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专业“三导向”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19-03-18 11:50朱鸿秋李雨璘罗晓红彭晓英卢毅冉启志邬颖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朱鸿秋 李雨璘 罗晓红 彭晓英 卢毅 冉启志 邬颖华

摘要: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实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胜任临床工作,其原因与社会就业压力、医疗环境及师资力量有关。本研究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标准,结合学校学院的具体情况,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职业情感”、“执业能力”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为导向,提高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三导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140-03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近几年来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托省级卓越医生培养项目及各级教改课题,发挥我校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全科医学办学的特色与优势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以“职业情感”、“执业能力”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为导向,对课程设置、课间见习、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着力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通过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系列教学改革推进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但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将临床医学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1],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一、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大多院校为老三段式(基础、临床、实习)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各门课程缺乏有机联系,重复部分反复教学,未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人文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且多以“两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最高比例占总学时9.3%,最低仅占4.6%。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人文课程比例差距较大,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比例高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虽然反复提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多停留在呼吁上,与课程设置脱节。

4.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目前的我国医学教育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部分老师教学理念陈旧,内容重点不突出,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自学自研意识较淡,创新意识较差。

这些现象都迫使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培养模式的转变,以达到临床医学生培养标准,满足社会需要。

二、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更新教育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个平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以医学教育认证标准为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两大抓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三个平台”,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为改革目标[2]。目前已成为“特色鲜明、学风优良、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特色专业,在西部地区省级医学院校中发挥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制订更加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教学计划,要求医学教育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医学教育的全程中贯穿人文精神教育[3],以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为切入点,增加人文科学、道德修养、行为医学和社会学类的课程内容,如《医患沟通技巧》《全科医学概论》等,构成“人文素质、学习创新、理论技能、知识能力”,“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3.围绕能力培训要素进行教改。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SP病人教学法[4]、基于问题思考和讨论的PBL教学法、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TBL教学法。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及临床思维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抓手,完善“一主线、五模块、四能力、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就是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思想,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設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五个模块,通过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提高和创新素质发展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编写《临床医学技能实训指导》《外科基本操作实习指导》等校内教材,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并增设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借助实验技术“开设三维多媒体手术教学实验课程的研究”“基于搭建我校诊断学SP培训平台和建立SP资源库的研究”等项目深入探讨,在实验教学中灵活地运用PBL、CBL等教学方法,编写PBL案例,引入SSP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开设三维多媒体手术教学。

加强临床学院建设,全面推进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6],开发“后期临床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完善临床教学评价和监控体系;推行教学(实习)医院定期检查、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临床综合考试、推行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提升临床实践质量。

5.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理论考试建立过程评价体系;临床实践实施基础综合考和临床综合考,坚持实验课程操作考核、实习前技能考核、临床实习出科技能考核和毕业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7]。建立主干课程试题库,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考试系统,改变传统考试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考试中参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模式[8],考试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

6.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制定各种教学管理文件,成立卓越医生教授委员会,加大专家治学力度,论证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职能;成立督导专家委员会,完善监督机制,坚持专项督导与经常性督导、检查性督导与评估性督导相结合,强化督导结果反馈,充分发挥学院督导专家的监控管理职能;建立班导师和辅导员双重管理的制度,从政治思想、专业思想、学习方法、生活关怀上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效果

自改革实践取得一系列成果,促进了专业快速发展,提高了行业内的知名度,得到省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1.在校学生满意度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专业内涵建设显著增强,专业质量得到保证。学生执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突显,学生满意度高。学生连续五年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荣获四川省医学生基础技能及创新实验设计竞赛团体二等奖4次。2013-2015年毕业生培养质量及就业第三方调查报告及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学生对母校满意度、对母校实践教学满意度在本校各专业均排名第一。

2.毕业学生就业形势好,用人单位反馈良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专业累计毕业学生1960人,就业供不应求,近四年毕业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2.97%;毕业生专业思想稳定,学科意识强,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满意率居省内前列。本专业毕业生执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最高11.81%,居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3.教学方法改进与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显著。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任务的SP病人教学法、PBL教学法、TBL教学法。转变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四大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能力培训要素,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研讨,教学成果丰硕;构筑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最终优化完善专业培养体系,形成能力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目前我国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正如卫计委和教育部共同提出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指出的那样: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最终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提供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益光,王玉良,梁淑娟,等.重视模拟教学,强化应用型医学人才人文素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5):457-459.

[2]关利新,王莞,曾奇,等.多层次多途径“为农村,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23-24.

[3]朱梦楚,郝银超,崔丽娟,等.贯通人文精神培养的医学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19(6):123-130.

[4]李娟,马红霞,刘华,等.PBL结合SP教学法在中医妇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2):20-22.

[5]曹阳,张义成,周匡果,等.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培养策略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6,29(1):108-110.

[6]吴金庭,余结根,王平.提升医学院校临床学院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2):67-69.

[7]张伟,王海平,袁佳英,等.我国客观结構化临床考试(OSCE)的现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143-144.

[8]刘向儒,陈海菊,郑海军,等.临床教学基地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18(4):64-66.

猜你喜欢
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性综合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教育改革探索
病案式多媒体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础医学自选实验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