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奋进新时代团结同筑梦
——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综述

2019-04-03 07:28赵芳王铖
今日民族 2019年1期
关键词:舞龙陀螺运动会

□ 文·图/赵芳 王铖

相约美丽佤乡,展现运动风采。2018年12月4日至13日,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临沧市举行。

4日上午,民族运动会在临沧市体育运动中心隆重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纳杰,副省长任军号,省政协副主席何波等出席开幕式。副省长任军号宣布运动会开幕,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宣读国家民委贺信,组委会副主任、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李四明致开幕辞,组委会副主任、省体育局局长尹勇主持开幕式,中共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致欢迎辞。

在国旗、会旗、会徽和彩旗方阵的引领下,来自全省16个州市、云南民族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18个代表团按顺序依次入场,每个代表团都献上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整个入场式载歌载舞,气氛欢快热烈。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旗先后冉冉升起,飘扬在世界佤乡、大美临沧的蓝天下。

开幕式后,进行了题为《和谐边疆》的大型文体活动表演。

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省民族宗教委、省体育局主办,临沧市人民政府承办,运动会竞赛项目设14个大项、131个小项,表演项目设4类57个,1899名运动员中,有196名汉族运动员与27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同台竞技。

临沧市“举全市之力当好东道主”,共有520余名裁判员、3200余名开幕式演职人员、1000余名志愿者、900余名安保人员共同参加了运动会的赛事保障和服务。

本届运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体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魄,巩固和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充分展示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画卷。

·开幕式会徽入场·

黑马夺魁,射落首金

面对镜头,他腼腆地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叫鲁主,来自迪庆藏族自治州代表团,12月5日,本届运动会的第一个比赛日,这个33岁的傈僳族小伙斩获了男子传统弩立姿比赛金奖,这也是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首个金奖。

射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广西、贵州开展较为普遍,有着悠久的历史。1986年8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列为竞赛项目。射弩项目裁判长李建云介绍,本届民族运动会射弩项目共设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两个大类,分为个人、团体、混合团体项目,共有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赛、民族传统弩男子个人赛、民族传统弩女子团体赛等19个小项。在男子传统弩(立姿)项目中,共有4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第一轮资格赛后,成绩前八名的运动员参加决赛。

射弩比赛极具对抗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不少观众观看。5日上午,临沧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射弩比赛的场馆内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观众们纷纷为参赛运动员加油助威,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共同见证首金的诞生。

场上的运动员们聚精会神,认真选箭,站在距离靶心20米之外依次扣动扳机。鲁主表现得很镇定,他在自己的靶位上持弩瞄准靶心,动作不紧不慢,“砰”的一声,弩箭离弦飞出,稳稳地落在靶心中央,全场一阵欢呼。最终,他以145环的总成绩成为本届民族运动会的首金得主。

“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比赛的,所以比赛时也不紧张,发挥和平时练习的时候差不多,能获得金奖我很激动。”练习射弩三年以来,鲁主第一次参加民族运动会,平时不做农活的时候他就在家练习射弩,这次站上了全省民族运动会的最高领奖台,他想立刻把获奖的喜悦分享给家人。

“今天几轮比赛他都很稳定,发挥得不错。第一次参赛就获得金奖,我为他感到骄傲。”鲁主的教练和中文表示,鲁主在比赛前参加集训了一个多星期,比赛成绩和训练时差不多,这次摘得金奖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百舸龙腾 同舟共济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

赛龙舟是华夏文明的千年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拼博、奋勇争先的精神,更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12月6日,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比赛在临翔区博尚水库开赛。

清晨的博尚曼莱湖彩旗飘扬,烟波浩渺。湖畔神龙聚集,来自部分州市及云南民族大学的7条龙舟285名健儿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比赛开始了,湖畔人声鼎沸,湖上波光潋滟。鼓声响起,运动员们激情挥桨,动作整齐划一,举起的划桨一起一落,在湖面上留下一片涟漪。腾飞的巨龙在湖面上竞相追逐,激起朵朵水花,充分彰显了团结拼搏、包容并进的龙舟文化。率先冲过终点时,龙舟上的运动员们欢呼雀跃着,将手中的划桨高高举起,做出胜利的姿势。

