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歙县山水间

2019-03-27 00:58雷虎
决策探索 2019年5期
关键词:许国牌坊祠堂

雷虎

每次外出,总在是去游览人文景观还是山水景观间左右徘徊。在研究了几天地图后,最终决定到古徽州地界的歙县,骑着自行车,沉醉在这片被徽派文化润泽过的山水中,一边山水,一边人文。

山水画廊新安江

清晨五点,列车把一帮驴友丢在歙县火车站。出站,天空还是满天星斗。匆忙的驴友们挤上了火车站仅有的一辆大巴奔清溪而去,剩下形单影只的我在空旷的候车室捧着地图寻找方向。等天蒙蒙亮,我赶紧推着车朝新安江方向进发。

当骑到紫阳桥时,太阳刚好从新安江上升起。于是,停车坐爱紫阳晨。紫阳桥是一座明万历年间修建的九拱石桥,没有二十四桥明夜月的风情,却有悠然自得的风雅。轻轻靠近它,借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欣赏着江面上倒影的九拱与桥上九拱。眼前出现九个完美的圆圈,而每一个圆圈中,都有几艘乌蓬船停泊。撑船的竹竿一头插进江底的水草中,一头指着桥上的早行人。

和年邁的艄公打个招呼,划船到渔梁坝方向观光游览。竹竿轻点,乌蓬轻摇,惊醒江底熟睡的水草,纷纷用触须吸紧船底。“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如同徐志摩诗中提到的一样。

和江水并行的是一条名为“新安古道”的栈道,仅有一米来宽,古时徽商的马帮就曾在上面走过。不妨上去走走,体验—下古徽商的商旅心绪。栈道只有四五百米长,中途有一座名为“白云寺”的寺庙,走在栈道上,依稀可以听到诵经声。

艄公把乌蓬泊在渔梁水坝上,急不可耐地提着满满的渔篓上岸,看来他是急着要把这一早晨的忙碌转化成下酒菜。而我则静静地坐在船舷,听潺潺的水流淌过水坝的青石板,看秀美的浣女绿水映红衣。伊人在抡起木杵的瞬间偶尔发现夹在衣物中的水草,就缓缓放下木杵,慢慢理出水草,轻轻地放回从坝顶漫过的水流里,让它随跳动的水花一起漂荡。

为这千年古坝庆幸。它在锁住新安江水时,亦锁住了古朴的民风;或者更应该感谢这些村民,是他们的古朴才使这古坝时至今日依然如唐朝时完整。鱼梁坝的坝身上,立着几顶帐篷,当朝霞从东边江岸的山腰上升起,驴友们就开始沐浴着朝阳收拾行囊。真想把背包沉进新安江底,在此安营扎寨,枕着水声睡它—百年。

斗山街头寻石坊

和当地的老乡交流,得知距新安古道不远的斗山街上有一座明朝的八脚牌坊——许国牌坊时,就决定看个究竟。天全亮时,我们已来到许国牌坊边。

当地大肆宣传此牌坊是国内独有的八角牌坊(普通的牌坊只有四角),以显示它如其主人许国一样卓尔不群。

许国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气势的确宏伟。我提起相机就奔牌坊而去,拉开镜头连人带牌坊一阵猛拍,和许国牌坊亲密接触了十来分钟后,来到了距其百米远的斗山街。

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已被磨得发亮。高耸的马头墙在经历风雨的侵蚀后已破败斑驳。很难想到这就是纵横商场五百年的徽商大本营。狭窄的巷道延伸到远方,而我的思绪也顺着巷道飘到遥远的商道上。“嘎……”小巷左侧开出一扇门。一位佝偻的老者,挑着满担的货物出门。轻盈的脚步和扁担吱呀的声响在幽深的小巷中回荡,就如同《蓝色多瑙河》中,汽笛的长鸣和出巢的鸟啼拉响了乐曲的序章……

在去鱼梁老街的路上,我们再度折回许国牌坊。此时天已全亮,悠然从牌坊下穿过,有种凯旋的惬意。

裳樾牌坊群:驴友的黄金十二宫

在鲍家花园短暂停留,花园侧门对着一片甘蔗,尽头是鲍家祠堂。祠堂前是青石铺就的小广场,以广场为中心,点缀着几家农户。有小孩在广场上放风筝,七彩的纸鸢围着高耸而飘扬的旌旗盘旋。祠堂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被一水儿的水田和甘蔗地填满。

这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和谐村落。想必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这广场就是这村落的中心:每年开春,德高望重的鲍家族长会站在祠堂的高台上宣布一年的计划;秋收时,广场成为了村民打谷晒稻的场所;农事忙完,勤劳的村民又聚在广场上,组织起马队,四处经商;当新年的钟声敲醒,忙碌了一年的村民终于偷得浮生半时闲,舞起龙灯,划起采莲船,庆祝这一年的富足,祈祷来年的安康。

