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宁片配合针灸治疗肾虚痰浊型眩晕疗效观察

2019-03-28 09:09马建功
陕西中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针药肾虚疗程

马建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450000)

眩晕症在我国发病率约为8.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各种类型眩晕的西医治疗主要为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促进前庭代偿功能的康复,但效果不甚理想,易复发,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2]。祖国医学历代医籍中均有对眩晕的记载,其病理因素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等方面,本病多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目前有关眩晕的中医治疗研究多集中于痰浊型眩晕,治则以化痰通络方剂为主[3-4]。而临床上其证型肾虚痰浊兼有者诸多,肾虚痰浊型眩晕较为常见。笔者运用眩晕宁片联合针灸治疗肾虚痰浊型眩晕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肾虚痰浊型眩晕患者90例,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三组,分别为眩晕宁片联合针灸治疗(针药组)、针灸治疗(针灸组)、眩晕宁片治疗(中药组)各30例,每疗程10d,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为门诊定期治疗。针药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9岁,平均(42.16±5.19)岁,体质指数(23.53±2.61)kg/m2,病程(2.35±1.06)年,眩晕程度:轻度5例,中度 12例,重度1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例,颈性眩晕2例,梅尼埃病10例,前庭神经元炎6例,眩晕综合征9 例;针灸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2岁,平均(43.68±6.02)岁,体质指数 (24.45±2.74)kg/m2,病程(2.49±1.36)年,眩晕程度:轻度 6例,中度13 例,重度1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例,颈性眩晕3例,梅尼埃病12例,前庭神经元炎5例,眩晕综合征 8例;中药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1岁,平均(42.38±5.02)岁体质指数(23.05±2.17)kg/m2,病程(2.39±1.76)年,眩晕程度:轻度7例,中度 14例,重度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例,颈性眩晕4例,梅尼埃病14例,前庭神经元炎3例,眩晕综合征6例。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肾虚痰浊眩晕的辨证标准[5]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拟定眩晕诊断标准结合眩晕程度分级标准[6-7];年龄18周岁以上,男女不限;近3个月未接收过其他形式的治疗;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治疗依从性良好;随访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精神类疾病;不同意本研究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中途放弃治疗患者;失联患者。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针药组采用针刺联合眩晕宁片治疗,方法如下:取穴风池、百会为主穴,肝俞、肾俞、三阴交穴、足三里、丰隆、颈椎 2、 4、 6棘突两侧各 3穴、后神聪、合谷为配穴。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皮肤,选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不锈钢豪针,百会、后神聪针尖向上平刺0.5寸,平补平泻。风池穴鼻尖水平方向刺入1寸进针,合谷穴内上方倾斜进针0.5~0.8寸,进针后快速捻转,使局部产生酸胀感,肝俞、肾俞穴分别斜刺0.5寸,用补法,足三里直刺1~1.2寸,用补法,丰隆、三阴交直刺1~1.2寸,泻法,颈椎 2、 4、 6棘突两侧旁开 0.8寸,平补平泄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d 1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联合口服眩晕宁片(批准国药准字Z45020605),每次口服4片,3次/d,10 d 1个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针灸组单独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如针药组。中药组单独采用眩晕宁片治疗每次口服4片,3次/d,10 d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治疗后主症、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各组 1~4周眩晕发作频率对比,应用DHI量表评估治疗前、治疗10 d、20 d、30 d的眩晕情况。并在3个月后电话随访停药后眩晕复发率。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该量表从总体指数、躯体、情绪、功能四个维度整体评估眩晕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0~30分轻度,31~60分中度,61~100分重度。

4 疗效标准 标准疗效判断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从主症(头晕目眩)、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等)来进行评价。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日常生活可自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头晕但不伴旋转感;有效,头晕伴轻微旋转感;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进行性加重。愈显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结果

1 三组眩晕发作频率对比 针药组1~4周眩晕发作率均低于针灸组与中药组(P<0.05),针灸组与中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针药组、针灸组、中药组眩晕发作频率对比[例(%)]