·鲁主夺金·

·女子射弩 朱希平 摄·

·热情的观众·

·激烈的龙舟比赛·

·龙舟点睛仪式·

本届运动会与上届相比,恢复了龙舟项目。“我特别喜欢这个运动,我们家乡每到过年过节都会赛龙舟来庆祝,听说这一届恢复了龙舟,心里特别高兴。”56岁的刘进祥是大理州代表团龙舟队的运动员,他一边擦着脸上的水珠,一边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龙舟赛是1998年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时候,从此他便与龙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能再次来参加民族运动会的龙舟比赛,心里别提多开心了。他说,民族运动会让传统龙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我们华坪县也有传统的龙舟比赛,但都是小型的比赛,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会比赛。举办这样的盛会,让各民族兄弟姐妹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出来,更好地展现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丽江市代表团龙舟队运动员刀顺英说。

·朱希平 摄·

“龙舟比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云南已经停了八年了,很多州市都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这次作为一个教练员,我听到龙舟恢复比赛,心情很激动,感到很自豪。” 临沧市代表团龙舟队教练员李家周感慨万分,“这让我看到了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能够在更多的地方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也参与到龙舟比赛中。”

自古英雄出少年

站上中间那个高高的领奖台的那一刻,8岁的佤族小姑娘杨双灵没有丝毫慌乱,她微微抬起头,挺直了身板,眼睛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多了一份同龄人没有的自信和淡然。

作为临沧市代表团的一名运动员,她的教练郭涛称赞她是“可塑之才”,有“可挖掘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本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共有来自德宏、大理等15个代表团的79名运动员参赛,杨双灵是年纪最小的一员,别看她年纪小,却已经是有多次参赛经验的“老”运动员了。到目前为止,杨双灵参加了四次武术比赛,曾在2018年7月举办的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武术套路比赛中,获得女子甲组传统拳术第六名的成绩。

在12月7日结束的比赛中,杨双灵又斩获了本届运动会武术项目比赛女子C类民族器械项目金奖和女子B类传统拳术铜奖。“她以前是学跆拳道的,学习武术的时间只有一年,有的小孩两年的时间都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郭涛激动地说。

获得这样的成绩,杨双灵却表现得十分平静:“我就是按照平时练习的来参加比赛的,也不紧张。”“她挺能吃苦的。”这是教练郭涛对杨双灵日常训练生活的评价。由于要兼顾学业,她的训练时间集中在晚上,一个星期练习两次,每次训练两小时左右。遇上比赛的时候,她就开始执行自己的“每日计划”: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外,每日练习基本功和比赛项目,一直坚持到比赛前。“我不觉得辛苦,和哥哥姐姐们在一起训练我觉得很开心啊。”在杨双灵心里,练武是自己喜欢的事,是快乐的事。

“调皮是小孩子的天性,不调皮就不叫小孩子了。”郭涛表示,杨双灵偶尔也有淘气的时候,但是每到训练时,她就变得认真起来,训练时间从未因此耽误过。

赛场上的杨双灵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战士,一招一式疾徐有致,张弛有度。遇上个头比她高、实力强劲的对手,她也是神情专注、目光坚定、从不怯场。等到了场下,她就像一只欢脱的小鸟,欢呼雀跃,活力四射。很多参赛运动员都很喜欢这个穿红色运动服的小朋友,大家纷纷围过来跟她说话,“你今年多大啦?”是她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每次有人要与她合影时,她总是蹦蹦跳跳地跑过去,留下一抹笑容。

看着女儿与其他运动员大方地交流,王芳感慨万分:“以前她不是这样的,她比较内向,别人和她说话她会回复一个笑脸,但是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接触和学习武术之后,改变在杨双灵身上悄然发生。“她变得开朗多了,也会主动和别人交流,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不管成绩如何,只要她喜欢武术想继续练武,我都会支持她坚持下去。”在王芳看来,武术不止是女儿的一个兴趣爱好,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练习武术不只是让孩子锻炼身体,更是让孩子在磨砺中学会成长,在接触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

