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切块拼接法的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9-03-22 07:51林常青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研究型申报

林常青

(湖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教学研究型高校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目前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133 所,占全国大学总数的22.5%, 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本科大学8.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师队伍的数量在不断扩大,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数量。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校(不含民办高校)40 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达到88 万人, 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以上[1]。 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科研协作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切块拼接式学习法作为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 已在以往的实践应用中被多次证明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参与度,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因此该文旨在探讨采用切块拼接式学习模式如何促进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团队协作, 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科研能力。

1 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1.1 教学任务较重,科研氛围不浓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师资力量的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承担着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部分教学研究型高校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往往要承担多达3 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同时还要参加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以某工业大学为例,该校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约58%,青年教师所承担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均占到60%以上。 此外,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教师通常面临结婚、 生子、 再深造等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科研投入。

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很多高校无法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无法了解该专业在全球内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论资排辈现象在很多高校中仍普遍存在, 高校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都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信心, 使之不愿意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2 科研能力不强,科研经验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青年教师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与其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相较之更是严重不平衡, 同时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大多属于科研启动以及科研能力培育计划,而在诸如各种省部级、国家级等重大课题申报中,青年教师申报成功的比例还是较低。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经验不足、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高,但另一方面,其课题选题缺乏创新性、研究基础薄弱,科研综合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学术动态、 前沿信息等掌握不够、 科研活动缺乏长远规划、科研定位模糊、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欠缺,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科研课题的申报。

1.3 团队意识淡漠,缺乏科研协作与团队合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加快,在各学科知识不断细化的同时,不同学科知识之间日益融合和渗透, 现代科学研究较之以往更加需要多种不同学科知识的支撑。因而,科研活动中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青年教师缺乏这种与人协作的精神,团队合作、信息共享等的能力较差,继而造成科研成本的高启,其结果是不仅无法争取到许多重大的科研项目, 还阻碍了不同学科青年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其科研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在该课题的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科研活动多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团队。某些团队都是临时组建的,只是在课题申报时需要团队成员,加个名字,更多的时候,从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直至最后课题结题, 基本上都是由主持人一人完成, 在很多情况下,科研团队都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4 学术交流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机会较少

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科研是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思维层次、增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 是提高青年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然而,在课题组针对学术交流及教育培训这一议题进行访谈和调研的过程中, 有多达近57%的调查对象反馈, 目前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教育培训机会偏少,层次较低,还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未出国进修或参加国外学术交流活动的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近80%。 另外,近年来,虽然许多教学研究型大学都加大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但仍缺乏对教师培养的总体规划, 也未依据学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要求针对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1.5 科研环境欠佳,科研信心不足

科研环境主要体现在科研的评价和激励上, 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愈加重视, 高等院校科研环境不断改善。 然而仍然有很多高校在科研的评价和激励上存在诸多的不足。 诸如不能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在科研评价和考核上制定相应的科研任务、 缺乏科研活动的督促和考核制度等。 这些科研制度上的缺失致使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2]。另外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奖励力度还偏小, 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学习机会、职称晋升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倾斜少,此种不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很多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使之不热衷于从事科研活动和发展自身的科研能力。再加之,青年教师能够参与的科研课题渠道少且竞争激烈,资助比例也较低,屡次申报不成功,就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信心,认为科研费时费力见效慢,甚至放弃科研转向教学。

2 基于切块拼接法的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基于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课题组从切块拼接法的视角下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制定了不同阶段和环节的培养方案,拟定了实施效果的考核指标。

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首先选择未参加过此类科研能力培训的湖南工业大学10 名青年教师(主要包括经济与贸易学院、商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等)作为受试对象,同时另选择未参加此次能力培训的10 名青年教师(主要包括经济与贸易学院、法学院、冶金工程学院等)作为对照组,以“文献综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项目申报能力、项目组织实施能力”作为考核指标。

