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 切中肯綮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评析

2019-03-22 04:24沈月明李跃庭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原文命题作家

沈月明,李跃庭

回首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者独具慧眼,从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的作家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发表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22日第20版)一文中摘编。本文结合作家铁凝的原作及不同时期的其他文章进行分析与评价,该题的命题角度与方法无疑切中肯綮。

一、命题文本摘编的角度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提示,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考查的内容主要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一篇真正符合国家高考命题要求的论述类文本在选文上既应该全面着眼,又必须关注细节。

以点带面地回顾和梳理作家铁凝近年来在一系列主流媒体或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观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所要传达的要旨。

铁凝于2006年底初任中国作协主席并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五个‘不敢忘记’”,其中第四个是“不敢忘记责任。在捍卫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的高贵,在精神和道德追求面前,作家应为民族情感的净化,为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为建设和谐文化,从我做起,尽自己的责任”。

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后,铁凝同样表示“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实现复兴伟业,就是要在新时代自觉担当新使命,为人民创造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由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文艺创造”。

铁凝在2018年的专题访谈中坚信“那些优秀的文学无一例外地能够表现它的民族最有生命力的呼吸,它的时代最本质的情绪,也应该能够代表它所处时代的最高的想象力”。

2019年初,铁凝再次强调“中国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与时代同行”,她同时认为增强“四力”(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是使中国文艺满足新时代国人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再现了以往作家反复强调的在“立场”和“方向”上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创作”和“立言”的观念。

比较命题文本和文章原文,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命题者在选文时的考量主要出于三个角度。

其一,从文本字数看,文章原文共12个自然段,总体字数接近3000字。命题文本将其删减为5个自然段,总体字数在1200字左右,约为原文的1/3。从高考题型分值和考生答题时间两方面考虑,适当删减是合情合理的。

其二,从文本结构看,文章原文首先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出的根本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宏观角度入手,进而从微观角度切入,围绕三个单独成段的主旨句对上述问题进行切中肯綮、条分缕析地思考与回应:第一,人民是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根基。(回应第4段提出的第一个关键问题: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第二,心中有根,有身份和情感认同,才有伟大艺术创造。(回应第7段提出的第二个关键问题:一个艺术创作者,如果本身五心不定、随波逐流,不知道“我是谁”,在精神和内心里没有“根”,连发表意见都是破碎的、任意的,又如何能创造出伟大的、具有深刻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第三,以闪耀德性光芒的精品奉献人民,照亮人心。(回应第10段提出的第三个关键问题:如何创造出具有强大感召力、足以凝聚广大人民的精品呢?)由此可见,文章原文条理分明、结构清晰。

与原文相比,命题文本在摘编时进行了适当的改动。首先,命题者针对原文前2段的内容去粗取精,删节了涉及对象、意义、背景等方面的次要信息,突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问题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其次,命题者有意删去了原文中三个单独成段的主旨句——“人民是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根基”“心中有根,有身份和情感认同,才有伟大艺术创造”“以闪耀德性光芒的精品奉献人民,照亮人心”——和前文提及的便于把握全文结构层次的三个关键问题。但删节后的文本在大体内容上依然完整,在宏观架构上同样清晰。如第一段的尾句“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第二段的尾句“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第三段的尾句“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第四段的首句“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第五段的首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和尾句“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删节后的文章同样有利于高考考生在有限的作答时间内迅速而精准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难度适中,恰到好处。

其三,从文本内容看,文章原文包含较为丰富的论据信息。例如,文章原文第8段曾经引用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对于作家、艺术家和人民的关系的说法——从群众中,作者既可以找到他的读者,也可以选择他的人物。在这儿,他同时发现他的题材和他的批评者。凡是最伟大的小说,都有一个介于作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活的联系。只要缺少这一种和谐,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从而有力证明了“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这一观点。再如,文章原文尾段也引用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权称之为艺术家……我愿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为人道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从而进一步论证实现文学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必要条件。

以上内容均被命题者删减。从整体上看,删减部分言论素材既是从选文字数要求、考生作答时间等方面考虑,同时,这也充分实现了命题文本言简意赅、脉络清晰的一贯风格。

二、命题题型设计的方法

正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强调的,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所谓论点,主要指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论据,主要指从事实和理论的角度证明论点的材料;论证,更强调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从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一题型考查的能力层级来看,理解(B)和分析综合(C)这两类能力是否充分具备,是考生作答这一题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下面,笔者将适当参照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定的《高考理科试题分析.语文、数学、英语分册:2019年版》中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全国卷Ⅰ、卷Ⅱ、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试题分析”板块内容,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3道试题依次进行分析与评价。观点和角度完全出于个人见解,诚请见教方家。

第1题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B、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

A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原文“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A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将原文强调必要条件的“只有……才”转换为选项中属于充分条件的“就能”,属于表述绝对、曲解原意。故A项不正确。

B项涉及对原文第四段的分析。原文“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选项B中“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显然属于对原文内容的整合与概括,故B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C项来源于原文第三、四段。原文第三段“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C项的前一句“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是对以上内容的整合与概括;C项的后一句“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的内容采自原文第四段结尾“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一句。既属于曲解原意,又属于强加因果。故C项不正确。

D项来源于原文第五段。原文“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属于曲解原意、以偏概全。故D项不正确。

第2题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

A项是对文章5个段落整体论证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所谓“提出问题”是指第一段首句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问题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所谓“分析问题”是指从第一段的尾句“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第二段的尾句“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第三段的尾句“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沸腾的现实”、第四段的首句“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第五段的首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和尾句“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等一系列语句依次展开、深入论证,有效地落实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路,即符合题干中“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说法。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文章第二、四段论证内容的整合与概括。原文第二段“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属于选项B“对当下创作的分析”。原文第四段“新文化运动以来……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属于选项B“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故B项正确。

C项是对文章第三段论证手法的分析。即作者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将上文第二段结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和下文第三段后半部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两者的内容“巧妙衔接”,自然对论点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故C项正确。

D项是对文章第五段的分析。其所谓“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并不符合原文表意。原文第五段首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才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而且所谓“正面人物的塑造”也属于在本段查无实据的信息。所以D项表述存在曲解原意、无中生两重问题。故D项不正确。

第3题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

A项涉及对原文第二段的分析。原文“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选项A的前后两句话正是对以上内容的整合与概括,故A项正确。

B项涉及对原文第二、三、五段内容的整合与概括。原文第二段“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原文第三段“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原文第五段“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选项B的5句话,均是对以上内容的整合与概括,故B项正确。

C项涉及对原文第四段的分析。原文“新文化运动以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选项C引用老舍先生的言论“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属于整合文中信息进行的合理推断,故C项正确。

D项来源于原文第五段。前后三句话主要采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和“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两方面内容。原文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好”与“精”上,属于对“质”的要求,并没有倡导“少”也即对“量”的要求。该项表述存在曲解原意、无中生有的问题。故D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笔者希望通过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在当下乃至将来需要共同面对高考的师生充分认识到此类阅读题的信度和难度。我们既要学会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并列、层进、对比、总分)、方法(举例、引用、对比、类比、归谬)等文体常识,也要在应试策略的掌握上锤炼逐句细读、审准题干、搜索信息、辨识干扰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原文命题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