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隐喻研究现状:以CNKI文献数据为例

2019-03-19 05:27何冰艳
关键词:传播学语料研究者

何冰艳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学界普遍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人类可以通过隐喻认识世界,语言也可以通过隐喻构建认知。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也能解释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睿智;隐喻语言是人类概念隐喻思维的外在体现。它既赋予语言以生动性,又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既有感性认识的直观与生动,又有理性认识的概括与抽象。隐喻发挥着简约、连贯、框限(framing)、说服、认知、审美、情感、教化等功能,具有重要的语言价值、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一直以来,人们对隐喻的研究经久不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研究实现了从传统修辞学向认知科学的转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仅语言研究者对隐喻进行广泛的研究,新闻从业者和传播学研究者也对隐喻有浓厚的兴趣。为了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新闻报道者会使用大量的隐喻。Stern团队发现隐喻在不同语域中都有分布:学术话语18.5%,新闻话语16.4%,小说11.8%,日常对话7.7%[1]。可见,隐喻在新闻中使用十分广泛。基于此,传播学研究者对新闻中的隐喻研究也不断深入。朱成棋等从模因角度分析了隐喻传播机制[2];范振强等在分析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的存在形式和有效性基础上,探讨了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的价值[3];梁国杰等研究了隐喻的跨文化传播效力[4];罗炜从隐喻的3个传播学案例出发,探讨了隐喻传播的模式及其效果[5]。但是,目前鲜有学者对新闻隐喻研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为厘清新闻隐喻研究的热点和现状,本文以媒介即隐喻和隐喻的传播价值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新闻隐喻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共享等量化分析法,归纳出国内新闻隐喻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回答以下问题:新闻隐喻研究的主要聚焦是什么?主要研究了哪些隐喻类型和哪些新闻语料类型?语言学研究者和传播学研究者在新闻隐喻研究方面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理论基础

媒介即隐喻的思想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媒介即隐喻是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论断[6]5-15,该论断是他的名著《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出发点。媒介是指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每种媒介都有适合它传播的独特的信息类型和内容,都会偏好某一独特形式,因此尼尔·波兹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论断,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文化内容[6]15。媒介发展经过了从原始媒介到电子媒介多种形态的跨跃,每一种媒介都有特定的传播内容。结绳、狼烟这种原始媒介适合传播具体而非抽象的信息。电子媒介强调形象而非理性和逻辑,这就决定了电子媒介不可能用于表现严肃内容。如果一些严肃话题也用电子媒体进行展示,那么其内容必定要披着娱乐的外衣,与此同时这些本不能娱乐的领域,也娱乐至上了[7]。“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这也许就是尼尔·波兹曼把书名定为《娱乐至死》的原因吧。

隐喻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首先,隐喻具有低成本传播价值。为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们会下意识地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抽象的事物。“概念系统是受众共享的,隐喻能以其他思维不能替代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这个世界。”[8]隐喻对应的源域多是被广泛知晓的事件,通过隐喻进行传播,减少了花在沟通上的精力。例如“阿里巴巴”带给受众关于运气、财富等的想象就不用过多解释。不管传播者是否带有形象塑造、经济效益和情感唤醒等功利动机,实质上都实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正因如此,“京东恋语”“阿里巴巴传说”“360战争”等隐喻传播故事才会如此深入人心[5]。其次,隐喻还具有新奇、留白、亲和的传播价值。在陌生言语的跨文化交流环境下,恰当使用隐喻可以让目标受众产生新鲜感,提高对外话语的传播效力。隐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隐喻可以弥合文化隔阂,调动目标受众的文化意象,缩短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感,产生亲和效应,提高传播效果[4]。同时,在对外交流中往往需要做到“意会多于言传”,有些交流场合不宜直白地表达态度和观点,而隐喻恰好可以给人们留下想象空间。因此,在对外交流场合使用隐喻能够起到进退有据、言近旨远的传播效果,产生留白效应。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2002—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与“隐喻、新闻”相关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选择CNKI的原因在于它收录的文献比较完备;选择2002年为检索起点,是因为2002年厦门大学王文娟在《外语教学》上发表了《语篇隐喻及其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一文,开启了新闻隐喻研究之旅[9]。为了保证研究的代表性和了解新闻隐喻研究情况,样本既有以英语新闻为语料的研究,也有以汉语新闻为语料的研究。本文以“隐喻”“新闻”为检索词在“关键词”“题名”中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11月6日共检索到相关论文457篇,对其进行逐一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最终确定279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和其他统计分析方法。关键词共现分析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这两个概念表明两个词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出现的次数越多,表明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利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一步按这种“亲疏距离”将某学科的主题词加以分类,我们可以敏锐地发现该学科的研究热点[10]。

