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019-03-22 05:38李向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产教动力校企

李向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我国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已经开始深入推进相关产教融合的相关动力机制,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动力机制,严重影响相关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采用合理的方式完善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工作目的。

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理论现状

1.1 相关理论分析

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受到广泛重视,多数国家已经有成功经验,属于职业性和应用型很高的特定教育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受到人才培养需求的影响,需要营造出较为良好的实习操作环境氛围,使得人才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各种技能。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主要是将学校的教育、企业生产工作相互整合,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借助于企业的生产力量,更好的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实现双赢的目的。目前在教育发展和创新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创新自身的工作思路,将产教融合的相关动力机制融入日常工作中,可全面提升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

1.2 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中,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加,教学质量开始提升。部分学校为了增强知名度,会积极地改进教学方式,并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数量逐渐提升的背景之下,学校的影响力也开始增强,已经开始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方面,已经积累相应经验,并且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人才的教育培养,严重影响各方面的工作效果[1]。

1.3 问题的分析

高职院校采用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理论,虽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模式,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1)缺乏正确的观念意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日常的工作中,未能充分意识到相关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重要性,没有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所设定的产教融合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符合,严重影响整体的工作效果。(2)缺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部分高职院校的资源匮乏,难以更好地进行产业化改革。而校企合作属于目前产教融合中主要的发展动力,只有加大二者之间的合作力度,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良好办学氛围。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在和企业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企业在工作中也未能积极的和学校合作,二者之间相互脱离,工作效果较低。(3)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未能编制完善的监督管理方案,没有针对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监督管理,难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一些学校有商业氛围过强的问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教育工作效果降低,不能确保相关的工作质量[2]。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构建措施

2.1 创新相关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中采用产教融合的相关动力机制,应创新教育理念,积极引导,从根本上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可以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中将先进理念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合理的建设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应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转变其传统的思维形式,使其充分认识到此类动力机制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对此类动力机制缺乏一定了解,难以正确的针对风险进行控制,也不能确保工作效果。因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使得每位教学管理人员均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可在工作中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相关动力机制,综合性的分析,并全面调查,及时发现动力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规避风险,全面提升整体工作质量[3]。根据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得知,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发展期间,除了会涉及各种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之外,还会和商业管理的工作存在一定联系。在产教融合发展期间,如果有社会抵触的现象,将会导致动力机制的发展受到影响,缺乏一定的动力。因此,在构建相关动力机制的过程中,应经济融入理论内容,获取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还有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良好发展动力。且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商业元素合理融入其中,正确采用商业运作手段开展工作,不可以盲目的增加商业元素,应在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更好的进行处理。另外,要求高职院校在工作中设置专门的产教融合课题,全面了解各种概念内容、工作方法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整合,更好地开展指导活动[4]。

2.2 校企合作的大力推动

高职院校在构建相关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进程中,应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落实和发展,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良好动力。在此过程中,应加大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力度,预防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可形成产教融合的良好动力支持,影响力很大,能够为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合理的利用相关企业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引导产教融合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5]。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期间,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实践操作教育,积极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互合作,合理的利用相关企业资源,以此改善教育现状。在校企合作水平全面提升的社会背景之下,产教融合属于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期间也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拥有全新动力。高职院校可以将校企合作作为基础,借助于社会力量全面增强教育工作质量,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目前的时代发展需求,从根本上预防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校企合作期间要求遵循人才培养的工作原则,企业具有一定的教学配合作用,适当的时候还需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使其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拥有发言权,这样除了可以形成校企合作的巩固作用之外,还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建议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还有政策制度,增加资金的支持,吸引更多企业和高职院校相互合作,使得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有所增强[6]。

2.3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为更好地巩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应加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形成潜在的发展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应将技术培训作为主要导向,准确开展教学目标的定位工作,及时发现目前工作中的问题,采用正确措施解决问题。在此期间,应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完善教学体系内容,保证产教融合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预防出现工作问题。与此同时,应改善相关的教育体系,全面优化具体的教育计划内容,并注意其中是否存在问题,以此形成相应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和发展保障。此阶段应该合理的使用先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出来,按照经验创建制度化的工作模式,从制度方面推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快速进步,形成良好的动力体系,并鼓励社会的各种力量参与其中。为全面提升整体的教育工作质量,应将推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作为基础,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统一规范标准,遵循科学化的原则[7]。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期间,过于重视商业氛围,教学质量还有人才就业能力较低,在此情况下,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严重的甚至可以取消办学资格。反之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十分严格,具有严谨性的办学风格,且产教融合的工作模式较为良好,在此情况下就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此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与此同时,还需将相关的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的法律地位,编制出较为完善的行为准则工作计划,采用规章制度约束企业和学校的行为,使得相关工作顺利实施。在此期间合理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和惩罚工作,可形成威慑力,使得教育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也可以引导高职院校提升产教融合的合法性,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培养人才,按照学校定位、教师人才结构特点等,创建出具有特色化的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为产教融合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持[8]。

3 结语

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尚未完善相关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严重影响整体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进程中,应总结丰富经验,按照实际情况创建出相应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加大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产教动力校企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