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9-03-28 09:05冯金艳邱丽华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个数颈动脉硬化

冯金艳,邱丽华

1.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广元628000);2.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CT/MR室(宜宾644000)

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属于高危且频发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由颅内和颈部动脉血管发生病变诱发,而颅内和颈部动脉发病前期反应为粥样硬化,且硬化过程中出现硬化斑块,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1-2]。早期应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可提高确诊率和准确性,是预防和后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手段。目前临床多采用CT进行诊断确诊,但CT多偏重于多层螺旋造影技术,在清晰度和综合诊断率方面较低;MRI技术采用高场强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对增强病变后在不同时间段中的强化特征数据进行记录,对患者的血液情况、并发部位、身体机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病灶良恶性[3-4]。本研究探讨纳入180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评价CT技术与MRI技术在临床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优势,比较两者影像学资料。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经我院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纳入80例为对照组,并纳入100例采用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61.0±6.73)岁;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0.0±6.70)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系统、心电图、心血管功能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排除标准:排除心脏病、感染性以及自身其他疾病并发造成的急性脑梗死。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使用GE公司FREEdom动态CT仪,显影剂(碘海醇300gI/L)。扫描范围取双侧颈动脉,颈部动脉胀大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处。记录扫描的斑块个数,位置分布以及整理区分不同质量图像。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 mm为标准,区分斑块和正常观察组织。并以检出后与治疗过程中的手术验证斑块个数、位置分布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采用GE Signa HDe 1.5T MRI扫描仪,应用颈动脉专用8通道表面线圈行高分辨率MRI检查,MRI检查前行2D TOF 扫描,初步确定颈动脉斑块位置及范围和颈动脉分叉位置,然后分别对分叉上下各2 cm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进行垂直于血管走行的连续轴位扫描。成像序列包括:横轴3D时间飞跃法核磁血管成像(3D-TOF),横轴位心电门控快速自旋回波双反转恢复序列(FSE DIR),质子密度(PD)加权和T2加权成像,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检查后的斑块数及不同位置斑块数进行比较,并与手术验证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实际个数进行对比,证实MRI的准确性和临床评价意义。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直径和斑块积分,斑块积分以AHA病理分型为标准,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积分,按照从轻至重分级从0~4分评价,0分为无斑块,4分为2处以上斑块,且厚度均超过2 mm。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对比,计量资料数据均经Student-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对比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对比 观察组平均诊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平均诊出个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和CT硬化斑块诊出平均个数[个(%)]

2 两组在颈部扫描过程中不同位置诊出硬化斑块平均个数对比 扫描位置为双侧颈动脉,颈部动脉胀大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处,硬化斑块分布不同也是临床诊断治疗评价的一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同位置分布的硬化斑块检出个数对比,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硬化斑块不同位置平均分布状况对比[例(%)]

3 两组在检测过程中影像资料图质量对比 每例患者6副影像资料图。观察组80例患者共480副,观察组100例共600副。图像清晰且无模糊重影,可清晰分辨各组织结构为一级;图片基本清晰,无明显模糊重影及基本可分辨各组织结构为2级;图片有重影,且组织分辨需要仔细斟酌,有一定的模糊性为3级。观察组与对照组23副比较显示1级图片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3级图片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共1080副影像资料图质量对比[例(%)]

4 两组硬化斑块个数手术验证结果 行CT和MRI检查后,对两组180例患者均进行手术验证,检查结果作为对比两种方案的参照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手术验证平均斑块个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5 两组硬化斑块直径与术后结果相比较 对照组硬化斑块直径(1.64±0.21)cm,CT/MRI检测积分(1.54±0.24)cm,观察组手术积分(1.60±0.29)cm,CT/MRI检测积分(1.57±0.33)cm ,与手术结果相比,对照组CT检测出的斑块平均直径有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MRI与术后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 两组硬化斑块积分与术后结果相比较 对照组手术积分(2.37±0.22)分,CT/MRI检测积分(2.49±0.13)分,观察组手术积分(2.14±0.12)分,CT/MRI检测积分(2.12±0.09)分 ,与手术结果相比,对照组CT检测出的斑块积分有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与术后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180例患者手术验证硬化斑块[个(%)]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稳定性会逐渐降低,一旦斑块破裂便会诱发血栓形成,颅内颈内动脉分支梗死,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斑块稳定性不仅是衡量其危险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形态结构。目前,血管超声与 MRI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形态结构的两种常用方法,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如血管超声对于斑块内部的组织成分差异的分辨率明显低于 MRI,对于斑块的真实病理情况的反应必然存在较大误差。随着多序列、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表明该种方法可以更好第显示斑块成分,也能够较少第鉴别斑块内部成分的差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准确、迅速、清晰的诊断其病症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个数和清晰的影像资料,对临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评估意义[5-6]。由于常规检查过程中,主要通过X射线作用于人体内提前注射的显影剂进行混合能量图片合成,造成不同能量干扰导致伪像、重相以及图像不稳定等缺点[7-8]。MRI图像可清晰显示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对比性,有利于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这种类型小病灶的发现和统计,高keV图像可有效的减轻或去除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伪像和重相且在显像剂的应用方面,MRI显像剂计量对比CT显像剂计量明显减少,在对动脉血管的诊断过程中,可准确、清晰的对成像分析[9-10]。本研究中,以手术验证结论为参考,MRI无论从检出个数对比上还是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检测对比手术验证结论来看,均有非常高的准确性,而CT造影对比手术验证斑块个数和位置分布,均有较大的统计学差异,且分析图像资料的质量对比,MRI1级图像资料较CT 1级图像资料差异显著,3级质量图像数量对比中,CT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手术结果相比,对照组CT检测出的斑块平均直径及斑块评分有明显差异,而观察组MRI与术后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说明CT造影检测与手术得到的结果仍然有所差异,而MRI所得到的结果更接近手术得到的结果。本研究证实MRI在诊断准确性和诊出个数及位置上,图像分析难度上MRI明显优于CT诊断。由于诱发主要原因为颈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而颈部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表现为硬化斑块的产生,准确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个数和位置分布,为早期防止脑梗死以及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MRI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全面且有效的诊断方式,已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MRI在诊断评价中显示其技术独有的混合能量成像及单能量成像、物质分离图像已逐渐成熟,对传统CT成像诊断中的很多缺点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证实MRI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个数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