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本草考证

2019-03-22 11:18任德全朱忠华
中成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典

任德全, 朱忠华

(1.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2.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蓍草Achillea alpine L.作为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冠名以蓍实,列为上品,其在历代本草皆有收载。2015版 《中国药典》收载有蓍草中药材,其基源植物为菊科蓍A.alpin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两季开花时采割。蓍草味苦、酸、平,归肺、脾、膀胱经。具有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功能。用于乳蛾咽痛、泄泻痢疾、肠痈腹痛、热淋涩痛、湿热带下、蛇虫咬伤[1]。值得一提的是蓍在现代植物学上的中文名为高山蓍。

现代研究报道[2-8]蓍草含有芹菜素-7-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D-葡萄糖苷、蓍素、去乙酰母菊素、乌头酸、琥珀酸、延胡索酸、α-呋喃酸、菊糖、桉叶素、卅烷、兰香油薁、廿六醇、右旋樟脑、亚油酸、油酸、谷甾醇、荚迷醇、北通水苏碱、肉豆蔻酸、棕榈酸、廿六酸、豆甾醇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感染、退热、镇静镇痛、抗菌作用。我国本草中收录有蓍实、蓍草的中药名称,药用部位有果实、叶、地上部分,植物来源有多基源、单基源植物。蓍草的名称、药用部位及基源植物的变化,为蓍草的深入研究带来困难。课题组查阅文献未见有关中药蓍草或蓍实的本草考证研究,鉴于本草中的蓍实与 《中国药典》蓍草是否为同一物,现分别从我国古籍辞书和本草中对蓍草展开详细考证,以理清源流,解惑释疑,以期为蓍草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 古籍辞书中蓍草考证

东汉·《说文解字》[9]云 “蒿属,生千岁三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从草,耆声。式脂切。”文中指明了蓍是类似植物蒿,其地上茎非常多的植物形态特征,同时蓍已开始被赋予神话。

东汉·《白虎通》[10]云 “天子下至士皆有蓍龟者重争决疑……龟曰卜蓍曰筮……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阳故数奇也……蓍之为言耆也,久长意也……”“蓍”与 “龟”已明确用于占卦问卜的一种工具。

梁·《玉篇》[11]云 “舒夷切……”文中释义全部引用了 《说文解字》的内容,其读音与现在相同,没有新增其他内容。

宋·《埤雅》[12]云 “蓍,蒿属也。从蓍草之寿者也。六十曰耆,卦之别六十有四蓍,数穷於此,且蓍所指非极数也。《博物志》曰,以老故知吉凶,生千岁三百茎同本。其上常有黄云覆之, 《易》以为数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从我国造字历程来看,蓍为耆的孶乳字。文中再次表明 “蓍是蒿之类植物”,同时明确用到 “蓍草”的名词。

宋·《集韵》[13]云 “蓍, 蒿类。” 宋·《广韵》[14]云“蓍,蒿属。筮者以为策。 《说文》云……” 《字汇》 《龙龛手鉴》《说文解字注》 《正字通》皆与上辞书释义一致,无新增内容。

从上辞书可知蓍是用来占卜的植物,蓍在形态上与蒿相似,因此可以断定蓍为菊科植物。而蓍用来占卜是起源于周文王被拘羑里时用蓍草进行演易之说,古代的羑里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汤阴县,在汤阴县的羑里城至今还有蓍草园,园中碑上刻有上古人以龟、蓍为占卜工具。因此可以断定周文王用的蓍应该生长于河南省汤阴县。 《河南植物志》[15]云 “蓍属,我国有10余种……河南有3种。即齿叶蓍 A.acuminanta (Ledeb.) Sch.-Bip.、 蓍 A.millefolium L.、云南蓍A.wilsoniana Heim.”由此可推周文王当年在羑里时用蓍草进行演易,那么就应该是这3种植物之一,而现在蓍A.millefolium L.在郑州、洛阳等地仍有栽培。因此课题组认为周文王演易使用的蓍是蓍A.millefolium L.的可能性最大。

2 本草中蓍草考证

汉·《神农本草经》[16]云 “蓍实,味苦,平。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山谷。”“蓍实”在 《神农本草经》为上品,这可能是蓍被神化后,中医基于取象比类的思想认为其有如此功效。

汉·《名医别录》[17]云 “蓍实,味酸,无毒,生少室,八月、九月采实,日干。” 梁·《本草经集注》[18]云 “味苦、酸,平,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干。” 《名医别录》和 《本草经集注》的文中都出现了“采实”,表明蓍实是植物的果实入药。文中 “生少室山谷”的 “少室”位于现在河南省的嵩山,但 《嵩山植物志》无蓍属植物收载,有学者[19]认为上古蓍草可能已经灭绝,或者古代蓍草不是今天所指的蓍属植物。课题组认为其有可能是单种植物。