(三)关于隐喻分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Lakoff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划分为结构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这种三分法简洁易懂,为我们探索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行路径。从传播学角度,德国控制论、语言学家、传播学家Krippendorff列举了五大隐喻:容器隐喻、传输隐喻、控制隐喻、战争隐喻、舞蹈仪式隐喻[11]。容器隐喻认为传播就好像一个装着内容的容器,保护内容在传送当中安全到达终点。内容被认为是具有客观性的实体,可以独立于人类经验而存在,因而会受到格外的关注,而容器本身却不受重视;然而,尽管有容器的保护,被传送的内容还是会受到人的影响。传输隐喻认为传播的意义在于人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传送信号,这与认知语言学有些相通之处。控制隐喻认为传播是为了实现控制性内容的一种手段,它使传播的一切内容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目标。控制隐喻具有不平衡性:一方是主动的、信息充分的传播者有至上的特权;另一方则是被动的、信息不足的接受者,不平衡性使得信息的传送变成单向。战争隐喻认为为了争夺在交往中的控制权,人们总在传播交流中预设“总有一方要赢”。弗素把这种以泾渭分明的对立面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的现象,称之为“现代的敌对习惯”(Modern Versus Habit)[12]。舞蹈仪式隐喻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像仪式和舞蹈一样的隐喻可以增强社会的和谐度,因为在这样的传播中,只有平等的参与者,而没有战争隐喻中的争论,每个人都可以在会话中获得个人满足[13]。Krippendorff并没有对隐喻进行分类,只是从传播学角度对隐喻类型进行了列举,因为标准问题,不管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传播学角度对隐喻分类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由于本文重点探讨新闻隐喻研究的热点和问题,因此对隐喻分类不做过多阐述。为方便起见,下文“隐喻类型分析”中的隐喻是基于与语言学和新闻传播相关性、并在初步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选出9种隐喻类型。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隐喻类型分析

本文分析了279个样本中关于隐喻类型的研究。在对这些样本进行选取、列表、统计的基础上,生成如图1所示的隐喻类型研究量化柱状图。

由图1可知,研究类型广泛,且呈现出向各种隐喻类型扩散的趋势,同时研究非常不平衡。概念隐喻研究53例,占总样本的19.00%;语法隐喻42例,占总样本的15.05%;战争隐喻17例,占总样本的6.09%;三者共计112例,占279个样本的40.14%。可以看出,新闻隐喻研究体现了隐喻研究的认知学转向,而且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概念隐喻、语法隐喻和战争隐喻。本文首先分析概念隐喻和战争隐喻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语法隐喻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将在下文“关键词共现图谱”里进行分析。

图1 隐喻类型研究量化柱状图

首先,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具体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不仅是语言问题,也是思维问题,概念隐喻是深层结构,隐喻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现形式[14]。我们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来表达概念隐喻,常见的概念隐喻有 TIME ISMONEY(实体隐喻),表现形式如(1)(2)(3)[15]11;MORE ISUP(LESS ISDOWN)(方位隐喻),表现形式如(4)(5)(6);BUSINESS(TRADE)ISWAR(结构隐喻),表现形式如(7)(8)(9)[16]。

(1)You’re wasting my time.(Lakoff,1980:11)

(2)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Lakoff,1980:11)

(3)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Lakoff,1980:11)

(4)One day the stock market hit an all-time high.The next day it went down 800 points.(Los Angeles Times,Dec.07,2018.)

(5)On paper,this economy should still be booming but the economy thrives on stability.(Los Angeles Times,Jan.06,2019.)

(6)(For the of 2018),the Dow declined 1,391.76 points,or 5.6 percent;the Russell 2000 dropped 186.95 points,or 12.2 percent.(Los Angeles Times,Dec.31,2018.)

