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现状与对策

2019-03-29 12:02石峰
商情 2019年5期
关键词:风险高校

石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主体分散且重复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协调创新 风险

一、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世界各国对创新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投入,纷纷展开了众多国家战略意义的创新计划。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高校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创建了科技工业园,着重发展高科技产业,诞生了苹果、惠普、英特尔等大批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缔造了圣克拉拉县(硅谷)繁荣至今的发展局面。可以说,美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结合,是推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

2011年,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北京、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已经建立了一批科研实力较强的协同创新中心。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学校与周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新型的“物流技术科研中心”,依据上海海陆空交通的特点,研发了新型生态链物流技术,节省了很大物流成本,扩大了物流产业规模。北京大学与中关村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北大青鸟等企业联合创建了新型物联网家属研发中心,为我国物联网创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应该说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成整体上升趋势,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仍有明显差距。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这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科技创新主体分散且重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中,高校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到凸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方的科技创新力量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导致国家整体创新强度下降,不适应联合科研攻关的要求。而且,部分高校仍然强调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未注重自身特色和优势,更未形成协同发展意识。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也未达成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模式。这直接导致我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基础创新、应用基础创新和开发研究的完整链条。从而,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

第二,科技创新资源分散且重复。我国科技资源配合尚未形成资源配置机制方面的分工合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中科院和工程院均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是,一直存在重复资助和资源浪费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在具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中,一方面出现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等无序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出现产学研脱节、科技资源分散和条块分割的现象。共享公關科技资源的工作亟待加强。

第三,科学仪器设备分散且重复。相关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率在150%以上,而我国拥有科研仪器设备总量是欧盟国家总量的15倍,但是,大量设备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小作坊”、“自闭症”这样的观点严重阻碍了我国科研创新。尤其是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之间往往成为科研资源的竞争者,甚少联系与合作。在涉及科技尖端领域前瞻性的研究、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或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时,分散且重复科研创新体系不仅会阻碍创新速度,而且会增加创新成本,使我国在国际创新竞争中出于被动。

三、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首先,强化国家政策引导,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生态环境

建立高水准的协同创新政策研究队伍,加强对协同创新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机制,涉及基础研究、新能源、环保技术和国计民生等重大需求、关键技术,关键领域,注重培育层次分明且特色鲜明的针对性。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原则和办法,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对协同创,增强利益分配、风险承担和知识产权的价值等方面研究。

其次,推动协同合作过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突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地区、行业和机制体制等障碍,充分利用、盘活和共享现有资源,建构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合作共享机制。注重高校自身优势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关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加强产业链配套和完整性的延伸工作,支撑重要原材料、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工作。以价值链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跨部门、跨环节和跨地域的资源协作与信息共享,真正落实优质资源共享。

再次,发挥平台作用,丰富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探索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协同任务为导向的人员聘用制度,合理调配兼职、全职等各类人员,优化创新创业人才流动的人事制度。高度重视创新团队的作用,逐渐使高校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海外归国人员的缓冲区、汇集各类英才的人才特区。细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措施,制定鼓励探索进取、创新创造的奖酬金分配方案。对高校而言,加快建立以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大博士点授权、研究生招收数量,可以尝试导师自主考核选拔招生制度,更可以试行跨学科招生、联合指导,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集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力量,加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猜你喜欢
风险高校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