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2019-03-28 09:05齐红燕郭海燕杨爱君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子痫小剂量阿司匹林

齐红燕,郭海燕,杨爱君

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西安 710004)

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未来几年内新生儿出生率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妊娠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为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9.4%~10.4%[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压的一过性增高、随即出现蛋白尿,大部分患者在分娩后症状会随之好转。根据妊娠高血压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子痫与子痫前期,子痫前期是指妊娠20周以后孕妇出现血压大于等于140/90 mmHg,尿蛋白≥0.3 g/24 h或随机尿蛋白阳性,并伴发上腹不适、头痛等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2]。子痫前期为妊娠特有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激活等,由于器官灌流相对不足,使产妇出现脑水肿、蛋白尿、肾功能受损、肝功能异常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降低胎盘功能,使胎儿生长受限,发生胎盘早剥或母儿死亡[3]。阿司匹林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物,应用历史已有上百年,研究指出,该药能够通过影响孕妇体内环氧合酶的形成而控制血栓素的形成,改善血管痉挛状态,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孕妇子痫前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够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推迟子痫前期发病时间,改善新生儿妊娠结局,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产妇肝肾功能影响较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进行产检的68例子痫前期高危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孕妇,对照组孕妇年龄29~41岁,平均年龄(31.2±5.6)岁,初产妇21例,经产妇13例,治疗组孕妇年龄30~42岁,平均年龄(32.1±4.9)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10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子痫前期孕妇均符合2015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指南》中子痫诊断标准[4];②入选研究对象病历资料完整;③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④单胎妊娠;⑤无肝炎、结核等慢性传染病史;⑥所有研究对象对本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肾衰竭等;③合并其他妊娠并发症如糖尿病、胎膜炎等;④意识障碍无法进行调研者;⑤对阿司匹林过敏者;⑥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建立健康档案,治疗组患者于妊娠12~20周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规格100 mg/片,批准文号:J20130078)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100 mg/d,连续服用至妊娠34周停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不进行特殊干预。

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3.1 产妇结局:对两组产妇治疗期间子痫前期发病率、子痫前期发病时间、胎盘早剥发病率、胸腹水发病率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

3.2 新生儿结局:对两组产妇新生儿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指标包括分娩孕周、分娩体重、5minApgar评分、早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其中早产儿诊断标准为分娩孕周28~36周,新生儿窒息标准为出生5 minApgar得分≤7分。

3.3 治疗安全性:分别于妊娠34周时采集两组产妇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记录两组产妇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酸(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素、肌酐、尿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

结果

1 产妇结局 经评估对比,治疗组产妇子痫前期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发病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胎盘早剥发病率、胸腹水发病率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结局对比

2 新生儿结局 经评估,治疗组新生儿分娩孕周、分娩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5 min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安全性指标 经评估对比,两组产妇孕晚期肝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新生儿结局对比

表3 两组产妇孕晚期安全性指标对比

续表

组 别n尿素(μmol/L)肌酐(μmol/L)尿酸(μmol/L)PT(s)APTT(s)FIB(mg/ml)治疗组344.76±2.1645.63±7.62253.16±76.5911.33±1.3831.11±1.97368.76±70.64对照组344.83±1.9645.29±7.88251.98±79.6811.43±1.0731.06±2.96376.21±64.59t/χ2值-0.6371.0031.6380.8670.6161.033P值->0.05>0.05>0.05>0.05>0.05>0.05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现阶段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又使新生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子痫前期作为孕产妇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危、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临床研究显示,子痫的发生能够引发孕产妇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能够引起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对新生儿及产妇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5]。尽管国内外对子痫前期的病因、发病机制、筛查及预防做了大量工作,但现阶段子痫仍是诱发早产、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子痫前期在全球产妇死亡原因中占据约1/5,美国每年约有7.6万产妇及50万围产儿的死亡是由子痫前期引起的[6]。同时也有一项研究指出,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女性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正常女性的4倍,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发生概率是正常女性的2倍,现阶段子痫前期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进步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7-8]。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属于水杨酸的衍生物,该药在临床上有近百年的应用史,实践证明在缓解中轻度疼痛、退热、治疗风湿痛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近些年的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在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9-11]。对于阿司匹林能够降低高危产妇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研究始于1978年,之后大量学者就此进行了探究,学者黄禾等的研究指出,子痫产妇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导致胎盘处于缺血状态,而缺血引发的炎性反应会损坏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液加快凝固,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和内皮细胞受损现象,从而损害产妇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阻滞血小板凝聚,对血栓的形成起到预防作用;学者姚硕等的研究也指出,高危产妇于妊娠16周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发病风险,同时还能够促进胎儿生长,提高胎儿的出生质量;学者芮璨等也通过将53例孕周超过20周且具有子痫高危因素孕妇进行分组干预的方式发现,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干预的研究组产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仅为40.00%,低于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的69.7%,同时研究组产妇早产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分娩孕周有延长的趋势,该学者认为对孕周大于20周的子痫产妇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干预能够预防高危产妇发生子痫事件,同时还能够降低早产率。

本文作者通过设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方式,就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产妇的预防作用及治疗安全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增加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治疗组产妇治疗后子痫前期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发病时间晚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新生儿分娩孕周、分娩体重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孕晚期两组产妇肝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本文作者分析认为,现阶段子痫前期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晰,但临床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胎盘供血不足、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缺氧状态引发炎性反应,最终使血管内炎性物质增加,诱发血管内皮损伤,使孕妇体内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失衡,血液内前列腺素I2分泌减少,血栓素A2增多,进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诱发血栓的出现,损害产妇重要器官。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该药能够通过影响环氧合酶来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解除血小板的聚集状态,进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同时阿司匹林还能够作用于纤维结合蛋白,调整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胎盘功能恢复,因而对新生儿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孕妇子痫前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够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推迟子痫前期发病时间,改善新生儿妊娠结局,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产妇肝肾功能影响较小。

猜你喜欢
子痫小剂量阿司匹林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阿司匹林配合钙剂和叶酸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12例产前子痫患者的急诊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