(7)This is regarded as a clarion call for popular capitalism.(董革非,2010:269)

(8)The private economy will be the main force of Chinese economy growth.(董革非,2010:269)

(9)Th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s considered asthe ammunition resisting the financial crisis.(董革非,2010:269)

Lakoff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普遍受概念系统支配[15]11。概念隐喻体现隐喻的认知价值和思维价值,通过深层结构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研究者对概念隐喻高度热情的根本原因。此外,概念隐喻具有新奇性。“人类一直为新奇所吸引,人类作为广泛信息采集者,已经进化成为寻路人(wayfinder),带着特殊的需要察觉出异常和稀有。”[17]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只有隐喻的词语才能使我们更好把握新事物[18]18。一个好的隐喻往往具有新奇感,能够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更好地实现交际和传播目的,这与前述隐喻的新奇传播价值是一致的。

学界对战争隐喻也进行了较多研究。新闻中广泛使用战争隐喻一方面可利用新闻中战争类词汇出现的频繁性、广泛性以及隐喻的系统性和融贯性来解释,比如在人们潜意识概念系统里面,很多目标域都映射到战争这一源域,这是一个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战争隐喻的广泛性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理解,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及对现代生活的认知视角。战争隐喻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如图2所示。

另一方面,新闻中广泛使用战争隐喻还可以由“战争文化心理”和前文提到的“现代敌对习惯”来解释。战争文化心理是在战争年代以军事思维来观察社会现象。我国新闻事业根植和发展于战争年代,用战争思维来分析社会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世界大战的战争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战争思维根植于人们的大脑,不仅造成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且引起了战争语言对生活的全面渗透[12]。在战争年代,战争军事术语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战后这种思维仍然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也影响了新闻撰稿人,他们会潜意识地把战争军事术语用到新闻报道中,新闻受众也会无意识地认可,因此学者对新闻中的战争隐喻进行广泛研究也就不足为奇。

图2 战争隐喻的广泛性和系统性示意图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以“隐喻”和“新闻”为主题词在CNKI所有数据库中进行跨库检索,出现频次选1,聚类分析选4,关系分析选临近节点,并显示中心点,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3)。关键词的字体越大说明中心性(centrality)越强,表示该关键词在共现图谱中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越高。图谱中圆圈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frequency),圆圈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来源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关键词的出现次数、中心性可以代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就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19]。

从图3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语法隐喻为明显的热点研究主题之一,这与“隐喻类型研究量化柱状图”显示的结果一致。语法隐喻为什么也成了研究热点呢?这与语法隐喻与新闻的内在联系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讲,形容词表示特征、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者过程等,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形容词、动词转化为名词,小句转化为名词词组,这种转化被称作语法隐喻[20]。语法隐喻是语言里的客观存在,名词化(nominalization)结构是语法隐喻的代表,也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新闻的基本要求是客观性、简洁性和严肃性,而名词化结构可以凸显客观、简洁、庄重等特征,比如:

(10)One day the stock market hit an all-time high.The next day it went down 800 points.All of this left the aides in the White House confused because they had trouble explaining exactly what happened.The explanation was simple.President Donald Trump stated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d reached a trade deal.But the deal was not completed.Fast forward.(Daily Southtown,Dec.07,2018)

(11)TOYOTA calls that charge“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but spokesman Yoshihara Tateishi says,“we are fully aware of the trade fiction,and our app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Times,Sep.17,1990)

(12)Some telecommunications experts worry that deregulation will further reduce consumer protection.(USNews,Jan.15,2001)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名词化可以压缩含有动词的小句内容,衍生一个新主位和新概念。例(11)(12)中“explain”、动词“charge”通过名词化语法隐喻转化为“explanation”、名词“charge”,产生的新概念语言简洁、结构紧凑,不仅为继续下一语篇提供基础和实现语篇连贯,而且使新闻语篇更加精练和严肃。例(13)中的“deregulation”和“protection”回避了参与者,客观地描述事实,成功地将读者聚焦引导至“解除管制”和“消费者保护减弱”上,这种“非人格化”处理更具客观真实性。“新闻构建人类认识的杠杆,真实可信是这个杠杆的支点。”[21]56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语法隐喻在新闻报道中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第二,与“隐喻”的连线比较粗的有“认知”“翻译”两大主题,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这说明认知语言学在新闻传播研究中不断深入;同时,新闻中的隐喻翻译也得到了很大关注。如王彬从喻体和喻义对应关系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方法[22]。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新闻报道中使用隐喻习语的有效翻译进行了研究[23]。从图谱中的粗线看,笔者发现隐喻与“英语新闻”“新闻标题”“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的联结也很紧密,这与下文所分析的语料类型研究热点是一致的。

(三)新闻语料类型分析

从279篇研究样本中,笔者对论文题目逐一进行筛选,选择标准是论文题目是否明确了新闻语料类型。标题与其他的新闻语料类型有重合的各算一个样本,比如《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隐喻》算两个样本。经统计,本文得出研究的主要语料类型结构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以经济新闻、标题和体育新闻为研究语料的样本数量分别为55篇、51篇、35篇,分别占总样本的19.71%、18.28%、12.54%,这3种类型的语料共计占了总样本的50.53%,说明学界对这3种语料的研究非常集中。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主战场,而且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者们对经济新闻的关注较多就很好理解了。体育新闻中的隐喻也是研究焦点之一,是因为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加之很多中青年对体育和体育新闻很感兴趣,这些为体育新闻的隐喻研究提供了政策、群众和价值基础。

