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之路径探微

2019-03-22 04:25陈光洁韩传强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原理哲学思政

陈光洁,韩传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抬头率”不高这一挑战。而追问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或者写其它课程作业,甚至低头讲话、吃零食等现象。这些问题必然导致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基础的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通过以下几个维度的路径思考,以期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抬头率”,并为实现其教学目标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先归纳后演绎

归纳法和演绎法不但是科学研究中,而且也是课堂教学中两种被经常采用的方法。其实质在于如何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在这一维度上,显然两者存有差异:归纳法坚持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法正好相反。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人类应当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即“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规律。

同样,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即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采取先归纳后演绎,而不是先演绎后归纳或者只是单纯地进行演绎。事实上,单纯地演绎就是一味地进行说教即灌输,它是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和论证,不能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和先演绎后归纳一样都容易遭到大学生的反感,因为在根本上它们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此,就要坚持先归纳后演绎。一个明证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版“原理”课教材的第七章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不应仅仅使用演绎法来讲授“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内容。因为,过去常用的这种演绎法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教师先分别告诉学生有哪些方法论原则,然后再分别结合一些事例对这些原则进行讲解,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讲授方式使得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方法论原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很明显它并不符合人们“个别-一般-个别”的认知规律。自然,单一的运用演绎法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容易形成“满堂灌”,不利于大学生“抬头率”问题的解决。

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便可以先用归纳法来讲授这些方法论原则。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古今中外,人们都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过展望这一事实进行讲解。教师可以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孔子提出了“大同”思想,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等;西方的柏拉图、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还有贝尔等,事实上也都针对未来社会的走向提出过自己的主张,从而启发学生得出: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进行过预测。其次,教师还应设疑:前人中的代表,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缺陷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解疑引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形成了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方法论原则。而此时,教师再运用演绎法对这些抽象的方法论原则进行讲解时,便符合了人们“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规律,大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接受而不抵触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先归纳后演绎,使二者相联结的同时,还应避免把演绎法等同于讲授法。个中理由在于,二者的内涵不同,而且也并非只是在演绎时才使用讲授法,实际上,在归纳和演绎中都可以运用讲授法。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一些人对讲授法存在一定的误解:把它等同于“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这种观点应当具体分析:一方面,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地讲解,而没有启发、引导等,毫无疑问,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彰显,其结果也就与灌输无异;但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既注重讲授,又不忽略启发式等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此时我们就不能把讲授简单地等同于灌输。并且也应当看到,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它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这一价值主要凸显在对抽象理论的教学中。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单单靠归纳、演绎是不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大学生相对于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他们的这一能力还在逐步提升之中。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坚持先归纳后演绎,并且融合讲授法等从而对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讲解,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抬头率”。

二、在教学内容上避免重复性教学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是造成新时代“思政课”“抬头率”不高的一个重要缘由。因此,如何处理二者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便成为当前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审思的真命题。以“原理”课为例进行分析,应当承认,当前“原理”课教材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多次修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校“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都包含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因此,这便导致了二者的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重复。

然而,也应承认,如若仅从事例观之,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是高校“原理”课中抽象理论过多,而生动具体的事例则较少。故此,某种意义上,高校“原理”课教材相对于高中政治课教材在生动性、生活化、具体化等方面是存在不足之处的。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限于篇章的容量等。然而,不管怎样,上述不足制约了我们对高校“原理”课的教学,尤其是对重复部分的教学。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搞好包括“原理”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当继续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高校目前的专业存在文理科之分,所以针对高中学文科的同学,或者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的同学而言,在高校教学中讲授一些他们早已熟悉的常识性的概念或理论时,就理应在方法的选择上不同于理科同学或缺乏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的同学。例如,在“原理”课第一章第二节“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的部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文科同学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下节课中教师再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和复习。而针对理科同学,在高中阶段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不牢,尤其表现在他们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还不清楚。所以,要提升他们的“抬头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有必要把这些内容当作新课来进行讲授,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启发。

