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研究

2019-03-19 11:55武晓耕
出版广角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工一流科技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五次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但是,我国目前的编辑队伍与创办一流期刊的要求尚有差距。文章认为,导致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期刊编辑的分工不够精细。我们应学习西方出版公司的成功经验,对期刊编辑的职责进行精细化分工,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支持。

【关 键 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期刊编辑;精细化分工

【作者单位】武晓耕,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2.004

2018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此次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意见的出台,可以说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关于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张也对我们期刊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热力发电》的刘永强编辑就曾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过一段话,“当编辑比期刊更优秀,期刊才可能办得更好!而当期刊优于编辑,这期刊怕是迟早要完”。在此之前,关于如何提高期刊编辑素质和能力的研究已有不少。何红英等提出,新时期的期刊编辑应该提高全媒体素养[2]。刘永俊认为,期刊编辑在以移动媒体为主体的学术传播时代,应该具备技术协作能力、信息传播能力、服务用户能力和社群运营能力。这几种能力都是对原有编辑认识的突破[3]。这些文章都认为,目前,期刊编辑的素质亟须提升,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特别是在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提升我国科技期刊从业者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要创办世界一流期刊,必然需要世界一流的期刊人。

但是,之前研究中的解决办法更多是从编辑自身角度出发,没有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和能力与国外同行存在差距,并不是我们的期刊编辑不够努力,而是期刊编辑岗位的设置还不够精细,不够专业,导致很多期刊编辑的精力过于分散,无法专注于期刊质量的提升。文章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期刊编辑精细化分工的方案,力求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一、期刊编辑缺乏精细化分工

目前,我国的期刊编辑是一个统一的岗位,没有进一步的细分,这对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赵大良编审在2009年就曾提出,“对科技期刊的内容组织与出版经营分离应当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4]。一些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已经着手行动。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进行了学术与出版分离的办刊模式改革,改革的大体布局是学报编辑部仍保留在高校,享有对期刊的所有权,负责期刊的学术质量;文字的编辑、期刊插图制作、排版印刷以及发行和传播依托北航文化传媒集团大平台进行运作[5]。这些编辑职责的分工就是希望将期刊编辑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力邀约高水平稿件,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但是,我国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因为资金、人员和政策等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编辑职责的精细化分工。

二、期刊编辑精细化分工的意义

期刊编辑精细化分工是落实党中央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管理效率、吸引高水平期刊人才和改变社会认识的重要方法,对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升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科技期刊还是传统小农经济的运作模式,期刊编辑要负责科技期刊的全部流程,从初审、送审、返修、再审、终审,再到编校、出版、发行和宣传等,如果编辑出差或举办学术会议,那就得忙得团团转了。由于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种全流程跟进的办刊模式分散了编辑的精力,使编辑无法集中力量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特别是在当前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这种办刊模式就更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阵营的一大阻碍。

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出版公司的经验,对期刊编辑进行高度精细化的分工,把我国科技期刊现有的一揽子管理变成流水线管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编辑的最大价值。这是西方同行上百年工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这种工业化期刊运作的核心就是将期刊管理形成流水线,每个编辑都是这条期刊流水线上的一环,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完成后就转给下个人,从而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模式。作为期刊编辑,我们在现实中经常能感到,国内编辑部想办一本期刊实在是太难了,而西方出版公司可以实现科技期刊的批量化生产。西方出版公司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业化期刊管理方式也是他们能在中國攻城略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2.吸引高水平的优秀人才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期刊编辑的分工标准是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试想,编辑部好不容易引进一个博士,但成天让人家忙于杂事,使人才的专业水平无从发挥。这实在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长此以往,也不利于编辑部继续吸引高水平人才。如果期刊编辑部能对编辑进行精细化分工,一些高学历的编辑就可以专门负责组稿、约稿,策划专刊、专栏,利用他们在专业上的学术能力和人脉,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一些不具备专业学科背景的编辑可以专职负责编校、排版和制图等工作,保证期刊的出版质量。现实中也有一些编辑部一刀切,让一些缺乏专业背景的编辑出去组稿、约稿。这对编辑个人能力的提升当然会有一些帮助,但由于缺乏专业背景,这些编辑的约稿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反而会对期刊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编辑部没有必要让那些不具备专业学科能力的编辑勉为其难,可以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编辑部首先要实现对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

