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2019-04-03 08:40林秋虹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牵正颊车神经炎

林秋虹,张 纯,陈 茹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中医科,广东 佛山 528300)

面神经炎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疾病,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以及面部痉挛等,无法作出闭眼、抬眉以及鼓嘴等动作,甚至会出现味觉障碍或听觉过敏[1]。针灸结合中药可疏通脉络、活血化瘀达到缓解面部瘫痪的作用[2-3]。本研究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8~77岁,平均(42.58±16.08)岁;病程7~20天,平均(9.17±2.73)天。参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0~81岁,平均(42.77±16.91)岁;病程7~19天,平均(9.25±2.68)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无先天性神经性疾病;②符合《针灸学》面瘫中医诊断标准;③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多种组织功能障碍性疾病;②对针灸、中药不良反应;③治疗依从性差。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针灸治疗。取患侧四白、阳白、翳风、颊车、颧髎、地仓,健侧合谷为主穴。风寒加列缺、外关、风池,味觉减退加廉泉,气血虚加足三里、血海,风热加尺泽或曲池,血瘀加膈俞,听觉改变加听宫。患者取仰卧位,并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28号毫针。颊车向地仓方向、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1.0~1.2寸,太阳、翳风、四白直刺0.3~0.5寸,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0.3~0.5寸,合谷直刺1.0~1.2寸,平补平泻,各穴留针20min。恢复期取足三里、翳风施灸。治疗3周。

研究组加用四物汤及牵正散加减。白芍、川芎、当归各10g,熟地黄15g,白僵蚕10g,全蝎、白附子各5g。气血不足加黄芪15g,白术10g,炙甘草6g;风寒加防风、荆芥、羌活各10g,桂枝6g;风热加桑叶、菊花各10g,葛根15g,柴胡10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3周。

3 观察指标

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评价面部神经功能,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改善情况越优。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4]

H-B分级恢复正常水平,面部区域功能完全正常,口眼歪斜症状消失为痊愈。H-B分级升高2级以上,存在联动运动,且静止状态,呈现张力正常、对称为显效。存在明显的功能减弱现象,H-B分级升高1级及以上,面部处于静止状态时,张力正常为有效。面部不对称,口角出现轻微运动,眼裂不能完全闭合判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两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40 52.43±10.22 90.37±2.13 22.84 <0.05参照组 40 52.39±10.28 80.41±3.85 13.22 <0.05 t - 0.00 4.55 - -P - >0.05 <0.05 - -

6 讨 论

面神经炎属中医“面瘫”范畴。为外感风邪、气机郁滞、枢机不利,瘀血内结、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所致。治当化瘀血,通经络。四物汤与牵正散加减具有祛风通络,温经活血功效。针灸能够疏通经络,疏风散寒。调节经脉之气血[5]。牵正散及四物汤方中当归、川芎调理面部血运,加快气血运行;全蝎、白附子通络止痉,改善面部微循环,恢复肌肉组织弹性,矫正面肌痉挛,使受损血管、神经得以修复[6]。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牵正颊车神经炎
视神经炎的悖论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小穴位 大健康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飞针刺入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