研究者对标题的关注可能与标题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有密切的关系。标题是新闻的“题眼”。从功能上讲,标题浓缩新闻内容,框限新闻的基调,体现新闻要义和记者观点;从结构上看,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构成要素。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新闻标题目的明确、情感分明、简短精练、修辞多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新闻[24],因此新闻撰稿人在新闻标题设计时就会使用隐喻。隐喻使新闻标题鲜活灵动,发挥其亲和的传播价值,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激活他们的认知环境,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隐喻涉及两个领域:具体和抽象或熟悉和陌生,恰当地使用隐喻,传播者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意向,而且可以借此构建出传受双方统一的信息理解。

图4 语料类型结构

四、新闻报道中隐喻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特点

基于对新闻隐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隐喻类型、语料类型的分析,本文概括出了新闻隐喻研究的特点。从2002年第一篇研究新闻隐喻文章以来,新闻隐喻研究经历了酝酿期、发展期和爆发期,研究热度依然不减。研究的隐喻类型不断拓展,主要包含概念隐喻、战争隐喻、语法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语音隐喻等。新闻语料涉及面广,主要涉及了英汉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危机事件新闻等。研究者对新闻隐喻的研究主题不断深入,除了对新闻隐喻进行认知分析、功能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以外,还对新闻隐喻的系统性、普遍性和相似性,工作机制,意识形态构建,模因论解释,概念整合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新闻隐喻的翻译研究也是一大亮点,涌现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问题

虽然对新闻隐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语言研究者和新闻传播研究者在新闻隐喻研究方面的跨学科联系还需加强。一方面,隐喻类型的研究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目前已经有明显过度研究的嫌疑,而对传播学者Krippendorff提到的控制隐喻、传输隐喻和舞蹈仪式隐喻却鲜有研究涉及。控制隐喻和舞蹈仪式隐喻对理解传播至关重要,将控制隐喻、舞蹈仪式隐喻和大众传媒联系起来思考,会对生活中的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隐喻研究者提出了有意使用隐喻与无意使用隐喻的观点,即隐喻使用的故意性(deliberateness)或者意识性(consciousness)。隐喻使用的有意性往往被忽略,“有意使用的隐喻”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目的性。同时,隐喻研究呈现出社会学和多模态回归和转向的趋势[1],传播学者和隐喻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合作。第二,语料类型主要集中在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和标题,这些语料类型也存在过度研究的痕迹,对其他新闻语料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如网络新闻语料中的隐喻研究与网络新闻的普及性还不相匹配。媒介即隐喻,媒介的发展经过了原始媒介、语言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在当今网络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网络新闻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新闻中的隐喻研究理应得到高度关注。第三,研究者对新闻隐喻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虽然有研究也采用了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实证法,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采用的是定性的思辨方法,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不多,题目里出现“语料(库)”或者“实证”的研究一共只有13篇,仅占总样本的4.66%。第四,研究者发表的新闻隐喻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激增,但重复性论述较多。随着论文数量的增多,论文的质量也开始出现下滑,有些论文是前人观点的简单重复论述,对理论的阐释只停留在肤浅的介绍之下,缺乏足够深入、系统、富于创新性的研究。

五、结语

语言不仅是用来交际的,也是用来传播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隐喻是语言学和传播学共同研究的课题,交叉点是认知传播学,因而语言学和传播学研究者要进一步消除学科界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新闻隐喻研究属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传播学的一个小分支。在认知传播学跨学科的语境下,新闻隐喻研究者不应囿于概念隐喻、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等几种隐喻类型,应该充分理解媒介即隐喻的思想,积极吸收传播学、认知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新闻隐喻研究视野。在电子媒体、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新闻已经逐渐向多媒体新闻转向,新闻隐喻研究者也不应局限于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少数几种语料类型,应该加强对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漫画新闻等新闻类型中的隐喻研究,即新闻隐喻的多模态研究。同时,新闻从业者要以我国新一代领导人生动的外宣话语体系为榜样,恰当使用隐喻,弥合文化隔阂,拉近彼此距离,打破模式化大话空话的桎梏,创建活泼愉悦的交流氛围,与语言学、传播学研究者一道共同构建隐喻型交流传播体系。

猜你喜欢
传播学语料研究者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