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悬念纪录片符号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本文尝试以《超级工程》为例,从叙事结构、话语方式、镜头语言以及声音语言等四个方面,分析这部纪录片中所创造的中国新的形象符号。

一、承载符号的叙事结构

一般认为,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是“叙事学”(或“叙述学”)的命名者。他在谈到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时说:“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不存在的学科,我们暂且将这门学科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述作品的科学。”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纪录片,都是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产生的。纪录片这种以描述故事或状态真实性为特点的影视作品,比起其他门类更强调叙事艺术,相应的,把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清楚,可以更好地为理解作品服务。

真实的人、事、物等构成了纪录片的符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正是利用了适合的叙事结构组织起这些符号,在忠实于现实的基础上,将故事或社会状态叙述得更加精彩,将创作者的观点更加合适地传达给观众,叙事结构就是承载纪录片中所有符号元素的骨架,如果骨架搭建得不好,符号也就无法传递出创作者的意图。在《超级工程》这部工程类纪录片中,巧妙运用了科学纪录片常用的悬念引导式结构和逻辑推理式结构,将这种宏大叙事类的纪录片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突破了以往同类型题材纪录片流于说教和歌颂的限制。

所谓悬念引领式结构,是指影片由单个或多个悬念来引导整部影片。这种结构主要涉及悬念设置和悬念解决两方面内容。

(一)悬念设置

《超级工程》每一集的开头的解说词都是将工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一列举,并通过镜头的快速剪接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氛围,让观众感觉这项工程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港珠澳大桥》这一集的开头,就是一连串挑战的罗列,这种开头设置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观众的猎奇欲和求知欲在第一时间就会被这些悬念所调动,从而紧紧地吸引着他们继续观看。而且这种悬念设置是层层递进的,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在《港珠澳大桥》这一集中,桥梁的设计完成之后,又面临着桥梁结构对海中泥沙的阻挡率不能超过10%的要求,这让观众刚刚放下的心又一次悬了起来,这种例子在《超级工程》中比比皆是,正是这种悬念设置的方式,让观众始终抱有一个全神贯注的关注心态。

(二)悬念解决

这一部分在悬念引领式结构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之前设置的悬念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解决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悬念引领式结构设置得是否成功,重点就是表现悬念解决的方式,是否真正让观众的疑惑得到解答。在《超级工程》中,这种比例分配是合理的,即一少半的篇幅用来设置悬念,一多半的篇幅用来解决悬念,还用到了动画模拟演示等方式让观众了解得更加直观。

二、表现符号的话语方式

把叙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第二类为“视点叙事”;第三类为“客观叙事”。他把第一类称为“零聚焦叙事”,将第二类称为“内聚焦叙事”,第三类称为“外聚焦叙事”。“零聚焦”的叙事,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观众,我们只管跟着叙述者的节奏走。“内聚焦”叙事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感同身受是这种视角最大的特征。“外焦距”的叙事,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韵味十足。各种视角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具体的内容和表现目的有着相适应的视角选择。

《超级工程》中还出现了众多的被采访者,比如工程师、建筑工人、科研人员、普通老百姓等等,他们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故事,他们的话语层次是限制性的叙事,即他们只能讲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符合主题的故事,这一部分构成了纪录片的“内聚焦叙事”。还有一部分用来介绍时代背景的影视资料话语没有作为影片叙事的成分,而是一种纯客观的展现,这一部分构成了“客观叙事”。

三、构成符号的图像画面

图像画面是纪录片中最基本的符号,下面笔者通过分析《超级工程》中所展现的工程、人物、中西方关系来对创作者的主观意念进行符号解读。

(一)工程形象代表的符号意义

《超级工程》全方位展现各项工程的全貌,通过在视觉上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让这些工程成为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取得成就的表现和证明。这些工程是中国经济发展,造福于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为了满足“好大喜功”的虚荣。在介绍每一个工程时,解说词除了介绍工程高昂的造价和面临的困难之外,更多的是表现中国建设这些工程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展现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的自豪和自信。在以往表现中国的纪录片中,中国的象征往往是古老的历史建筑,比如长城和紫禁城等等,虽然它们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这些古老的符号来做宣传,那么,在全世界的人们心目中,中国就是“古老”的代名词,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消除。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需要更多更新的名片。《超级工程》中所展现的工程本身,因为其自身的高科技含量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施工难度,便可以作为代表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二)人物形象代表的符号意义

在《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中,一改以往中国人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中国的工程师们凭借其过硬的技术素质和传统的优良品质,成为了代表中国新形象的符号。比如在《港珠澳大桥》这一集中出现的工程师的形象,一方面,通过工程师在施工现场,处置危险情况,解决棘手问题的画面,表现了他们的坚毅果敢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现场采访,工程师对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分析和解释,表现了他们充满着经验和智慧,他们是整个建设团队的“大脑”。

(三)中西方关系代表的符号意义

在《超级工程》中,专家和工程师承担着主要的叙事角色,也是体现话语权归属的重要符号。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马克思传》的作者弗兰茨·梅林曾经指出:“一切艺术总是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其倾向性和政治性的,实际上并不存在非政治的、无倾向性的艺术。”纪录片也不例外,尤其是工程类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其宏大叙事的特点,一直以来就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争夺话语权的主要阵地。西方纪录片中表现的中西方关系,大多是将中国放在西方的追随者的地位。但是在《超级工程》中,中国的地位是和西方平等的。比如在《港珠澳大桥》这一集中,中国的建设者们善于和西方进行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国的工程师们也从不讳言西方所给予的帮助,因为他们是站在平等合作的角度,来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形象,是整部纪录片里所表现的中西方关系所传达出来的符号意义。

四、构成符号的声音音乐

在《超级工程》中灵活地运用了解说词、音乐和同期声等音响元素,构成了一个表意丰富、情感充沛的听觉环境,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运用不同的音乐旋律配合画面的节奏,引导观众的审美心理,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超级工程》这部工程类的纪录片借鉴西方同类型纪录片的音乐风格,采用了快节奏的音乐旋律和音乐剪辑,配合快速剪切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紧张、令人激动、节奏感强烈的观看氛围,这相比起中国以往以抒情为主的纪录片,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突破。以这种音乐风格为基调的《超级工程》,为观众展现了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让人们对未来中国的成就充满期待,这就是创作者试图用音乐符号为观众呈现的中国新形象。

五、结语

符号学的创立人,美国哲学家C·皮尔士认为符号就是“在某些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纪录片中所包含的符号,从创作者的编码到欣赏者的解码,这个过程能否达到创作者的意图,不但要看欣赏者是否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符号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是否真实。《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不但要让世界观众所接受,更重要的就是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善于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创作理念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国的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就要摒弃自娱自乐,自成一统的封闭意识,要敢于创新和实践,中国纪录片有能力也有必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猜你喜欢
悬念纪录片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符号的由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变符号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