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多肽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9-03-28 09:05李文军于代华孙新建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肽脓毒症机体

李文军,于代华,宗 雷,孙新建

1.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18);2.西安凤城医院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18)

脓毒症是胆囊炎、肺炎、外伤或外科手术后等因发生严重感染而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的发生,是临床中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发现,在脓毒症发病早期,患者因发生病原菌感染出现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障碍,随后机体内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进而引发机体的组织损伤甚至MODS[2]。目前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3]。脾多肽注射液属于免疫调节剂的一种,能够双向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能够促使T淋巴细胞的激活,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脾多肽注射液还能够诱导干扰素的生成,从而降低病毒的增殖能力[4]。目前脾多肽注射液在肿瘤、肺部感染、免疫缺陷病中应用广泛,但是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本院3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脾多肽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脾多肽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脓毒症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脾多肽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女8例,男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7.62±5.84)岁,原发病中肺炎6例,腹部感染4例,外伤3例,胆道感染 2例。脾多肽组女6例,男9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33±6.14)岁,原发病中肺炎7例,腹部感染5例,外伤2例,胆道感染 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原发病分布等基线资料中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进行。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关于脓毒症的诊断标准[5];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免疫系统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疾病临终状态者;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呼吸支持,生命体征监测、肠内营养、电解质紊乱的纠正等。脾多肽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脾多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2026497,规格:2 ml)进行静脉滴注,每次8 ml,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每日1次。

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白细胞计数(WBC)、心率以及感染相关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其中APACHEⅡ总分71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为严重,SOFA评分总分41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为严重。同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4 血清炎症因子测定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置于-80℃储存备用。使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使用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

5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包括CD4+、CD8+和CD4+/ CD8+水平的变化。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 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4.74±6.30) d,脾多肽组的住院时间为(12.52±7.24) d,两组之间比较,脾多肽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脾多肽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WBC和心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和脾多肽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WBC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脾多肽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WBC和心率均显著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0、IL-6、TNF-α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和脾多肽组IL-6、TNF-α和CRP均显著较低(P<0.05),对照组和脾多肽组IL-10的变化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脾多肽组IL-10、IL-6、TNF-α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脾多肽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和CD4+/ 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和脾多肽组CD4+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和脾多肽组CD8+和CD4+/ CD8+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脾多肽组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脾多肽组和对照组在CD8+和CD4+/ 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饮食方式的转变,脓毒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脓毒症能够使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组织和脏器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导致MODS的发生,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脓毒症的治疗技术等有所提升,但是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依然较高,可达20%[6]。目前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急诊科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凝血功能障碍、高血脂、高血肌酐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均有可能导致脓毒症的发生[7]。有研究发现,在脓毒症患者体内,不仅伴有过度的SIRS级联反应,在脓毒症发病早期即存在免疫抑制现象,免疫抑制的存在能够加重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增加继发感染的可能性,加重患者病情[8]。因此在治疗脓毒症时,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对提高脓毒症救治水平有所帮助。

脾多肽为在动物脾脏中经提取分离的活性肽类,研究发现,脾多肽能够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等作用,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的作用[9]。李嘉等[10]研究了脾多肽注射液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脾多肽注射液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并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发现,脾多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并降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WBC水平和心率,这可能是由于脾多肽参与了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的过程,并能够降低脓毒症中产生的细胞毒素对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等原因有关。

机体中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水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研究认为,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平衡的打破可能会导致脓毒症患者病情的恶化[11]。CRP水平的变化与机体炎症反应呈现正相关,能够体现患者在急性状态下的应激反应[12]。IL-6和TNF-α为机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时,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个细胞释放的促炎症因子,在脓毒症患者机体中,IL-6和TNF-α能够通过内毒素的诱导作用,促进患者发生免疫抑制,从而加快炎症反应的发生[13]。IL-10属于一种抗炎性因子,有研究发现,IL-10对患者转归的预测意义大于APACHEⅡ评分[14]。本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和CRP的水平显著较高,IL-10显著较低,使用脾多肽注射液后,脾多肽组患者机体IL-6、TNF-α和CRP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使用脾多肽注射液后,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的促炎因子水平,改善机体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失衡状态,从而改善预后。

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机体中大量的促炎因子能够促使CD4+、树突细胞等的凋亡,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15]。T淋巴细胞亚群在机体细胞免疫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4+能够促进Te和Th的表达,CD8+则能够促进Tc和Ts的表达,CD4+/ CD8+能够反应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16]。本研究发现,使用脾多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能够明显增加CD4+的水平,且能够提高CD4+/ CD8+,这表明脾多肽注射液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免疫功能,从而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综上所述,脾多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能够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住院时间,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以及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多肽脓毒症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邓俊峰作品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高多肽含量苦瓜新品种“多肽3号”的选育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酶法制备大豆多肽及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胎盘多肽超剂量应用致严重不良事件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