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常氏与“万里茶道”

2019-03-25 05:37常忠武
文史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商号晋商茶道

常忠武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他说:“中俄油气管道是继17世纪开创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两国又一条新的‘世纪动脉。”习近平对“万里茶道”的高度评价,掀起中蒙俄三国的“万里茶道”热。

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茶道”就是在300多年前由晋商开拓的,繁荣两个多世纪的一条国际古商道。这条纵贯中国南北,穿越蒙古国,横跨俄罗斯,联接中蒙俄三国的商道,南起福建武夷山,途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经蒙古国库伦(乌兰巴托),至蒙俄边境的恰克图,在俄罗斯境内横穿西伯利亚,经莫斯科等20多个城市,抵达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全长13000余公里。

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武夷山下梅村

“万里茶道”是山西能打到国际上的重要名片之一,我们讲“万里茶道”不能不讲晋商,讲晋商和“万里茶道”不能不讲榆次常家。我作为榆次常氏的第18代后人,有责任把我所了解的“榆次常氏与‘万里茶道”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回顾那段历史,以期对我们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智慧,弘扬晋商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山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晋商万里茶路的历史回顾

山西的地理位置“极临北边”。北靠广阔的蒙古草原,南接中州,位于蒙古草原游牧经济区域与中原农业手工业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区域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山西商人(以下简称晋商)的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

清康熙时起,以晋商为主的旅蒙商为清廷驻守边疆的军队提供粮草给养,取得在边境地区做边贸生意的权利,大量做起了以货易货的草原生意,以烟茶粮棉,盐铁制品换取毛皮牲畜。晋商在长期的草原边贸活动中了解到俄蒙民族“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对茶叶有巨大的需求,开始做起了茶叶生意。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俄的贸易壁垒,双方同意在恰克图中方一侧建买卖城,开始大规模的茶叶贸易。早在张家口做草原生意的以榆次常家为代表的山西商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商机,迅速占领了这一市场。

山西不产茶,晋商就以其多年在全国商界了解的信息,到南方选择适合俄蒙客户需要的茶叶。从河南、湖北、江西一路南下到福建,选中武夷山的红茶和岩茶。武夷茶一是促进消化,这对以食肉为主的蒙俄民族非常适用;二是保质期长,茶叶加工压制成茶饼、茶砖,经久不坏;三是便于运输,水陆装卸都比较方便。

晋商在武夷山先是设庄收购、贩茶,而后就联合当地茶商和茶农,购买茶山种茶、制茶,形成产运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他们把茶饼装箱先由独轮车翻越分水关到江西铅山河口,由此装船人信江到九江,经长江至汉口,溯汉水到襄阳,经唐河到赊店,上岸后转为陆路马车运输,跨太行,过榆次,上大同,到张垣(张家口);换驼帮,穿越草原戈壁,经库伦到达恰克图,完成茶叶在中蒙俄三国的万里征途。从恰克图至圣彼得堡俄国境内的销售由俄商与晋商共同完成。

“万里茶道”为中蒙俄三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是促进了中俄茶叶贸易迅速发展。从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图开市时的交易额只有1万余卢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升至83万卢布,嘉庆年间突破800万卢布,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达到1240万卢布,百余年间增长1000余倍,茶叶占到当时中国对俄贸易量的94.9%。

二是促进了中俄两国财政收入增长。沙俄仅在恰克图征税一年就达15.7万卢布,清政府在“万里茶道”沿途设厘金局征税(汉口到张家口就设有63个厘税卡),成为清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是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茶市繁荣带动了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涌现了诸多因茶而兴的城镇。

    常氏第九世常万达——万里茶道主要开拓者

四是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晋商把山西的戏曲、武术、白酒文化传播到蒙俄多民族地区,与当地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的友谊融合。