·武术 吴山荣 摄·

·障碍舞龙 吴山荣 摄·

金龙戏珠 舞动临沧

一条条彩龙凌空翻腾,时而追逐龙珠,时而在云霄间穿梭,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参赛的运动员们手持龙具,踩着鼓点,伴着韵律,不断变换各种姿势来完成龙的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

彩龙欢腾,共庆祥瑞。7日,运动会的舞龙比赛在临沧市体育中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逢佳节都要以舞龙的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本届民族运动会舞龙竞赛项目共有5个小项,分为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障碍舞龙、竞速舞龙和全能,共有8个代表队114名运动员参赛。

与上届相比,舞龙是本届民族运动会的新增项目,也成为了运动会的新亮点。“对于我们舞龙人来说,这是一个喜讯,也是一个好的开端。以前只有农民运动会有舞龙项目,现在把舞龙加入到民族运动会中,对舞龙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昆明代表团舞龙队运动员毕付华回顾着自己舞龙的经历,18年来他一直走在舞龙舞狮的路上,现在可以借助民族运动会这个平台,让舞龙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毕付华介绍,昆明代表团的舞龙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整个队的平均年龄约25岁,他们在比赛前集中训练了一个月。舞龙是一个团体性项目,考验整个团队协作和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通过舞龙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加入新的东西就会带来新的挑战,我觉得能够增加一些新的项目,对于民族运动会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云南民族大学舞龙队教练尹鹏凯表示,舞龙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有群众基础,能够把舞龙提到民族运动会上,对于云南提高舞龙的水平,将舞龙推向全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舞龙比赛成为本届民族运动会的新亮点·

·陀螺 朱希平 摄·

·项开高和儿子项明·

本届运动会舞龙项目副总裁判长、国际级裁判欧阳俊雷认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将舞龙项目纳入省民族运动会恰逢其时。

当现代民族运动会遇上了传统舞龙,呈现出的效果也非同一般。参赛的8个代表队有6个的比赛难度值达到2分,可以说艺术性不减,难度不低。一些代表团在套路选择和服装搭配上有所创新,加入了新的凸显民族特色的动作或调子,在原有鼓点的基础上,加入了配合节奏的音乐,把龙真正舞“活”了,舞出了有民族特色,有时代特点的新花样。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陀螺飞旋,击声阵阵。

陀螺赛场上,一个矫健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瞄准、抛掷、抽鞭一系列动作迅速流畅,他手中的陀螺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然后准确地击中场上守方的陀螺,守方的陀螺飞出了界外,而他的陀螺继续在原地飞速旋转。每轮比赛结束裁判亮分时,在场的观众竖起大拇指,为他的表现点赞。

他是来自文山州代表团的苗族运动员项开高,这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已前后参加过三届全省民族运动会,有着丰富的经验。赛场上,他风采依旧,收放陀螺挥洒自如,动作敏捷。

面对众多青春洋溢的面孔,穿梭在年轻的身影之间,项开高一直保持着自己放松的状态。“我是按照我的节奏来的,也不会觉得和年轻人一起比赛有什么压力,大家在一起还可以相互切磋学习。”刚结束比赛的项开高一边收着陀螺,一边笑着说,“虽然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参与了整个赛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和项开高一起参加陀螺比赛的还有他的儿子项明,聊到本届民族运动会有可能是他参加的最后一届运动会时,项开高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以后让他接我的班喽!”