其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高校“原理”课教学不同于高中政治课的一个地方是,后者是“以本为本”即以教材为根本,书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抑制,这就使得他们基本上很难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而虽然也是“以本为本”,但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高校教师在以教材为根本的前提下,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且,他们尤其可以结合当前学界的一些前沿性的或者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辅以自己的观点,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思维能力。一个典型例证是:在讲解“原理”课第一章第一节“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部分时,教师就可以针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进行设问。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介绍书本上所没有的当前学界的诸多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是玄而又玄的学问;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是针对为什么再追问为什么的学问;也有的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形而上的纯概念演绎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才是哲学,照此,他们认为中国只有伦理学而没有哲学,等等。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这些富有争议性的观点之后,就可以提问一些同学,进而引出2018年版“原理”课教材中的哲学概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1]并且进一步,教师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辅以讲解:“哲学是一种研究共性的学问。”但这种共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而非具体学科领域的共性,这种共性是哲学这一学科特有研究对象的彰显,也是哲学特殊魅力的显现。在此意义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哲学研究的是一种“大问题”而非“小问题”,这种“大问题”表征的是一种普遍性即共性的问题。所以,陈先达说,哲学“是以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来表现的世界的一般。”[2]对此,也有学者指出:“哲学是以普遍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3]可见,要把握什么是哲学,应抓住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哲学研究的是万事万物的共性即普遍性的问题。其实,如若从经验的层面进行审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个人说的话富有哲理,或某首歌富有哲理,也即是说它们包含了普遍性的道理。

综上,在对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政课”的教学中,要避免重复性教学,教师既可以结合文理科同学的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又应当注意突出大学与高中教学的差异。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把握:一是在纵向上,大学教育应突出对高中相关知识的深化。譬如,“原理”课中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讲授,就应该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其不断进行深化。二是从横向来看,与高中政治、历史等课程不同的是大学教育可以拓展,即把它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比较,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进而提升其境界。如此,自然会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从而也便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善于思考、有独立思想的人。事实上,这也应当是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与高中教育培养的高中生的一个显著差异。

三、在教学情感上从内心深处“爱学生”

大学生是“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教师一定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爱他们。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师也是和他们最亲的人。并且,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师只有给予学生以“温度”,学生也才能回报你以“温度”。同时,也才会有“温度”地对待你的课程,从而不断提升在“思政课”上的“抬头率”。

首先,教师应当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还应在课堂上对一些学生的反常表现如睡觉、精神萎靡,尤其玩手机等给予应有的关心,不能认为这仅仅只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应该做的事。教师应当努力找出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你的“温度”,才会与你更加亲近。其次,教师既要爱大学生的优点,也要正确认识他们的缺点。老师都爱优秀的学生恐怕是人之常情,但不应忽略的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对大学生的缺点应当理性看待,帮助他们找到克服缺点的方式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次,爱教学应当成为教师爱学生的一个突出表现。当下,重科研轻教学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现实是教学对大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教学与科研也并非是割裂的。没有一个好的教学,大学生就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而没有一个好的科研,教师不可能把最新学术成果反馈到教学之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教学。可见,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做到这一点,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政课”教师应当努力使两者实现良性循环。

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善于思考,努力树立“问题意识”,提出理论与现实中的真问题。同时,应当承认,“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4]。如此,无疑可以有助于大学生“抬头率”的提高。

但当前,理论与实际在“思政课”上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大学生会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并不能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通俗一点讲就是他们认为这门课没有多大作用。所以,要想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对其成长的价值,教师就应当在以下两个维度做出努力。

首先,在理论上,教师要讲透“思政课”的基本理论。从这门课程的学科性质看,理论性是其最基础的指向。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不容否认,“思政课”的基本理论就是能够抓住“人的根本”,即“人本身”的理论,因此,它也就是“彻底”即“能说服人”的理论。所以,其也必将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自然,教师应当在自己弄懂这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再向学生进行讲授,帮助他们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尤其是一些经典理论,当然也包括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应当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是能够掌握“思政课”基本理论的。

其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中国有句成语叫“学以致用”,毛泽东也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6]无疑,两者都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但问题是理论联系什么实际呢?应当说,实际是有层次之分的,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校园生活就是他们最紧密的实际,而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则是当下最大的实际。“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明晰其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密切联系以上两个层次的实际,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某种意义上,可能这一点是最能够吸引大学生,也是提升“思政课”“抬头率”的根本之措。展开来说,教师在教学语言、案例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应当要贴近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结合社会中发生的诸如“重庆公交车”事件、“滴滴打车”等事件,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从而使“思政课”真正能够给学生以启发,以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的获得感。

综上,在新时代条件下,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正确处理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实现“差异化”教学,还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爱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这门课是有用的,这种有用主要就在于它是改造人心灵的工作。而此种改造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从小的方面讲,则可以有利于个人在未来的人生之旅中走得更加顺畅。

猜你喜欢
原理哲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菱的哲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