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震电图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研究

2019-03-28 09:05訾定京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头位眼震中枢性

訾定京 ,惠 晶

1.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西安 710038);2.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西安 710038)

眩晕是头晕症状的亚型之一,涉及内科、耳鼻喉科及神经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发病率约为30%;指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的抑制动性或位置性错觉[1-2]。眩晕自身并不属于独立的疾病,是多种疾病可以导致的症状之一,其发作无外界刺激[3]。眩晕发作,患者多表现为周围事物旋转,或摇晃摆动,或自身在一定平面转动倾倒[4]。

眩晕的发生,临床上根据疾病发生部位主要分为两种,即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二者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检查、治疗及预后均不同[5]。周围性眩晕指由内耳迷路、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所导致的眩晕;中枢性眩晕指神经核、脑干、小脑及大脑颞叶病变所导致[6-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于两所医院就诊的65例中枢性眩晕和6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等进行鉴别诊断,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于两所医院就诊的65例中枢性眩晕和6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中枢性眩晕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18~83岁,平均(42.41±10.27)岁;病程1d至24月,平均(6.07±1.22)月。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18~80岁,平均(40.59±9.08)岁;病程1d至27月,平均(6.17±1.01)月。两组男女、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选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眩晕诊断标准[8]:①中枢性眩晕,即眩晕程度没有规律性,可为旋转性或非旋转性,多数不存在耳部症状,可伴有前庭减震现象及前庭反应分离、可发生意识障碍、粗大,较长、与头位无关;②周围性眩晕即眩晕程度较剧烈,可发生突发性旋转,且伴随前庭重震及前庭反应协调现象、可出现耳鸣、耳聋症状,不存在意识障碍,旋转方向与眩晕一致且较短,症状可自行恢复且可随头位变化而加重;②年龄≥18岁;③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严重颈椎病、脊柱病患者;③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使得研究无法正常进行者。

2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依据具体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对症处理,根据两组患者病情程度,①病情较轻者:静脉滴注320 mg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1204,规格10 ml∶320 mg),每日1次;②病情较重者: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国药准字H23022742,规格2 ml∶10 mg),每次10 mg,每日1次;肌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14022414,规格1 ml∶10 mg),每次10 mg,一日1次。1月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眼震电图 所有患者采用视频眼震视图记录仪(美国MMT VisualEyes,V0425)进行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及变位试验、视跟踪试验、扫视实验、凝视实验、视动性眼震试验、温度试验。

4 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标准[8]:①显效,患者在变换头位时不再有晃动或视物旋转症状,且其它临床症状亦彻底消失;②有效,患者虽在头部静止状态下不再有晃动或视物旋转症状,但当其变换头位时上述症状又出现,而其它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并未完全彻底消除;③无效,上述晕眩症状均未出现好转,甚至个别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结果

1 两种眩晕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异常率比较 中枢性眩晕组视频眼震电图异常率为89.23%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的7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中枢性眩晕组视测距障碍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性眼震、冷热试验则低于周围性眩晕组(均P<0.05),见表2。

表1 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视频眼震电图异常率比较[例(%)]

注:经卡方检验,χ2=4.279,P=0.039.

表2 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视频眼震电图异常试验比较[例(%)]

2 两种眩晕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总有效率(92.31%)明显低于周围性眩晕组(93.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不同眩晕类型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例(%)]

注: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Z=-3.125,P=0.002.

讨论

眩晕是指空间定向障碍,大脑神经的运动错觉,患者自觉旋转、摇晃,属于临床常见症候[9]。其本身不属于独立性疾病,致病原因、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临床认为其发作多与病理性刺激或机体前庭系统的生理性病变相关[10]。临床研究者根据患者所表具有的病变性质不同将眩晕真性和假性;依据患者病变部位不同将眩晕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11]。

中枢性眩晕,多是患者脑组织或脑神经发生病变所引发,占所有眩晕患者的30%左右[12]。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眩晕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长,有时进行性加重,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第二,眼震粗大,垂直或斜行,眼震方向和病灶侧别不一致,自发倾倒和静态直立试验倾倒方向不一致,与眩晕程度不一致;第三,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平衡障碍;第四,自主神经症状不明显,无耳鸣、耳聋等听觉障碍;第五,可合并脑神经损害、高颅压等脑功能损害症状,可出现意识障碍,脑电图、头颅CT等显示异常[13]。

周围性眩晕,是机体前庭器官及内听道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多由机体免疫反应及感染等所致,占眩晕患者的70%左右[14]。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眩晕为突发剧烈旋转或晃动,持续时间较短,与头部或体位改变相关,可自行恢复,反复发作;第二,眼震与眩晕同时发作,程度一致,以水平性、水平旋转性为主,头位诱发以疲劳性眼震为主,温度诱发以半规管麻痹眼震为主,静态直立试验多向眼震慢相方向倾倒,无垂直性旋转,快相向健侧或慢相向病灶侧;第三,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摆性运动感平衡障碍;第四,意识清晰,但通常情况下患者面色苍白,且伴有呕吐恶心及心动过缓等症状,前庭神经内的听道部分和耳蜗神经则是相伴并行,听觉障碍明显;第五,无脑功能损害,脑脊液、头颅CT等无异常发现[15]。

眼震电图可以客观反映视觉系统、前庭功能状态情况。本研究发现,中枢性眩晕的眼震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中枢性眩晕组视测距障碍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提示视测距障碍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及视跟踪试验主要反映中枢视动系统功能,及时发现中枢性病变存在。另一方面,冷热试验、变位性眼震反映前庭周围性病变,结果显示周围性眩晕组异常率较高。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均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及山莨菪碱药物治疗。马来酸桂哌齐特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止Ca2+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提高细小血管能力,血液粘性下降,微循环改善。倍他司汀及山莨菪碱可使内耳循环得到改善,镇吐,机体因组胺过度释放所引发的毛细血管扩张现象得到有效抑制,水肿反应程度有所缓解,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受到抑制,从而抑制前庭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治疗有效率均高于90%以上,但组间比较,中枢性眩晕组有效率明显低于周围性眩晕组。

综上所述,对两种类型的眩晕进行鉴别诊断,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研究表明CT及彩超检查的区别不大,对诊断无特殊意义。因此,眩晕症诊疗方案的确定应建立在充分考虑患者临床特征、眩晕类型的基础上,以便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

猜你喜欢
头位眼震中枢性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①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用于头位难产的临床价值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