“我的陀螺是父亲教的,有时候也会跟其他人学。我们那里很多人都会打,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打陀螺,我就在旁边看然后跟着学。”项明讲述着自己学习陀螺的经历,他说自己喜欢打陀螺,以后也会坚持下去。他表示,等自己的儿子长大也要教他打陀螺,将这项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一代代传承下去。

陀螺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之一,1990年,云南省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列为比赛项目。2009年9月,云南省政府将陀螺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普洱的一些学校将陀螺纳入了课程体系,专门开设陀螺课,教学生学习打陀螺,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将传承融入教育。本届民族运动会的陀螺竞赛项目分为男子、女子和混合双打3个大项7个小项,共有14个代表团8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普洱代表团18岁的拉祜族小姑娘洪娜努夺得女子单打金奖。

·观看赛马比赛的小观众·

·可爱的志愿者·

变化与创新

“本届民族运动会设项较上届有所增加,恢复了龙舟项目,新增了舞龙项目,并将民族健身操列入竞赛项目,共增加了3个大项14个小项,参赛运动员较上届增加了378人,体现出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云南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李耀戎介绍。

与上届相比,本届民族运动会总体竞技水平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射弩传统弩全能打出了195环的成绩,超过上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冠军193环的水平,民族武术、马术、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项目新人辈出,体现出了四年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步,为云南省组团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历届省民族运动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本届运动会场地器材总体为历届最好的一次。龙舟、射弩、吹枪、秋千、舞龙、民族武术赛场布置一流,尤其是龙舟项目达到国际级竞赛标准,为运动员发挥好竞技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此外,本届民族运动会的两个“首次”也为竞赛公平提供了强有力保证。首次使用了电子计时计分系统,确保了精准度,减少了人为因素,从硬件条件上保障了公开公平公正竞赛;首次进行了反兴奋剂工作,对龙舟、摔跤、秋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项目运动员进行了兴奋剂抽检,确保了体育竞赛的干净纯洁。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丽江市举行·

·开幕式驻停表演·

表演项目表演者们身着精美的民族服饰,用歌舞展示云南省各州市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讲述着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动人故事。

一种源于生活的民族艺术

“太精彩了,太震撼了!”来自陕西的李先生第一次观看民族运动会,他说:“这次来云南旅游碰巧遇上了开民族运动会,我印象最深的是表演项目。云南的民族文化真是丰富多彩,通过表演看到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心情很激动。”

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9日下午,表演项目比赛在临沧市体育运动中心圆满落幕。本届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共开设了竞技、技巧、综合、开幕式驻停表演4类,其中迪庆、文山、普洱、临沧、红河、大理、保山、玉溪8个代表团夺得竞技、技巧、综合类表演项目的12个金奖,迪庆、大理、西双版纳、临沧、红河和怒江代表团摘得开幕式驻停表演的6个金奖。

作为民族运动会区别于其他运动会的独特亮点和重要内容,表演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就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啊,是我们本民族特色的东西,编排思路和舞蹈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来自迪庆的表演项目参赛者次里卓玛表示,表演项目是生活的艺术再造,“参加表演项目,就是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搬到民族运动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示给更多的人看。”

表演项目源于少数民族田间地头的生活习俗与传统技艺,以艺术的方式将民族文化内涵提炼出来,让少数民族获得健康快乐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本届运动会上,来自全省的18个代表团带来的57个表演项目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绚丽缤纷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

·参加表演项目比赛的运动员们·

用长条板凳组成的板凳龙,是大理白族同胞在各大喜庆节日迎祥纳瑞的传统庆祝习俗,人们用舞龙来许下美好愿景,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在开幕式上短短60秒的时间里,来自大理州的19位表演者高举金龙做着板凳花、龙翻身、龙摆尾、缠龙身等各种姿态,将民族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碧空下,一条条金龙游走穿行,上下翻飞,火花飞溅,惟妙惟肖,引来场上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鼓乐声声,龙腾欢舞,展现了大理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建设幸福新大理的壮志豪情,为有恒春之都美誉的大美临沧增添了一抹来自玉洱银苍间热情奔放、喜庆祥和的融融春意。