这条“万里茶道”的繁荣持续200余年,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老晋商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一是敏于思,善于行,善于捕捉商机的眼光和应变能力;二是言必行,行必果,誠实守信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三是不畏难,不惧险,吃苦耐劳坚韧勤奋的敬业精神;四是人为本,事有规,劳资共创激励兼容的管理制度;五是和为贵,合为谋,宽厚包容和衷共济的商家风范。

“万里茶道”在经历200余年的辉煌进入19世纪末期后,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客观上首先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俄蒙社会的变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21年蒙古独立)又使在蒙俄的晋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次是经长江出海到海参崴的海运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通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运输成本,万里茶路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再次是俄商在华的机械制茶(仅在汉口就开设六家机制茶砖厂)效率远远高于手工制茶。另外,南亚茶叶(印度、锡兰等)的竞争也对华茶形成巨大的压力。当然不可否认晋商面对困境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应是晋商衰败及晋商万里茶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榆次常氏是“万里茶道”的主要开拓者

榆次常氏始祖常仲林,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太谷惠安迁居榆次车辋村,以务农帮工度日,辛劳间隙苦读诗书,历经七代,家境渐佳。八世常威离乡赴张垣(张家口)经商,开“常布铺”经销榆次大布,掘得第一桶金。历经十余年苦心经营,在张家口创办了“大德常”“大德玉”商号。常威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张家口为根据地,把内地的烟茶布匹粮油铁器销往塞外,将蒙古草原的牛羊马匹、皮毛制品发回内地,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长子万圮接过“大德常”,和他的子孙们做起内贸生意,逐步创立“德”字商号,人称“十大德”。三子万达,则扛起“大德玉”的大旗率领他的“十大玉”商团(字号中都带有玉字)选择了一条风险更大,更具挑战性的商路。

18世纪中叶,借着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对俄贸易兴起的东风,常万达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以超常的胆识和魄力,和其他晋商一道开始了开拓“万里茶道”的漫漫征程。他亲自南下武夷山,走进下梅村,投巨资购买茶山种茶,与当地的茶商邹氏家族合作,设庄收购,建厂制茶。他以诚信赢得茶商和茶农的依赖,建立了稳定的茶叶生产基地。他与沿途的经销商和船帮、车帮、驼帮精诚合作,保证了茶叶在万里路途中顺利运输。他身先士卒,在漫漫戈壁上夏顶烈日,冬冒风雪,历尽艰难险阻,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在恰克图与当地官员、茶商和谐相处,以质量和信誉把生意越做越大,创造了“生意兴隆、岁入倍常”的辉煌,被誉为“万里茶道第一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举办“千叟宴”,时年67岁的万达公奉旨出席,这是朝廷对他在开拓俄罗斯市场作出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

常万达和他的子孙们连续几代辛勤奋斗,在“万里茶道”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为“万里茶道”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看常家在“万里茶道”几个重要节点城市的遗迹,足可见证当时常氏经营茶叶的规模之庞大,实力之雄厚。

汉口,是“万里茶道”上茶叶的重要集散地,盒茶帮、红茶帮在汉口茶商中举足轻重。在筹资修建汉口山陕西会馆的“筹捐费总”中,我们看到盒茶帮筹捐银5109两,红茶帮捐银1744两,在这两帮中,常家商号分别占到1/7和1/3。而且在以商号单独筹捐中常家“大德玉”“大泉玉”“独慎玉”“大升玉”“大昌玉”“大涌玉”“大德常”占到筹捐额前20名中的7名,其中“大德玉”一家筹捐4392.32两,名列1177家捐筹商户之首。按红茶每箱捐0.05两折算,当年仅“大德玉”一家的红茶经营就达88000箱之多。