2.2 实施方案的推进

第一阶段,从2017年6月—2017年8月,按照切块拼接法具体操作过程,首先,将10 名受试青年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实验对象的培养计划,将文献综述能力分割成文献搜集能力、 文献整理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等若干部分, 安排每个学习成员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次,将分在不同小组中的拟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成员集中到一个新的小组,组成若干“专家组”,充分讨论同一部分直至熟练; 然后全部成员回到原小组分别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向组内其他成员讲解直至所有成员全部掌握,最后进行效果检验。

该阶段主要通过文献综述质量来评价和考核该阶段学习的效果。 它要求受试对象既要对所查阅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和陈述, 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 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堆砌”。

第二阶段,从2017年9月—2018年4月,将10 名学习成员根据课题申报及项目组织实施能力的流程,将其分成课题的选题、 课题的撰写及课题的组织实施等环节,安排每个学习成员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次,将分在不同小组中的拟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成员集中到一个新的小组,组成若干“专家组”,充分讨论同一部分直至熟练; 然后全部成员回到原小组分别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向组内其他成员讲解直至所有成员全部掌握,最后进行效果检验,在这一阶段则是通过课题选题的创新型、项目书撰写质量、项目组织实施的进度及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作为衡量标准。

第三阶段,从2018年5月—2018年9月,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内容及环节,将其划分为论文的构思、语言的组织、论文的撰写及投稿等部分,安排每个学习成员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次,将分在不同小组中的拟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成员集中到一个新的小组, 组成若干“专家组”,充分讨论同一部分直至熟练;然后全部成员回到原小组分别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向组内其他成员讲解直至所有成员全部掌握,最后进行效果检验,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从论文的撰写质量、 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发表刊物的层级进行评价和考核。

3 基于切块拼接法的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和保障

3.1 优化教学任务,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可知, 目前教学科研型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反映教学任务繁重, 虽然很多青年教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但有碍于其大部分时间均被教学工作所占用, 使其不能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于科研活动。 因此,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而言,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任务,使其教学任务与其研究方向相一致,从而既可以使教师本身学习到系统化的知识,寓学于教,教学结合,又可以节约日常的备课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科研工作。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培育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 鼓励青年教师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教发展入手,找寻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3.2 完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明确科研方向,增强开展科研活动的自信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各学科知识呈现出日益渗透和融合的现象,这就要求科研人员要开阔视野,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用以指导研究的实践。就青年教师而言,其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论及理论知识等, 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完成由学生时期的被动科研到现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动科研的转变, 应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现今岗位的科研特色来确定自身的科研方向,只有目标定下来了,自身的任务才能明确。 同时还应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发展和有关政策规定,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信心[3]。

3.3 积极支持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灵活多样的培养机制

首先,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学科发展,定期选派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校进行进修学习,支持有需求的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深造,这对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其次,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国内外各种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 尤其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通过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开阔青年教师的科研视野,不断更新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使其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前沿信息以及国内外同行的新经验和新做法。这对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青年教师所在院系,应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和支持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以老带新”做好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3.4 构建完善的科研评价和激励体系,吸引青年教师投身科研

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及定位,以及青年教师的实际状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评价标准和奖励措施, 使得科研评价既能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又能对其从事科研活动的内在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在探索性工作中所投入的难以量化的积累性劳动进行衡量[4]。为了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开展科研活动,高校不仅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还应在科研课题的立项、资助比例、资助金额、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以适当的照顾和倾斜, 对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予以及时的奖励和表扬, 满足其物质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5 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 充分发挥其团队效应。青年教师作为科研活动的生力军,由于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科研课题申报经验不足,对于各种课题申报的方法技巧、时间及要求不甚了解,致使很多青年教师往往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使得课题申报失败。因此,要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特别是要加强与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可以聘请老教师作为科研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到以老带新、团队合作。还可以在青年教师之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深入探讨各自研究课题的进展,并相互之间给出中肯的建议,使其达到团队“1+1>2”的扩散效应。通过加强这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仅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而且还能及时得到对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指导,迅速积累申报课题的方法和技巧[5]。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研究型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