3.改变社会对期刊编辑的认识

当前,社会对期刊编辑的普遍认识大多集中于对文字的校对、公式的编辑和格式的梳理等,这种认识对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实,这些工作仅仅是期刊编辑若干工作之一,根本无法体现期刊编辑的所有工作。虽然,期刊编辑尚未进行进一步细分,但是,很多编辑部根据期刊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已经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编辑。比如,侧重于专刊、专栏策划的策划编辑,侧重于学术质量把控的学术编辑,侧重于期刊线上资源管理的网络编辑,侧重于期刊颜值的美术编辑,侧重于期刊市场推广的营销编辑,侧重于编校工作的出版编辑……越来越多的期刊编辑开始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穿梭于各高校、研究所,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甚至在专业性的学术会议中做报告。前些年所提倡的学者型编辑已经在很多编辑部悄然实现。既然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在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且效果不错,那么,期刊编辑部就有必要提供一套明确的制度规范,将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形成一种制度,为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笔者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只有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才能让社会重新认识期刊编辑这个行业,提升期刊编辑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进而提高期刊行业的社会形象。第二,只有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才能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认知。科技期刊在所属单位大多处于边缘化位置,工作环境相對封闭,一些编辑也习惯一揽子式的期刊管理方式。我们只有对期刊编辑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才能改变期刊所属单位对期刊编辑行业的原有认知,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

4.提升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科技期刊编辑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稿件的编校和加工,由于这种工作方式属于重复性劳动,容易导致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创新意识的缺乏。如果实现了编辑精细化分工,一些类似于西方出版公司的学术编辑必须要主动策划专刊、专栏,要约稿、组稿,要参加学术会议,要与读者、作者形成互动。要实现这些目标,科技期刊编辑必然需要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办法、新方式和新技术,也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自身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的产生源于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工作方式的改变则有赖于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虽然在实践中,很多编辑已经走出编辑部,走进学术界,但由于期刊编辑部在制度上并未落实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导致很多编辑在组稿、约稿的同时还要编校、排版,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在创办世界一流期刊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加强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充满创新性和创造力的工作,如果期刊编辑没有创新意识,肯定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然,要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完成对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

三、科技期刊编辑如何进行专业化分工

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充分借鉴西方同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期刊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开展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化工作。

1.借鉴国外同行成功经验

西方出版公司对各种类型的编辑有着极其细致的专业分工。例如,美国化学会所属期刊对编辑就有着明确的分工,该期刊将编辑分为执行编辑、高级编辑、高级副编辑、副编辑、高级编务、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以及网络编辑(Web Editor)等。这种对期刊编辑高度专业化的职责划分大大提高了办刊的效率。美国化学会的一位期刊编辑通常负责两三个刊物 [6]。反观中国的科技期刊,往往是两三个,甚至更多的编辑负责一个期刊。虽然中国的单刊编辑数量更多,但从学术质量到学术影响力,反而不如西方同行。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西方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和工业化的流水线模式是西方科技期刊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同行好好学习。

2.制定期刊编辑岗位细分的流程

目前,在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期刊编辑的工作职能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分工,但国内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也已延续了数十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此,我们在制定期刊编辑细分岗位的标准之前,需要一套循序渐进的推进流程。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了解国外出版公司编辑划分的标准。文章因篇幅原因仅列举美国化学会的期刊编辑分类,而相关部门则有必要对国外期刊编辑的分类及职责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其次,相关部门要对国内科技期刊进行一次大规模调研,真正了解各编辑部的需求。我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非常分散,几乎每个期刊的需求都不尽相同,这就对调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调研,相关部门应切实了解各编辑部的现状,充分考虑一线编辑的需求和利益,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衍生问题,最终总结出可以普遍使用的编辑细分方案。最后,制度出台后,相关部门还要推出相关的配套制度,将期刊编辑细分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调整科技期刊现有管理模式

现实中,制度的设计和落实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期刊编辑部没有必要一味地等待,有条件的编辑部应该率先行动起来,在编辑部内部落实精细化岗位分工,实现流水线式的管理模式。期刊编辑精细化的分工不仅是对编辑职责的重新梳理,也意味着对期刊工作模式的重新架构,也就是说,要将原来类似于小农经济的期刊管理模式转变为类似于工业化的流水线管理模式。小农经济的办刊模式下,期刊编辑要照顾到期刊的各个环节,效率并不高。期刊编辑进行精细化分工之后,原有的编辑统一职责将被划分为若干岗位,每个岗位的编辑就像一条流水线上的一个小齿轮,他们共同运行起来的时候将形成合力,一起推动期刊这个大机器的运转。这种工业化的期刊管理模式将会有效地提升期刊管理效率。

我国要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目前,由于科技期刊的粗放管理,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在管理模式上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的低效率管理模式之下。这成为我国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更应该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以便为我国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宏伟蓝图助力,进而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实质性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EB/OL]. (2018-07-19)[2018-12-16]. http://news. cnr. cn/native/gd/20181115/t20181115_524415744. shtml.

[2]何洪,葛亮,杨莉娟,等. 论媒体融合趋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J]. 编辑学报,2018(10):541-543.

[3]刘永俊. 学术传播生态变化下的学术期刊编辑能力重构[J]. 新闻世界,2018(12):38-41.

[4]赵大良. 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 科技与出版,2009(12):4-8.

[5]张嵘,李晶,娄嘉. 高校期刊学术与出版分离的改革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8):1044-1047.

[6]朱晓文,夏文正. 美国化学会及其期刊的编辑出版[J]. 编辑学报,2006(3): 233-236.

猜你喜欢
分工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