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彤笙:为畜牧兽医事业奉献一生

2019-03-24 08:43向昭颖本刊
中国动物保健 2019年12期
关键词:畜牧兽医学院

向昭颖/本刊

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著名的兽医微生物学家和兽医教育家,中国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1]。盛彤笙于1928 年考入中央大学理学院动物学系,毕业后赴德国留学。1946 年,盛彤笙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畜牧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1],培养了大批优秀兽医人才。盛彤笙首先发现了病毒会导致脑脊髓炎,他还首先提出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对鼻疽杆菌具有杀灭作用[1]。他主编了《畜牧兽医辞典》,翻译了《克氏细菌学》《家畜传染病学》等经典著作,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2009 年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1]。

学富五车,心存大志

1911 年,盛彤笙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1922 年,盛彤笙小学毕业,随后即进入父亲所在的中学——长沙雅礼中学读书。这所中学上课的大多是美国教师,用的课本除了国文和中国历史、地理外,其他课程全都是英文教本,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和文化功底。

天资聪慧再加上后天勤奋,1928 年,盛彤笙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动物学系[1]。在读大学期间,他勤奋用功,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用了3 年的时间就读完了4 年的课程,又考入上海医学院学医。这所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几乎用的全英课本,纯英语授课,盛彤笙凭借自己扎实的英语基础,完成上海医学院三年学业,报考了江西省公费留学生,成为当时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学生。

1934 年,盛彤笙赴德国留学,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他以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精神,从德文字母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到柏林时已初步能用德语会话。1936 年,在入学后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医学内容,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当时国人的身体由于摄入肉类蛋白等不足原因导致疾病易发的现象层出不穷,盛彤笙意识到也许畜牧兽医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汉诺威兽医学院学习的后两年时间里他学习了畜牧兽医[1]。

盛彤笙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科技,增强国人体质,才能重振中华雄姿。为了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为了自己心中那份救国的理想,他决定从自己所学的畜牧兽医入手,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之路。1938 年,盛彤笙先生放弃了国外大学提供的舒适生活,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教学,1941 年来到中央大学任教[1]。当年中央大学有一批刚从国外回来的青年教授,如盛彤笙、翁文波、胡祥壁等人,均未满30 岁,他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被学生们戏称之为“娃娃教授”。

尽心尽力,创办学校

1946 年5 月,国民政府决定在甘肃兰州创办一所国立兽医学院,以开发大西北的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国民政府决定派盛彤笙教授去兰州,筹建我国唯一的独立兽医学院。

兰州处于内陆,交通闭塞,环境艰苦,文化落后,再加上兵祸不断,兰州城民不聊生。盛彤笙先生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殚精竭虑,积极筹备办学。仅两、三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教学楼——伏羲堂。盛彤笙认为,要想办好学校,就要请到好的老师。于是,他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尽力聘请国内有名的学者来任教,并且和正在国外留学的优秀人才商量好,资助他们留学,但前提是回国后要来国立兽医学院任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凭着他的诚意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到三年的时间,盛彤笙先生就将陈之长、胡祥璧等人召于麾下。

新中国成立后,盛彤笙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西北兽医学院院长。他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多次从教育部争取科研和基建经费,亲自安排学校工作,多次与学生见面、讲话,鼓励他们为祖国的畜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曾对同学说:“我们学习兽医科学,就是要增加皮毛乳肉的产量,使全国同胞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让全国的人每天有半斤奶、一枚蛋,每人有一件毛衣、一双皮鞋,大家都能享受畜牧业之惠,做一个健康强壮的中国人,做一个有尊严有品位的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坚韧勇敢地担当起来”。可见盛彤笙胸怀之广阔,志向之伟大。

盛彤笙对学生们也非常严格。那时每堂课都有课堂提问,老师现场打分。考试也分为笔试和面试。要求学生外语一定要过关,因为学校上课用的大都是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家具、餐厅、课桌、药瓶都被贴上英文标签。一门功课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两门功课不及格自动留级,三门课程不及格就要开除学籍。四年下来,首批所招48 名学生中仅有8 人毕业,这些人各个学业精进,时称“八大金刚”,成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上至今的美谈。

呕心沥血,献身科学

盛彤笙在西北大区工作时,曾多次赴新疆、青海考察,提出了“贮草备冬、划区轮牧、改良畜种”的主张,他还曾深入青海牧区指导羔羊痢疾的研究,在陕西汉中指挥疫病的防治工作[1]。

在“文革”中,盛彤笙再次受到冲击,被游街、批斗,并以“特务”的名义关进了牛棚,受到反复审查,受尽屈辱。秉承着对祖国,对事业的热爱,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艰难的岁月也默默的燃烧着自己的力量。在夫人邹东明的配合下,盛彤笙开始翻译德国的兽医著作《家畜特殊病理和治疗学》,多年后,终于翻译完成,上卷名为《家畜传染病学》,下卷名为《家畜内科学》[1]。盛彤笙翻译的各种文献资料约上百万字,其中一部分在兽研所编辑出版的《兽医科技资料》上刊载,为全国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

1979 年,盛彤笙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兽医学部分,还主编了《中国畜牧兽医词典》,审校了《德汉动物学词汇》[1]。为了确保这些著作的质量,他翻阅大量中外文献求证,字句推敲,细细订正。现在,我仍可想象当时的场景。深夜,昏黄的灯光下,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身披单薄的衣衫,与星月作伴,时而皱眉,时而会心一笑,捧着厚厚的书卷,在纸上圈圈点点,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一想起中国兽医事业的未来,他依然坚持亲力亲为。

盛彤笙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但他渊博的知识,严谨认真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存人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畜牧兽医学院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我是兽医志愿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