唐·《新修本草》[20]云 “…… [谨案]此草,所在有之,以茎为筮。陶误用楮实为之。 《本经》云味苦。楮实味甘,其楮实移在木部也。”文中蓍实的性味、功效、采收与 《本草经集注》记载内容一致;文中 “此草,所在有之”之意就是蓍实到处都有分布,这显然不符合菊科植物蓍属植物分布特点。古人对植物属下近似植物缺乏区分能力,加之古代交通、信息不便,人们有就地取材药用习惯,当时使用的蓍实可能是蓍属下面的近似植物。由此可以推测此时中药蓍实已是多基源植物。

宋·《嘉祐本草》[21]云 “蓍实,味苦、酸,平,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干。”宋·《图经本草》[22]云 “……其生作蒿如丛……生便条直……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花,结实如艾实……”。从中可以看出蓍实形如蒿类植物,丛生植物,地上茎笔直,秋天开花,花顶生,花色红紫,性状如菊花。花的颜色与《河南省植物志》中蓍属的蓍A.millefolium L.植物特征相符。这些性状特征与蓍实为菊科植蓍属植物特征相符。

宋·《证类本草》[23]云 “……唐本注云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茎为筮。陶误用楮实为之……”从 “此草所在有之”可知是采用就地近似蓍属的植物, 《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分布蓍属植物总共10种,根据 《新修本草》时期我国版图及蓍属的植物分布情况,只有蓍属的高山蓍、蓍和云南蓍3种植物比较符合。见图1。

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24]蓍实的功效与 《神农本草经》一致,在性味上增加了 “酸、无毒”。见图1。《绍兴本草校注》[25]是本草文献专家尚志钧据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日本神谷克桢抄本加以校注而成的。尚志钧表明《绍兴本草校注》的药图很精,对药物基源考订很有参考价值。书中附有两幅蓍实的基源植物图,其中一幅图上写有 “八月九日採实日干”,进一步表明蓍实的药用部位是其果实。见图1。

图1 本草中蓍基源植物图

明·《本草蒙筌》[26]云 “蓍实,味苦、酸,气平,无毒。种生蔡州山谷,今河南上蔡县。苗类青蒿作丛。多者三五十茎,高者六七尺许。茎茎条直,自异群蒿。花类菊花淡黄,亦同秋绽;实若楮实深赤,但不味甜……”“蓍实”被归类为草部上。生境、采收、功效同 《神农本草经》,但文中 “花类菊花淡黄”与蓍属千叶蓍、云南蓍的花色一致。见图1。

明·《本草品汇精要》[27]云 “蓍实……其茎为筮,以问鬼神,知吉凶,故圣人赞之,谓之神物…… 【用】实坚泽者为好。【质】茎如萧,实类粟米。 【色】苍黄。 【味】苦、酸。【性】平、缓、【气】味厚于气,阴中之阳。【臭】香。…… 【赝】楮实为伪。”文中功效取用于 《神农本草经》,但增加的 “味厚于气,阴中之阳”与文中 “臭香”是相互呼应的,同时表明蓍实含有挥发油。见图1。

明·《本草纲目》[28]云 “蓍…… 【时珍曰】 蓍乃蒿属,神草也……实 【气味】苦、酸、平、无毒……叶 【主治】痞疾。时珍……”文中对蓍的果实与叶分开入药,其功效也不同。从文中可知蓍的叶入药,主治痞疾是属于李时珍的发明。按照我国中药传统命名习惯,蓍的果实入药则称之为蓍实,蓍的叶入药则称之为蓍草,蓍实的中药名称与其本草中名称一致,蓍草的中药名称而与现在药典所收载的名称一致。见图1。

清初·《花镜》[29]云 “蓍草……秋后有花,出於枝端,色红紫如菊,结实如艾子。”文中其他内容与上述本草所言类同。伊钦恒在校注 《花镜》时对蓍草进行了注解 “学名A.sibiriea Ledeb.,花也有淡红色或白色的。”这是首次对占卜的蓍草植物进行定种的记载。其实A.sibirica Ledeb.是植物蓍草的早期学名,由此可见伊钦恒注解 《花镜》中的蓍草与现在我国药典收录中药蓍草的基源植物一致。

清·《本草从新》[30]把蓍的果实和叶分开入药,两者的功效不同,这与 《本草纲目》完全相同。书中 “蓍实”被归类为湿草类,其他内容与前面本草所述一致。

清·《植物名实图考》[31]云 “蓍,本品上品……宋图经始出上蔡……上蔡县志旧时生蓍草台庙圈,圈废,今生旷野……”书中提及 “本经为上品”,表明 “蓍”与 《神农本草经》的 “蓍实”是一物。《植物名实图考》把 “蓍实”归类为湿草类,其与 《本草纲目》附的植物图相近,且也是单基源植物图。见图1。

