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酚酸脂治疗乙肝相关肾小球疾病疗效及对患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临床研究

2019-03-28 09:05金碧辉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肾炎尿蛋白

金碧辉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肾内科(赤峰 024000)

乙肝病毒感染会引发患者肾部损伤,从而使患者出现继发性肾小球性肾炎,也被称之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从目前临床研究上来看,其发病因素还未完全掌握,因此治疗还需进行深入研究[1]。本文以收治的100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部分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霉酚酸脂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9月1日期间收治的100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选患者均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2]。对照组中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龄在22~59岁,平均年龄(40.15±3.68)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46±0.87)年;类型:膜性肾病29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1例,其他10例。治疗组中男25例(50.00%),女25例(50.00%);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40.48±3.21)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97±0.46)年;类型:膜性肾病27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2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方法如下:对患者行恩替卡韦(国药准字H20100141)口服,1次/d,每次0.5 mg[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霉酚酸酯口服,1次/d,每次1 g,具体依据患者情况给药,遵循医嘱调整[4]。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

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体征、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有效:患者体征、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体征、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观察患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测量情况并记录;③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④HBV-DNA阴性率、HBeAg转阴率。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 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测量情况对比 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测量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测量情况对比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4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性率、HBeAg转阴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HBV-DNA阴性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但治疗后12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性率、HBeAg转阴率比较[例(%)]

讨论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因素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以及肾脏刺激性损伤由关,目前临床中治疗多以患者乙肝病毒复制、肾脏病理检查开展对症治疗[5-8]。传统治疗方式普遍为单独应用抗病毒药以及免疫抑制剂,或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中草药等。但是其应用效果仍存在不足之处,且易引发停药后不良反应,因此还需对其治疗方式开展深入研究,以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有效性,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9-12]。

通过研究发现,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乙肝相关肾小球疾病中添加霉酚酸脂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为患者治疗提供安全、有效保障。其原因可能在于霉酚酸酯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其可以在患者体内迅速分解为麦考酚酸,对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行强有力抑制,对鸟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行有效阻断,对DNA合成有抑制性。因此其可以有选择性的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行有效复制与增殖,对粘附分子糖基化产生有效抑制,降低特异性抗体产生,避免或有效抑制细胞因子出现,对患者治疗有显著效果,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相关学者研究中[13-17],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7%与73.3%,与本研究相比效果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个体、病情差异以及外界因素影响造成。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测量情况,治疗组测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治疗乙肝相关肾小球疾病中添加霉酚酸脂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测量情况,对患者治疗有积极影响。对比对照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总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1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霉酚酸脂治疗不会加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预后无不良影响。在治疗中应用具有较好效果,对患者治疗有积极影响。相关学者研究中[1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2例,治疗组发生1例,与本研究相比,对照组发生人数较少,但是差异较小,均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患者行霉酚酸脂治疗中是依据患者情况开展治疗,具有较高针对性,对患者预后无不良影响[19-23]。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HBV-DNA阴性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12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说明增加霉酚酸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HBV-DNA阴性率、HBeAg转阴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观察霉酚酸脂治疗乙肝相关肾小球疾病疗效。结果表明在治疗乙肝相关肾小球疾病中添加霉酚酸脂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为患者治疗提供有效保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肾炎尿蛋白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苦参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