古人观察发现人体的物质交换、信息传导有一定的通道,并认为该通路就是经脉。经脉就是古人对神经、血管的初步认识,督脉循行经过的部位有神经中枢、脊髓、大脑,机体活动的“阳气”是由督脉调节,督脉调控全身阳气。

猜你喜欢
三阳循行经脉
任督脉循行刍议*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