注: 与针药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

2 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对比 针药组痊愈率66.67%、愈显率93.34%,针灸组痊愈率43.33%,愈显率53.33%,中药组痊愈率36.67%,愈显率60.00%,针药组疗效显著优于针灸组与中药组(P<0.05),针灸组与中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不同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的DHI评分对比 三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均出现下降趋势,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针药组在治疗第2个疗程、第3个疗程DHI评分均显著低于针灸组和中药组(P<0.05),针灸组和中药组之间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3。

表2 针药组、针灸组、中药组疗效对比[例( %)]

注:与针药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

表3 针药组、针灸组、中药组治疗前不同疗程的DHI评分(分)

注: 与针药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

4 不同治疗组眩晕复发率对比 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统计眩晕发作率,针药组治疗1个月眩晕发作率10.00%,2个月眩晕发作率16.67%,3个月眩晕发作率20.00%,针灸组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眩晕发作率分别为33.33%、40.00%、50.00%,中药组36.67%、43.33%、46.67%,三组复发率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6.331,P=0.042),针药组眩晕复发率显著低于针灸组和中药组(P<0.05),针灸组与中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针药组、针灸组、中药组眩晕复发率对比[例(%)]

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见于西医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眩晕综合征、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迷路炎等疾病[9],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认为眩晕乃血病,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眩晕病变部位在肝,并涉及脾肾,脾失调养,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浊上扰,眩晕乃作[10]。

明代张介宾认为“无虚不作眩”,肾藏精,精血同源,因此眩晕又与精血亏虚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为风、痰、火、虚,而痰、虚是引发眩晕之主因。张景岳认为精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脉络不通,清窍失养,上扰清窍,眩晕发作[11]。可见眩晕发为病,其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肾之精血亏虚为本,痰阻为标。肾虚痰浊型眩晕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弱,津液失养,气血亏虚,痰浊中阻,上扰清窍,是为眩晕,是典型的本虚标实证型。故治则宜补益肝肾、化痰开窍、平肝熄风定眩。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药组痊愈率66.67%、愈显率93.34%,针灸组痊愈率43.33%,愈显率53.33%,中药组痊愈率36.67%,愈显率60.00%,针药组疗效显著优于针灸组与中药组。三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均出现下降趋势,针药组在治疗第2个疗程、第3个疗程DHI评分均显著低于针灸组和中药组,提示眩晕宁片联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针灸治疗眩晕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且在临床应用广泛,风池穴是针灸治疗眩晕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8.989%),与风池具有祛风明目、清头健脑的作用有关,百会穴是治疗眩晕的要穴,《针灸大成》记载“百会主……目眩”,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有宣通气血、调一身阴阳气血、疏通经络、清窍除眩的功效。后神聪为奇穴,主治眩晕、头痛的经验用穴。颈夹脊穴舒筋活络、调和气血之效。肾经、脾经、胃经的肝俞、肾俞、三阴交穴、太溪、血海、足三里、丰隆穴是补血化痰湿之穴,因此选用这些穴位共奏调和气血、化痰除湿、定晕止眩之效。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可以使脑皮质灌流量在脑缺血后降低的基础上部分恢复,故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眩晕宁片由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菊花、墨旱莲、牛膝、女贞子等中药组成,方中天麻具有熄风止晕之效,《本草纲目》中记载“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兰室秘藏》也谓“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天麻主要活性成分天麻素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作用[12]。半夏同样具有降低脑血管阻力作用[13],且可镇吐,有利于消除眩晕证中的恶心呕吐症状。同时法半夏具有化痰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化痰药具有抗血凝、调血脂的作用,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墨旱莲、女贞子,具有滋阴养血安神之功[14],同时与天麻共同发挥镇静安神功效,有利于消除眩晕证中的外景旋转,不平衡感觉。诸药共用,虚得以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痰得以化,窍得以开,眩则得止。本研究中眩晕宁片联合针灸治疗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针灸治疗组与单一服用眩晕宁片组,其远期预后效果良好。

综上,采用眩晕宁片联合针灸治疗肾虚痰浊型眩晕临床疗效确切,显著优于单独针灸组和中药组,并可有效控制眩晕发作,是值得应用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针药肾虚疗程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赶走”肾虚
透视“肾虚综合征”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
妇科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