竞技类表演项目将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用竞技比赛的形式表现出来,突出体育性的同时也增添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迪庆代表团带来的“欢乐收青稞”,再现了藏族牧民在雪山下金黄的青稞地间劳作的场景,勾勒出一幅金秋丰收的美丽画卷。年轻的藏族姑娘小伙们将青稞迅速拾起,散落的青稞在指尖飞舞,转眼的工夫,一束束捆好的青稞已经排列在眼前。紧接着他们将捆好的青稞收进箩筐中,最后将青稞搬运到牧场晾晒。“捆青稞”“收青稞”“晒青稞”他们争分夺秒,互相比赛,互相帮助,看谁完成得最好最快,整个比赛过程精彩激烈,妙趣横生。香格里拉的藏族儿女哼着原生态的丰收小调,跳着舞,以独有的方式感谢大自然硕果累累的恩赐,祈愿来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棕陀螺”,在每年佤族地区的重大节日喜庆之际都要举行这项竞技活动。作为参赛的技巧类表演项目,临沧代表团的“陀螺飞旋”以其较高的难度技巧、浓郁的民族特色获得了技巧类表演项目的金奖。整个节目编排新颖,在节目中还加入了因形状似磨盘而得名的“磨盘陀螺”的表演,让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赞不绝口。通过不同陀螺的混合编排,达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观赏性兼具的表演效果。佤族小伙们动作稳健,技艺娴熟,他们将陀螺抛起,待陀螺从空中落下时,用绳套将它接住。美丽的佤族姑娘端着簸箕,跳着舞,陀螺在簸箕中飞快地旋转,伴着悠扬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大美临沧。

红河代表团的“新米节”演绎了哈尼人家过新米节的故事。金秋时节,满山的稻谷披上了金黄的衣服,哈尼人迎来了新米节。屋檐下升起了炊烟,哈尼族同胞到梯田里摘下饱满的稻穗,用背篓背回家。吃新米饭寓意着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老人们用第一碗新米饭祭拜天地、感恩列祖列宗,祈求谷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过后,小孩把新米饭给长辈先吃,老人教导孩子们:哈尼人祖祖辈辈用生命与血汗雕刻出来的哈尼梯田要世世代代耕种下去,书写了勤劳善良的哈尼族人民建设民族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佳话。

一次独具特色的精神传承

表演项目以民族地区民间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为基础,完美融合了各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生产生活与风俗习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内涵,提高表演项目的整体质量,2018年9月17日至20日,省筹委会办公室在昆明举办了本届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及民族健身操编导(教练)培训班。培训强调要充分认识举办民族运动会的重要意义和表演项目、民族健身操在民族运动会、民族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认真把握好编创表演项目的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群众性、观赏性原则,通过省内知名专家的理论讲解、现场教学、讨论交流等方式,着力提高表演项目和民族健身操编导、教练的编创和竞赛水平。

“通过表演的形式,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保留下来。当传统体育融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精神就更加容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谈到表演项目的作品呈现方面时,获得本届运动会综合类表演项目金奖的临沧代表团表演项目编导岩峰介绍,获奖作品《涞阶恩赛·女创拳》是在不摒弃传统的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体育性、观赏性以及推广性。涞阶恩赛·女创拳是流传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一套古老的傣家拳法,曾作为历代孟定土司的练兵拳法,传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代传人在进行传承。“我们是在2013年跟着涞阶恩赛第十代传承人岩牙进行学习,期间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运动员掌握了这套拳法,通过这次的比赛,把我们古老的传统傣拳展现给大家,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岩峰说道。

突出民族性、体育性、群众性,兼顾观赏性,是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发展方向。在选材上突出地域特色及地域文化,在保留文化本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创新,采用原来没有表现过的文化符号,加深观众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文明传递和生命延续,通过表演项目来传承民族文化,展现云南各族儿女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以创新、开放、包容的情怀,创造美好生活,创建美丽家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好砥砺奋进、团结和谐的云南故事。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李正洪表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其民族性、普及性为主要特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赛场外,各代表团运动员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本届运动会是民族体育的盛会,更是民族团结的盛事。

4日下午,“平等 团结 拼搏 奋进——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成就展”开展仪式在临沧市举行。本次展览由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主办,云南民族博物馆承办,临沧市文化馆协办。

“这是云南省首次以民族体育为专题的展览,是本届民族运动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云南省民族体育事业的一次重要记录和总结,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本届运动会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体育场所逐渐完善,体育人才不断涌现,体育消费日趋成熟,成就辉煌。

