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9-03-21 16:55徐爱娜唐俊娇
成功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政治传统

徐爱娜 唐俊娇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061

一、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文化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这里的“社会意识”指的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部分,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形态,它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文化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毛泽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2]在这里,毛泽东系统阐明了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其中,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政治、经济。如果把国家、民族比作躯体,政治是支撑基本架构的骨骼,经济是为躯体提供营养的血肉,文化则是灵魂,失去灵魂的躯体与行尸走肉无异。文化作为国家、民族赖以发展的“根”和“魂”,具有凝神聚气的作用,必须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3]当时我国在经济上资本主义成分与社会主义成分并存,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仍然是主要斗争对象。虽然我国的文化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社会主义的因素,但是基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的文化只能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4]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相结合,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文化,通过协调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正是在新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继承观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面,毛泽东不仅阐明了如何分析传统历史文化,而且明确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做法,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更好地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

在继承传统文化时,毛泽东认为首先要认清传统文化,对其辩证分析。他指出:“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5]根据毛泽东的观点,传统文化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受该时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但是,封建时代的文化,是辛勤的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原创性与系统性,而且在浩如烟海的封建文化中存在大量进步、合理的成分,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毛泽东指出:“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处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6]

根据毛泽东的观点,在继承传统文化时,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方式。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7]世界上曾存在“四大文明”古国,由于各种原因,其他古国相继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古代中国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地发展至今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这份从未中断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对待这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8]这不仅肯定了历史遗产中的进步文化,而且阐明了继承和发扬这种进步力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更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时要及时淘汰落后、低俗、愚昧的部分,发展进步、科学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三)推陈出新、批判吸收的文化创新观

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进行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相结合,才能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焕发勃勃生机。

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思想,也十分重视创新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化创新既不是单纯的复古,也不是简单的盲目排外。他说:“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9]这就指明了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就其内容来说,要剔除文化中不合时宜的、落后的旧内容,为社会主义文化注入符合时代潮流、进步的新元素,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原本“之乎者也”的文化内容更易于群众接受;就其形式来说,要在尊重传统文化基本范式的基础上对旧的文化形式进行改造,要“破旧立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人民群众,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饱经沧桑后依然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故步自封,以谦虚的态度取百家之长,不断丰厚自己的底蕴。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0]这就阐明了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僵化地、教条地进行“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否则只能导致食洋不化。要立足于时代前沿,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对其以整理和运用,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促进学术与艺术上的自由,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方针。毛泽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1]这是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较为系统的论述,该论述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的文化建设支持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化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该方针,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与文化教条主义,贯彻、落实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原则,为社会主义各种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通过鼓励不同思想之间的争鸣与切磋,纠正了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极端方式,真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对待各种科学、艺术形式,凸显了对文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包容,促进了我国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针。

二、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对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文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立足实际,推进文化与政治、经济和谐发展

社会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统一,没有文化的繁荣,就难以保证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构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建设、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科技智能时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使更多中国创造走向世界。文化还与政治相互影响,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宣传“普世价值观”,用其迷惑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想借助该方式取代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实现政治上的统治。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协调推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

毛泽东关于文化要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为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2]这就深刻揭示了推进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成为过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文化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兴盛。在政治方面,我国的政治文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当代国情,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不断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二)在继承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3]根据毛泽东的观点,继承与发展是连续的过程,不能离开继承空谈发展。因此,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辩证吸收外来文化,不断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由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4]因此,要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与人文精神,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相当于无泉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一道,为人类前进和发展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5]

2.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民族自古讲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不仅能以虚怀若谷的胸怀容纳世界各种文明,还通过吸收世界文明中的优秀成果,融汇贯通,不断增强自身力量。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毛泽东关于批判借鉴世界文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肩负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不忘本来,在保留东方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向世界讲述中国古老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6]我们要进一步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孔子,了解毛泽东,了解习近平。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蓬勃发展的中国,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机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活动日益呈现多元性、独立性、开放性的特征,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推动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创作,立足人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采取科学、有力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总之,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以文化强国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政治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