和气势宏大的鲍家祠堂相比,有“中国唯一的女祠”之称的清懿堂就显得清冷了许多。斗室中仅供有孤零零的一个牌位。虽然村人建这女祠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其对母至孝的情意,但是男女祠的对比,给男尊女卑做了鲜明的注脚。

裳樾牌坊群矗立在稻田中,在长廊般的牌坊群下穿过,有穿梭时空隧道的感觉。每个牌坊后隐藏的历史都让人唏嘘不已。每段历史都让人忍不住对每个牌坊远观、近赏、回望。花一个来小时穿过百米走廊上的七个牌坊,真有点“圣斗士勇闯黄金十二宫”的快感。

走过七个牌坊后,站在出口的石凳上回望,耸立的七个牌坊和稻田中码得整整齐齐不计其数的草垛相映成趣。我有点纳闷,以前我看过介绍牌坊群的相片,牌坊不是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荷花中么?经村民解释才知道,为了保持牌坊群景致原汁原味的造型和多变的背景,当地政府决定在牌坊两边不再做开发,让当地村民在两边冬种油菜夏栽水稻,隔年间种以荷花。我为自己庆幸,赶上了牌坊在收获时节的场景,又有稍许遗憾,没有遇上油菜花金黄满坡的时节和荷花映日别样红的光景。

唐模水街独徘徊

当在村口的千年古槐边的沙堤亭小坐后,我穿过“同胞翰林牌坊”直接奔“小西湖”边的檀干园。檀干园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诗意,而“小西湖”也有它不同寻常的来历:一位孝子念及其母想看西湖景致而不能至,于是仿西湖景致修建了“小西湖”。虽说是仿西湖所建,但是却没有丝毫风月味,倒是多出几分田园野趣。

“小西湖”连着一条小溪。溪流中成群的鸭子顺水且歌且游,两岸石板路上黄狗追着公鸡满世界乱跑。当溪流逐渐摆脱两岸的水田,两排的青瓦白墙老屋就把溪流揽入怀抱。这儿便是有名的唐模水街,没有市井的喧嚣,四周是让人忘却尘世的宁静。溪流平缓得看不到涟漪。

水街中央有座名为高阳桥的廊桥。它不像有些廊桥茕茕孑立在荒郊的河面,只行使遮风挡雨的功能。高阳桥在古村最繁华的地段,如虹的桥身里有个别致的小茶馆,里面仅摆有一张小巧八仙桌、四张小凳,四壁上有年代久远的挂画,古朴的氛围在狭小的空间中弥漫。泡上一杯香茗,推开廊桥上圆形的小木窗,把桥底的流水声和捣衣声引入茶馆。在夕阳的余晖中,把头探出窗外,只见老农坐在高高的门槛上悠闲地抽着旱烟;远处,顽童把吃剩的爆米花随风撒入溪流,引起热闹的鸭鸣……

没有渔舟穿桥,垂柳拂风,唐模较之苏浙水乡少了几分飘逸与灵动,但是却多了几分“鸡鸣桑树巅”“桃李罗堂前”的平凡隽永。二者都是隐逸的绝佳场所,但唐模古村却能使功成名就之人归隐至此田园间。

呈坎八卦村

单车在一个荷花池边停下,池中的荷叶已全部调零,而池塘对面的呈坎古村也略显破败,八卦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些哀怨。

当面对被朱熹称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古村落时,我开始对自己的知识汗颜。据当地导游讲,村落是按照《易经》里的“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理念而建。村里有条名为汰川河的溪流呈S形穿村而过,如太极图中阴阳两界的分野。在太极两个鱼眼的方位,呈坎人建了两座道观以聚阳气。

村口的大水塘边,孤单地立着两株垂柳,一株柳条下泊着无桨的废弃木舟,一处树荫中藏着停转的巨大水车。柳条虽能隐去水声桨声车影,却不能盖住古徽州气韵。从屋檐上垂到地下的红灯笼让我仿佛来到了龙门客栈,而柳条后层层叠叠的马头墙则让人情不自禁地呤起那幽怨的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呈坎有过很多豪门大院,罗东舒祠就是典范。这被誉为“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的罗家家庙,是罗氏子孙为祭祀宋末元初隐士罗东舒而建。祠堂仿孔庙格局,共四进院子。

宗祠是族人祭祖、议事、解决纠纷和规范礼制以及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场所。这座罗东舒祠规模宏大、建筑精巧,融“古、雅、美、大”于一体,成为徽派建筑的典范。此处据说是陈凯歌拍摄《风月》的场所。穿过仪门,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黄铜巨匾高悬享堂,这四字让我注目良久。

最让人留恋的还是后寝宝纶阁。一水儿的纯木质立柱支撑着高大的房脊,宝纶阁高大而宽敞,精美典雅的彩绘刻满了门庭梁柱,使我有种置身雅典神庙的错觉。罗氏子孙把祠堂建得美轮美奂,总让人意犹未尽,不禁时时回眸。

猜你喜欢
许国牌坊祠堂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梁家祠堂史话
精准扶贫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4300吨挤压机牌坊安装
白家牌坊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
西递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