张家口,是常家对俄贸易的总指挥部,常氏老庄“大德玉”就设在张家口。清政府对赴恰克图贸易的华商实行“信票”(也称“部票”“龙票”)管理,无票不准入市。咸丰以前,只有张家口衙门有颁票权。常氏各商号每年领取信票,以旧换新,都由“大德玉”办理。常家在张家口还设有“大美玉”“大升玉”等商号,经营茶叶和票号生意。今鼓楼东街5号,是常万达的故居,现已列为张家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口岸,常氏在这里捷足先登,联衲坚守。据《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自常万达乾隆时从事是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150余年,其‘羌北庄(对专门从事中俄贸易商号的俗称)也由初期的‘大德玉扩大到‘大升玉(道光八年立),‘大泉玉(道光二十五年立),‘大美玉(同治五年立),‘独慎玉(光绪五年立)等四个联号,皆设于恰克图。尤其到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的山西商号中,常氏一门竞独占其四,堪称本省的巨商和外贸世家。”

莫斯科,有常家在莫斯科的分庄——“独慎玉”商号,门左侧上书“独慎玉记”,门右侧上书“茗茶绿水”。常家把商号开到俄罗斯的腹地,可见在“万里茶道”主要节点城市都有榆次常氏的足迹。

榆次常家在莫斯科的商号——独慎玉

继承和发扬榆次常氏的儒商精神和优良家风

200年的商业辉煌使常氏有能力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开始建设历时114年到光绪八年(1882年)建成的常家庄园,可供今人游览。尤为宝贵的是它所创造的“商儒并重、以义制利、劳资共创、家国兼济”的儒商精神,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们以借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常氏家族在商业衰落之后,近百年来世代秉承“尊儒重教”的传统,彻底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功地由“商业世家”“外贸世家”转型为“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代代传承的还有这个家族“尊儒重教、节俭勤奋、乐善好施、忠孝和睦”的家风,更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谐、文明、富强的社会所必须践行的准则。这就是榆次常氏这个家族三百年的奋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以宣传“万里茶道”为己任,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围绕“万里茶道”的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

一是“万里茶道”的历史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有关“万里茶道”的学术研究活动如火如荼,每年市长峰会期间都有围绕“万里茶道”举办的各项专题研讨。另外,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间团体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研讨,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2018年4月由晋中市榆次区政协主办的“纪念常万达诞辰300周年晋商文化研讨会”,就围绕“万里茶道”的历史意义、现实作用进行深入研讨,近40篇论文的研究成果汇集成《茶道商魂》一书已正式出版。

二是“万里茶道”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2010年以来围绕“万里茶道”举办了多项活动:安化黑茶组织“百峰骆驼重走‘万里茶道”,《长江日报》组织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榆次常家与武夷山邹家共同组织了“骑游中国,探寻‘万里茶道”,《张家口日报》组织“重走张库大道”,山西晋中市组织了“新晋商重走‘万里茶道”等活动。

三是2012年“万里茶道”沿线城市联盟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市长峰会。2013年4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牵头成立了“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万里茶道”协作体,致力于整合“万里茶道”沿途政府、学研机构、商业机构及媒体各方资源,进行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协作体成立后,“万里茶道”的活动得以有组织、有计划进行。中蒙俄三国沿线城市积极参与,成果日益显著。2012年以来,已经分别在内蒙古二连浩特、福建武夷山、江西鉛山、山西平遥和湖南安化成功举办了六届“万里茶道”市长峰会。

四是“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9月在第二次市长峰会上提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见后,国内八省联合申遗工作启动。2015年湖北省牵头成立“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制订申遗的初期工作计划,并开始工作。2017年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各省文物局开始选点,常家庄园已在初选中入选,目前申遗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五是由山西企业家建成的北京晋商博物馆近年来把展陈主题定为“华夏巨擘·风云晋商——‘万里茶道主题文化展”,就是旨在通过重温茶道历史,展示晋商风采,宣传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重铸中华商魂。“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于2017年5月在北京晋商博物馆正式挂牌启用,多项活动已在博物馆举办。北京晋商博物馆成为我们山西在首都宣传“万里茶道”、宣传晋商文化的重要阵地。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铭记茶道历史,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建设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商号晋商茶道
寻迹万里茶道
传承千年商业文明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我国商号(字号)法律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商号权的界定与保护
浅论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腾冲口岸的商号和商会发展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