日本江户·《本草图谱》[32]收录了3种蓍的植物图谱,归属湿草类。多栽种蓍,且指明了该植物是产于日本武州等地。书中图谱显示叶互生,羽状浅裂、全裂,叶缘有锯齿,花色有淡红色、深红色、白色,头状花序小,排成伞房状花序。书中所绘蓍的植物图与菊科蓍属植物是完全吻合的,表明在日本本草中蓍也是多基源植物。见图1。

日本写绘本 《本草图汇》大约成书于19世纪,该书无著者,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书中湿草类共四卷,植物蓍归类于湿草类之一,从书中绘有蓍的基源植物图显示,叶互生,一回羽状浅裂、红色小型的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花序,又另外绘有白色、紫色二种花序图。从其意可知蓍有3种花色,可能是3种不同蓍属植物,也可能与《中国植物志》所说 “存在变异、杂交[33]”有关。见图1。

结果表明,除明代 《本草纲目》至清代 《植物名实图考》绘有一种植物之外, 《本草纲目》之前的本草中的蓍实附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蓍属植物图,表明 《本草纲目》之前本草中的蓍实不是单基源植物,而是多基源植物。由于本草中植物图谱非科学绘图,而蓍属植物之间形态差异较小,因此难于从本草中的植物图谱鉴定到种。

3 蓍草功效及其现代书籍论述

第一版 《中药大辞典》[34]收录有蓍实,为菊科植物高山蓍A.alpine L.的果实,并注明是指 《神农本草经》中的蓍实,功效与 《神农本草经》一致。《中药大辞典》[35]第二版修改为蓍草,为菊科植物高山蓍 A.alpine L. [A.sibirica Ledeb.; A.mongolica Fisch.ex Spreng.]的全草, 性味功效为辛、苦、微温、有毒。祛风止痛、活血、解毒。用于腹中痞块等。这与 《本草纲目》描述蓍叶的功效一致,也与我国现在药典有关蓍草的功效基本一致,高山蓍在我国分布最广泛,也是我国药典所指的基源植物。见图2。

图2 现代书籍中蓍基源植物图

《全国中草药汇编》[36]收录有蓍草的基源植物3种,分别为菊科蓍属植物蓍草A.alpine L.、蓍A.millefolium L.和云南蓍 A.wilsonianna(Heim.)Heim.全草。性味功效为辛、苦、平。有小毒。解毒消肿,止血,止痛。这3种蓍属的植物在我国广泛分布,符合人们就地取材的用药特点,也符合早期蓍实是多基源植物特点。据文献 [5-8]报道这3种植物的茎叶含芳香油,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因此蓍草采用此三基源植物入药是可以理解的。见图2。

从 《神农本草经》到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皆以 “蓍实”为名,其功效都为 “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自明代 《本草纲目》李时珍把蓍的果实和叶分开入药,果实入药的功效与 《神农本草经》一致,叶入药功效则是用于痞疾,同时还附有用其叶治疗腹中痞块病症的方。清代的 《本草从新》也是把果实和叶分开入药。

我国1977年版、2010年版、2015年版 《中国药典》收载有蓍草,《本草纲目》的 “腹中痞块”与我国药典所附的 “乳蛾咽痛,肠痈腹痛”病症类似。本草中 “苦、酸、平”与我国药典 “苦、酸、平”是一致的。本草中有关蓍实 “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功效与 《中国药典》所说 “解毒利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存在着相关性。归纳总结其在本草中的名称、基源植物及其药用部位的历史演变过程。见表1。

表1 本草中蓍草演变过程

4 小结

商、周至汉时期,源于周文王在河南省汤阴县演易使用植物蓍,蓍实的基源植物是古代用于占卜的一种工具,我国古代辞书中认为蓍是蒿类植物,则该植物蓍在当地应该有分布。现在菊科蓍属的植物在河南省只有3种分布。

唐至明时期,蓍被神化之后广为传播,周文王占卜所用的蓍在全国各地不一定有分布,人们就近采用形态上相似蓍属的其他植物来代替使用,从而导致各地所用当地所产的蓍属植物占卜。所以在唐至明时期本草中的蓍实为多基源植物。故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蓍草的基源植物为高山蓍、蓍和云南蓍这3种植物是较合理的。

明末至清时期, 《本草纲目》与 《植物名实图考》中蓍草皆为单基源植物。近代学者伊钦恒对 《花镜》中蓍草注释其学名为A.sibirica Ledeb.,至现在 《中国药典》收载的蓍草A.alpine L.为单基源植物。

从 《神农本草经》到 《本草品汇精要》皆以蓍的果实入药,故名之为蓍实;自 《本草纲目》开始,蓍的果实与叶分开入药;《中国药典》是以蓍的地上部分入药,按照我国中药传统命名习惯称之为蓍草。因此古今蓍的药用部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其名称由原来的蓍实改为蓍草,其功效也发生了改变。明代李时珍就提出 “古今药物兴废不同”,我国中药品种历来都在变化发展中,蓍草也从单基源植物到多基源植物再到现在 《中国药典》单基源植物。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典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穿山甲药典除名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