展览通过“前言”“春风化雨”“追根溯源”“蓬勃发展”“结语——展望未来”五个部分,将民族体育实物、图片和影音相结合,全面梳理云南省民族体育的历史积淀和资源禀赋,总结提升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集中展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发展成就。

第二次参加全省民族运动会的顾应水,是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代表队的运动员,她也和伙伴们相约来看展览。“我擅长的是高脚竞速,但我也很想了解其他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展览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很多运动项目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我们觉得很有趣。”顾应水笑着说。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蓬勃发展’这部分,这个板块呈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了以后感到很骄傲。”作为研二的学生,顾应水在欣赏展览的同时也在汲取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窗口,我可以一边观看展览,一边调研查阅资料,展览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数据。”据展览科研成果统计,研究出版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论文、专著层出不穷,共发表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论文38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本,理论研究渐成体系。

展览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技术新颖,底蕴深厚,不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各个民族进行了介绍,展出1000余幅照片,还展出了100件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相关展品,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在展厅中间,以矗立的火炬为中心,围绕着介绍运动会各个比赛项目的展板,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配以文字和项目剪贴画,设计巧妙,造型独特,不少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来拍照合影,共同体验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厚内涵,共同分享时代赋予民族体育的丰收与喜悦。

民族体育发展既要一脉相承,保持优良传统,又要开拓创新,响应时代号召。

13日,在本届民族运动会落下帷幕之际,运动会组委会副主任、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李四明在临沧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赛会成果将促进云南省民族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他说,本届民族运动会是正值全省各族人民喜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的一次盛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委会和临沧市精心组织,各代表团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运动会顺利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全面实现了“安全、公平、团结”的办会目标。运动会竞争激烈、特色浓郁、精彩纷呈、成果丰硕,办出了一流水平、办出了综合效益、办出了临沧特色。这是一次展示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和运动水平的体育盛会,是一次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大欢聚、大交流的盛大节日,在云南民族体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就展·

恒春之都的冬日,碧空如洗,阳光明媚。8日下午,当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李正洪宣布:“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启动!”时,广场上欢声阵阵,暖意融融,一片欢乐祥和。

“临沧的天蓝蓝,看一眼心宽,临沧的水蓝蓝,掬一捧舒畅”。民族大联欢活动在歌伴舞《我家临沧》中拉开序幕,优美的歌声,曼妙的舞姿,东道主代表团以真山、真水、真情给观众勾勒了一个美丽、神秘、热情好客的临沧。

参加本届运动会的18个代表队分别献上各民族的歌舞表演,为观众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欢聚一堂、共同欢唱、共同联谊,共同分享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荣光。

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省规格高、规模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在紧张的赛事期间举办民族大联欢活动,把各民族的亲情、乡情、友情、真情都融汇在佤乡临沧。作为民族运动会区别于其他综合性运动会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联欢活动以“共话血脉亲情 共唱和谐边疆”为主题,交汇多彩文化、播撒友谊种子、凝聚团结信念。

民族团结大联欢就是民族团结一枝花的激情绽放,火一样的民族有火一样的热情,楚雄彝族自治州代表团的彝家姑娘小伙们在歌与舞的交织中,传递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情、中华魂。

太阳在头上圆圆地戴,花在脸上红红地开。美丽的花腰傣族姑娘们头戴竹编圆帽,身穿节日的盛装,相邀一同赶花街,展现出砥砺奋进的玉溪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确比”的意思是“一伙人一起唱歌跳舞”。曲靖代表团的“确比”舞具有朴实无华的稳健之美,团结凝聚的力量之美,超越生命的豁达之美,为观众带来了滇东彝族传统民俗活动中最为热烈、最具可观性的歌舞场面。

台上歌舞欢唱,表演异彩纷呈;台下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互交流,共话亲情。“今天特别开心,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有很多共同话题,大家在一起聊聊平时的生活,聊聊训练和比赛,挺好的。”来自楚雄州代表团舞龙队的运动员李乐笑着说,他正用手机拍下他与新朋友们的合影,留下这和谐快乐的瞬间。佤乡大地上,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正在展开,各民族儿女载歌载舞,共庆祥和,感恩“党的光辉照边疆”,歌唱“边疆人民心向党”。

民族大联欢活动既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又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开心的锣鼓敲起来 ,幸福的歌声唱起来,各族儿女欢聚佤乡临沧,共享民族盛会,共奏和谐之乐,共同书写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新篇章!

