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淋巴引流护理缓解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与腋网综合征的效果▲

2019-03-19 05:19辛红梅
广西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淋巴液淋巴上肢

辛红梅 陈 茹

(海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海口市 570311,电子邮箱:xinhongm33@163.com)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乳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中国乳腺癌患病率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全球增长速度[2-3]。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为改良根治术,即患侧乳腺切除术加患侧腋窝淋巴清扫术[4]。由于术后淋巴系统受到破坏,有30%~50%的患者术后会并发术侧上肢淋巴水肿(lymphedema,LE),表现为术侧上肢疼痛、水肿、麻木,寒战、高热等。乳腺癌患者心理脆弱,而术后出现的不良症状会增加其恐惧和焦虑感[5],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极为不利[6]。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术后功能锻炼来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但效果有限[7]。手法淋巴引流是按照一定顺序按摩淋巴系统,加速淋巴细胞间淋巴液的流动,促进淋巴回流,以预防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5],但手法淋巴引流是否可以有效预防淋巴水肿仍有争议[8-10]。本研究观察手法淋巴引流缓解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3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5~72岁。纳入标准:(1)年龄18~75岁,女性,术中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均为乳腺癌早期,且无转移;(2)首次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且研究期间未接受其他手术;(3)术后出现的淋巴水肿由手术引起;(4)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乳腺癌转移姑息性切除或无法切除者;(2)其他原因导致的淋巴水肿;(3)心、肺、肾等功能不全者;(4)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5)拒绝参加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7.34±8.41)岁;受教育年限(13.22±5.32)年;临床分期:Ⅰ期40例,Ⅱ期2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6.53±7.84)岁;受教育年限(13.57±5.11)年;临床分期:Ⅰ期42例,Ⅱ期23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在术前1 d及麻醉苏醒、术后3 d均由乳腺专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每天30 min。健康教育内容依照2003年美国淋巴网站发布的预防上肢淋巴水肿指南制订,包括18条淋巴水肿的预防方法及日常自我护理措施[11],同时给予乳腺癌术后常规护理,包括:引流护理,拆除手术缝合线,抗生素治疗和病情观察,指导并协助患者和家属进行术侧上肢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由乳腺专科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徒手淋巴引流方法;指导患者和家属在缝线拆除和伤口愈合后进行手法淋巴引流,3次/d,10 min/次。手法淋巴引流方法[6]:(1)开放淋巴通路:当患者身心舒畅时,指导患者及家属用手掌大、小鱼际肌或两指并拢,用中等力度(压力为25~28 kPa)环形按摩浅表淋巴结。按摩顺序为耳前淋巴结、耳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锁骨上及锁骨下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肘窝淋巴结;胸部、背部及腹股沟淋巴结;(2)舒缓瘢痕组织:从伤口上方开始以同等力度同样手法按摩瘢痕组织、腋窝及胸部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减少因瘢痕组织挛缩导致的淋巴回流受阻,促进淋巴回流;(3)淋巴引流:沿浅表淋巴管走向,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用环形推进的手法进行按摩。按摩顺序为:首先按摩胸部伤口,将胸部伤口附近淋巴液引流至健侧腋窝或锁骨上下淋巴结区;将患侧上肢内侧淋巴液引流至锁骨上淋巴结;患侧肢上臂后侧淋巴液引流至背部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将肘窝及以下部位的淋巴结引流至上臂外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及其程度以及腋网综合征(axillary web syndrome,AWS)发生率。淋巴水肿评定标准[12]:(1)轻度水肿:术侧上肢水肿最明显处的周径与健侧上肢同部位周径差值<3 cm,多位于上臂近端;(2)中度水肿:术侧上肢水肿最明显处的周径与健侧上肢同部位周径差值为3~6 cm,水肿波及整个上肢;(3)重度水肿:术侧上肢水肿最明显处的周径与健侧上肢同部位周径差值>6 cm,水肿波及整个上肢且累及肩关节。AWS评价标准[13]:患者术后突发上肢疼痛,肩关节外展时加重,肩关节外展受限,且患者首次出现从腋窝至上臂内侧、肘窝、前臂可触摸的放射状皮下条索结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12个月,出现淋巴轻度水肿2例,中度水肿1例,水肿发生率为4.62%;对照组发生中度水肿5例,重度水肿4例,轻度水肿1例,水肿发生率为15.4%,对照组术后12个月淋巴水肿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AWS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AWS发生率分别为1.54%(1/65)、3.08%(2/65),对照组AWS发生率分别为10.87%(7/65)、15.38%(10/65),观察组1个月、3个月时AW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795,P=0.031;χ2=5.876,P=0.01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均未发生AWS。

3 讨 论

早期乳腺癌一般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导致术侧上肢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肢体淋巴水肿,出现术侧上肢肿胀、高热、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并发淋巴水肿和AWS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术后的恢复。预防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手法淋巴引流可以开通淋巴通路,促进淋巴液排出,形成良好的淋巴循环,避免淋巴水肿的发生[14]。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法淋巴引流可降低术后12个月淋巴水肿的发生率(P>0.05),但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淋巴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手法淋巴引流可以促进淋巴回流,较长时间引流可以减轻淋巴液的淤积[15];但术后早期,受损的淋巴组织还未修复,按摩停止后又会有大量新的蛋白渗出到淋巴细胞间,形成新的淋巴液淤积,故手法淋巴引流对术后早期淋巴水肿的预防效果不明显。

AWS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常见的一种自限性的并发症,主要发生于术后5~12周,由腋窝内沿淋巴管走向的张力性结节形成,呈条索状分布,伴有疼痛感。临床上对于AWS的具体结构了解较少,目前认为是由于腋窝淋巴结被清扫,淋巴管被破坏,纤维蛋白伴随破坏的淋巴管增生,从而形成条索状结节[16-17]。本研究发现,手法淋巴引流可以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和3个月AWS的发生率,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未出现AWS可能是由于AWS本身的自限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手法淋巴引流可以减轻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淋巴水肿,降低术后AWS发生率,应将手法淋巴引流与其他护理措施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淋巴水肿,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淋巴液淋巴上肢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大鼠肠淋巴液引流方法的改进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淋巴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淋巴液漏护理体会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失血性休克后肠淋巴液引流恢复小鼠肾组织ACE/ACE2平衡的作用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