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领学生,用认同浸润课堂

2019-04-01 02:26赖婷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政治认同问题导学

赖婷婷

【内容摘要】当前,国人存有“信仰缺失”、“崇洋媚外”等病症,这种现象在高中生身上同樣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提升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使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我校“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为核心的“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本文将从巧用“问题导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结合《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一框的教学加以说明。

【关键词】问题导学 核心素养 理性精神 政治认同

目前,我国民众普遍存在“信仰缺失”、“崇洋媚外”等问题,“社会之病”根本上说还是“人心”之疾。这种社会“亚健康”状态在学校依稀可见,一味追捧西方政治制度、习惯性怀疑等在高中生身上同样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担负起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使命,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实现高中生对政治道路、理论、制度和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从而理性看待社会、智慧对待人生。在我校“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为核心的“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本文将结合《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一框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以简化的设问激发学生

政治学科的知识因为理论性强而不被学生所喜爱和接受。以简化的课堂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种低入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让学生都有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一个充满活跃气氛的课堂出现了。本节新课导入精选了“国际社会的构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的资料如下:

“(1)世界现有国家和地区220多个,其中主权国家190多个。(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政府间国际组织共有2000多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以万计。世界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网络。”

针对性地设置了问题“1、国际社会的构成成员包括哪些?2、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区别?”

教师在导入上的简化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在实践中形成的感觉和印象逐步进行思考,从而在脑子里引起认识上的飞跃:主权国家和地区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主权,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主要成员。新课导入让学生主动思考,达成了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的政治认同,情感被触动,士气被提升。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课堂对话。

二、以思辨的思维引领学生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培育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新课讲授环节,笔者以“捍卫我国黄岩岛的主权”作为课堂的第一个探究,探究时政材料为:

“自2016年4月19日开始,美空军派出A-10战斗机等军用飞机在黄岩岛附近的'国际空域'巡逻。中国对外发言人表示:我想再次强调的是,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在黄岩岛采取什么行动,或者不采取什么行动,都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其他国家无权对此说三道四。”

针对性的设置了如下问题:“(1)中方在黄岩岛采取什么行动,或者不采取什么行动,这不需要对谁作出交代。对吗?为什么?(2)某些国家说三道四没有履行什么义务?”

让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思辨和有价值的论证。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是引导学生对我国面临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没有固定的导向,只是对主权国家权利与义务的思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感悟,在思维辨析中巩固学科知识和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辩证思考得出结论是:中方在黄岩岛采取什么行动,或者不采取什么行动都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这是因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主权是中国的,国际法规定,主权国家具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说三道四的国家没有履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这种思辨的问题探究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认知冲突,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放眼于国际事件;不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对国际社会、对人类生活的真实事件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学以致用,提升政治学科知识的现实意义。通过有效的问题导学,笔者相信理性精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成了学生的品质。巴尔扎克说:“一个能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世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能思想的人,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

三、以深刻的情怀培育学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精选探究和议题素材,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更高尚的情怀。在《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课堂中,笔者精选的教学素材如下:

“材料一: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区域委员会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推动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非洲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材料二:2016年5月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阿勒颇局势举行紧急会议。联合国主管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费尔特曼在会议上敦促叙利亚各方立即在阿勒颇实现停火,强调军事手段无法解决叙利亚冲突。

材料三:今年1月,联合国等机构向数百万叙利亚民众提供了食品、水、医疗物资等救援。2月17日,救援物资车队进入被围困的几个叙利亚小镇,情况基本顺利,28日再次向几个小镇派出救援车队,呼吁叙政府等为此提供便利。此外,联合国已开始向叙利亚代尔祖尔等地通过空投物资来帮助被围困地区的民众。”

紧接着抛出问题:“(1)上述材料中体现出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什么作用?(2)从中表明了联合国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学生对联合国的了解本不深入、认为国际社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笔者精选了联合国在国际社会的相关素材,让学生在了解联合国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讨论,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结论在观点的碰撞中自主生成。这种“以情怀教化”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思维品质,有效破解了学生“国际社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想法的偏失。

“以深刻的情怀培育学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者之间互动的学习活动,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生成知识,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积极关注国际社会动态,让高尚的情怀彰显于生活与学习的每一处细节之处。

四、以政治认同成就学生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政治认同彰显个体对自然、生命与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尊重,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法律的敬畏、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对人事的宽容。很多学生對“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是负责任的国家”这一事实缺乏一定的认同,在《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材料一:中国的维和部队去过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海地、苏丹、黎巴嫩。11名军(警)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我军共有10支维和分队1546人部署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自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工兵部队共修筑修复道路1万多公里、架设维修桥梁207座、排除爆炸物7500多枚;运输部队共运送物资21万吨、行驶里程350万公里;医疗部队共接诊近3万例病人。”

紧接着笔者提出了问题:“(1)材料中,体现了中国与联合国是怎样的关系?(2)体现出了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从教学素材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作为,同学们根据素材与问题开展课堂小组讨论,不同的观点意见相互碰撞,结论自主生成: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人的大国。“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通过本节课的探讨,通过有效的问题导学,笔者相信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成了学生的品质,学生对我国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崔潇.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2.

[2]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

[3]韩立福.“问题导学”: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方向[A].百家论坛,2013.01.

[4]赵竹林.实施问题导学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J].教学与管理,2010.06.

[5]王生.问题建构:有效实施“问题导学”的重要前提[J].教学与管理,2012.12.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政治认同问题导学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