·大联欢 吴山荣 摄·

链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简介

秋 千

秋千,俗称荡秋千,相传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仅只是双手抓着绳子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将“秋千”带到中原。之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遍及全国,盛况空前,各少数民族荡秋千的花样繁多、丰富多彩。

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

秋千比赛分为高度和触铃两项,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是在规定的高度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秋千于1986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个项目也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唯一只限女子参加的比赛。

射 弩

射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者以苗族居多。

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叫做土弩,是用木头和竹竿手工制作而成的,当时的人们用它作为狩猎的工具。傈僳族、拉祜族苦聪人、黎族也都有射弩的传统,傈僳族还有“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的谚语。

射弩已经逐渐成为了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

随着射弩运动的发展,射弩比赛中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弩,也就是现在的民族标准弩。以前由于比赛规则滞后,民族弩和标准弩的选手混在一起比赛,为了使比赛更加公平,到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开始将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为两个组,分别竞赛。

民族武术

我国少数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

少数民族武术的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根据比赛人数和性别,分为个人和集体项目、男子组和女子组进行比赛。

拳术是武术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中国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这些主要流派被称为“拳系”。中国武术至少有七大拳系,即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极、形意、八卦。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无法包容在这七大拳系之内。

器械主要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这十八般武艺就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由于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关于“十八般兵器”的解说流传着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挝、镋、棍、槊、棒、拐、流星锤。它们也是古代兵器(约有400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武术对练是在各种武术单练(拳术、器械)项目的基础上由踢、 打、摔、 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并由 2人或多人进行对练。由于武术对练要求做到战斗气氛逼真,动作熟练,方法准确,配合协调,因而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勇敢、机智、敏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民族式摔跤

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个跤种。

蒙古族的摔跤极负盛名,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在那达慕大会上,“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且里西是维吾尔族式摔跤,广泛流行于喀什、和田、阿苏克、阿勒泰、吐鲁番、哈密等地。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为胜。比赛按体重分为级别,采取三局两胜制。

格是彝族式摔跤,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当地人们利用农闲、假日、节日开展摔跤活动,当遇到“火把节”时,到处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摔跤活动。“格”的比赛中,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

北嘎是藏族式摔跤,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北嘎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以及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头、体侧的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

绊跤是满族、回族式摔跤,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分。每场比赛三回合,每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 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比赛按体重分级别。

希日木是朝鲜式摔跤。朝鲜族人民在丰收喜庆的节日都会进行摔跤比赛,朝鲜族摔跤的特点十分鲜明,最主要的是使用腿绳。腿绳是用3米长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其中90厘米围在腰际,剩下的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然后在腰间扎上1.5米长的腰带。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比赛时,参赛者用各自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腿绳,准备好后,听到裁判员“开始”口令后,双方即可同时起身用力。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采用三局两胜制。

陀 螺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是青少年较为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如今这项古老的运动已经风靡世界,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

陀螺在我国可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称。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壮、佤、瑶、傣、黎、畲、白、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民族运动会上的陀螺比赛在平整无碍的地面上进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的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旋转的时间更长则得分。这项比赛极具观赏价值,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优美的动作以及高超的技巧都会让你眼界大开,感受到陀螺比赛的魅力。

龙 舟

龙舟是一项在民间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集诸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壮、苗、傣、白、土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均有节日赛龙舟的风俗。流传最广的是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兵攻破,屈原始终不忍舍弃楚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浙江,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也有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和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江苏一带的龙舟竞渡,源于对伍子胥的纪念;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尽管各地赛龙舟的日期不同、纪念对象各异,但无论哪里,都会在赛龙舟时将舟船装扮成龙型,以锣鼓、呐喊助阵,并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国龙舟运动精神。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龙舟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花 炮

