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2019-04-03 03:02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关节炎手法腰椎

刘 忠 毅

(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 佛山 528222)

腰椎骨性关节炎(lumbar osteoarthritis,LOA)是以腰椎软骨变形、破坏及骨质增生改变为特点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主要症状为疼痛,表现为腰痛、关节突压痛、臀部及大腿牵涉性疼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承重的负担。LOA各地区发病率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女性中多见,城市及农村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1]。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非手术治疗临床中多以解热镇痛药联合活血通络制剂外敷或内用缓解症状,长期服用药物可能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导致关节的退变加重[2]。中医中认为LOA病因为肝肾虚弱,感受寒湿所致,治疗以祛邪通络,补肾益气为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及中草药。其中针灸治疗在LOA的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旨在探索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在LOA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7年12月诊断为腰椎骨性关节炎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中男性13例,女性23例,平均病程(3.431.23)年;对照组36例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平均病程(3.071.7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2.1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腰部疼痛症状,重体力劳动时症状明显;可伴有臀部及大腿的牵涉痛;查体可及腰骶部压痛阳性;X线及CT检查示腰椎退行性变;排除其他腰椎退行性变。

1.2.2排除标准

无法配合针灸及无法配合临床疗效调查者;合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病、传染性疾病等严重病症者;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腰椎骨性关节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结核、肿瘤者,合并腰椎峡部裂、滑脱大于II度者。

1.3 治疗方法

1.3.1器械消毒及准备

常规清洗后的针灸针,使用高效消毒剂戊二醛浸泡消毒,分类整理后包装备用。针灸前检查患者皮肤有无感染及破损等,用肥皂进行“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1.3.2针灸方法

观察组:以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进行治疗,针灸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第1次治疗取大肠俞、足三里、风池穴、经外奇穴新建进行针灸,第2次治疗取肾俞穴、环跳穴、阳陵泉、风池穴,两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患者取侧卧位,将针在穴位指虚速捻,几秒钟后,停留一下,再指虚速捻,捻捻停停,反复几次,给穴位一种持续的良性刺激,然后指实,稍加压力,速捻,将针尖捻进皮下立即停止捻针,在穴位处指虚捻转与指实捻转交替使用,平稳行针,快慢配合,使患得酸、麻、胀感,得气后留针15min,每日治疗一次,7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组:以常规针灸方法治疗,针灸针及取穴与观察组相同,常规皮肤消毒,以快速进针,进针后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15min, 每日治疗1次,7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疼痛评价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3],患者根据疼痛的程度进行0~10分的疼痛评分,分为无痛(0分)、轻微疼痛(0~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疼痛症状缓解率是指治疗前VAS和治疗后VAS的差值占治疗前VAS的百分比,划分为4个域段,即0%~25%、25%~50%、50%~75%、75%~100%,分别为差、一般、良、优;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主次症状改善程度,分为临床控制(>75%)、显效(50%~75%)、有效 (24%~49%)、无效(<24%或症状有加重趋势)。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减轻更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比较(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67.120.672.920.99对照组366.940.913.751.31P值0.86520.0000

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缓解率[n(%)]

组别n优良一般差优良率(%)观察组3623121097.22∗对照组3617910072.2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的临床控制率及显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无效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68(22.22)∗15(41.67)∗11(30.56)2(5.55)∗32(94.44)∗对照组363(8.33)7(19.44)19(52.77)7(19.44)29(80.5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结论

在中华中医学会发布的《痹症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主要发病机制为风寒湿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以正气虚亏、肝肾不足为本,治疗以通络活血,补血益气,补肝益肾,祛风除邪,并强调辨证论治[4]。在临床中应用针灸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已较普遍,但无统一的治疗手法与标准,且相关的研究资料也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预防以避免风邪入侵及进食生冷食物,不宜久居湿地、避免着凉且注意保暖,并结合锻炼增强体质。

朱琏针灸在中医针灸历史中独具特色,与传统针灸相比,在临床技术中强调消毒理念,创新使用缓慢捻进手法,执针、入针、行针、起针过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强调逐浅入深,缓慢进针,给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良好的刺激,从而达到安慰、镇静和止痛的作用。根据大脑皮层活动的兴奋和抑制状态,朱琏创立了抑制手法和兴奋手法,抑制Ⅱ型手法特点为取穴较少,较长时间的强刺激,针刺感觉较重。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与常规针灸方法相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更明显,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达94.44%,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改善疼痛程度。该针灸方法操作简易,取穴少,针感以酸麻胀感的舒适感为主,无明显酸痛、胀痛及强烈触电感,患者依从性较好,易坚持及耐受,可作为腰椎骨性关节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关节炎手法腰椎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