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创,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因为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橄榄球运动,所以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

抢花炮活动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活跃,侗乡就流传着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当村寨中有抢花炮比赛时,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涌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当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会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相抢夺,全场顿时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枝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寻找,当其中一人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其他人的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才算获胜,因此这也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

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后,花炮比赛进行了很多改进。在规则上融合了足球、篮球、橄榄球的很多理念和规则,更具时代感,同时在时间和地域上也进行了限制;为了比赛的安全性,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对于花炮的发射器也进行了改进,将火药发射改为了电动发炮器;在花炮的设计上,将刚开始直径为5厘米的小铁箍改为了直径为14厘米的彩色橡胶圆饼,让比赛更具公平性和观赏性。

吹 枪

吹枪运动广泛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吹枪在苗语里叫“盏炮”,数百年来,苗族同胞一直用这种古老的武器来守护庄稼,用其打鸟、打老鼠、打马蜂窝等。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十董干镇举行花山节时,当地的各族同胞都要进行吹枪比赛,场面十分热闹。

1988年,由麻栗坡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麻栗坡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挖掘整理,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推出吹枪运动项目。1992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吹枪运动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1998年,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文山举行,吹枪运动正式列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拟定了竞赛规则。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吹枪被列入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京城。如今云南省的每个地区代表队都设有吹枪运动队,并有序地开展吹枪运动的训练。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民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高脚马整理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高脚马作为第一个按照《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立项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在2003年的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与普通的田径跑步不同的是,田径跑步是伸右手,出左脚,而高脚竞速是一根竹竿上面绑了脚蹬,不仅运动员的脚要踩在脚蹬上,而且在跑步过程中手也要握住竹竿,是顺步跑,再加上竹竿比较细,接触点比较小,因此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项手脚并用的竞赛项目也因此极具观赏价值。

板鞋竞速

板鞋本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通常称“木屐”。

板鞋竞技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同时三人板鞋的技巧性也比较强,如板鞋竞赛、板鞋抢粽粑、板鞋戏水、板鞋抢水球、板鞋抛绣球、板鞋踩气球等,所有的运动都需要比赛者的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2007年,三人板鞋运动正式成为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并根据比赛的特点定名为板鞋竞速。

马 术

“马术”也叫做“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为六艺之一。马术在素有“马背民族”美称的蒙古族中尤为盛行,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由于爱马,草原上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如今的草原,每逢喜庆节日时,牧民们也会通过举行赛马比赛来庆祝。不仅是在内蒙古,马术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也极为盛行,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在198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首次被列为比赛项目,包括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等项目。按照比赛规定,比赛用马必须是在中国出生的非英纯血马和非阿拉伯马。

蹴 球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古、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关于踢石球,《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这里写的踢球,就是踢石球。这种独特的用脚底蹴球的方式和动作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

蹴球比赛在一块10米见方的平整土地上进行,参赛者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所蹴之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实心球,分为红蓝两色。因为蹴球的竞赛规则类似台球,所以蹴球也被称为“用脚踢的斯诺克”。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舞 龙

舞龙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舞龙是本届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新增项目,共有5个小项,分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障碍舞龙、竞速舞龙和全能,有8支代表队共114名运动员参赛。

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由国家民委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组织创编的规定套路。这套操以众多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为动作素材,把健身作为第一要素,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的力度自然、流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动作的健、力、美,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完美结合。健身操的音乐改编自具有民族特点的歌曲《我们共同的家》,节奏欢快流畅,律动感强。

整套民族健身操时长3分30秒(±10秒),共有56个八拍,寓意56个民族。民族健身操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融合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土家族、藏族等20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着民族的风格和韵味,将健身操的韧性与民族舞蹈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猜你喜欢
舞龙陀螺运动会
有趣的磁悬浮陀螺
我要参加运动会
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NO.6陀螺
与众不同的运动会
陀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