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寻找中国发展之路

2019-04-05 14:19冯佳琦
青年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

冯佳琦

摘 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调查,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社会发展如此,中国革命如此,科学研究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反对本本主义》告诉我们:本本主义和盲动主义都是制约社会进步和革命成功的错误思想,只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和道路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本本主义;调查研究;依靠群众

社会发展离不开思想指导,思想进步离不开借鉴吸收,

但借鉴吸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植本土的再创造。只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且具有特色性、客观性的思想理论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拥有产生作用的市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193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点,针对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它不仅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也使即将偏离轨道的“中国号列车”得以归位正道继续行驶。此文中展现出来的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更是如一颗响雷,投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阶层内部,惊醒了迷途中的共产党人,并且也为后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源泉。本文将从文章写作背景入手,阐述本人阅读后的三点感悟。

一、写作背景

如果我们将毛泽东提出的调查方法运用到《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产生过程中,这篇文章的诞生就是调查的最后结果展示,而该文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就是调查对象,毛泽东自身的社会实践就是调查本身。

就像小孩子需要在家长的陪护下长大一样,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扮演的就是“监护人”这样一个角色。他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革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抚养”,中国革命缺少独立性,共产国际在对中共的指导中,多采取基于苏联利益而产生的策略方针,而这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指南不可避免的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损失。这种“监护”的弊端在1927年到1935年有着最为深刻的体现。在这个阶段里,共产国际不顾中国实际情况,强行地机械地将所谓的科学理论也就是引导苏联革命成功的思想盲目地加与中国革命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瞎指挥”就是斯大林的“第三阶段”理论,他认为中国在大革命失败后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需要在不能和“改良主义者进行任何形式的联合”的前提下 “不断革命”。但他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是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的。中国曾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长期的斗争使得中国社会“支离破碎”,各阶层在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因不同的利益需要分布在各个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和俄国模式就有了矛盾:中国革命所依靠的工农阶层在城市中并不能为革命提供所需的充足的战斗资源和革命要依靠工农力量从城市出发的矛盾。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共产国际的“俄国模式”会对中国革命产生多大的影响。

共产国际的“瞎指挥”除了直接对中国革命产生作用外,也间接引起了中共内部“左”倾思想的产生。瞿秋白的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冒险主义和王明的教条主义都是“唯上”和“唯书”主义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中共内部的这种“左”倾思想,中国革命又近一步走向了了深渊。但也就是在这个危机关头,有着另一种思潮涌动。坚强的意志和早年的实践调查让毛泽东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并且产生了如果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中来,就要让它与中国国情充分结合的观念。这种中国本土化的观念也在他早年的思想中有所体现。毛泽东曾在湖南农村进行过长期调研,在对湖南农村问题有过深入的了解后,于一九二七年三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依据自己的实地调查情况,对湖南农村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解决方方案。也正是基于这种实践调查,他一直坚持只有思想与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的理念。这种观点在共产国际“瞎指挥”和“左”倾思想盛行的1930年,就集中体现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中,以自身的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思考调查提出了纠正本本主义的方法——调查,换句话来说就是通过实践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篇章,“枪杆子里出政权”和“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提出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一封信》中,对《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虽然中国发展并不一帆风顺,但这种实践调查思想却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20世纪80年代新教条主义盛行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盲目艳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注重实际的思想也为迷雾中的人们了升起了一盏明灯。

二、深入实践、实事求是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论述最多的就是调查及其相关问题。在此,我简单地将其归纳成两个方面:为什么调查和怎样调查。

(一)为什么调查

“为什么调查”?一个问题的产生必有其特定的原因,只有通過调查查明其中的道理才能进一步的了解问题的内涵,并且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便从调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调查的目的三方面做出了回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一个掷地有声的口号,它尖锐地批判了“下车伊始”的现象、严肃地脱掉了“钦差大人”的乌纱帽。同时它也是对于调查必要性的阐释,调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灵活性、创造性的运用。脱离实际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是毫无作用对象的词汇语句,并不对现实发生作用;同样,不在理论引导下的社会实践则极有可能对现实产生消极作用。而调查就像一根纽带连接着现实和想法、实践和理论,它像催化剂一样,改变着实践和理论这两个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但其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我们以实际问题为作用对象,通过调查找到正确、便捷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调查的重要性。毛泽东在此小节中写道:“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无论是亲力亲为还是开调查会,只有我们明白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并分析出该问题的本质,才可以提出“真正的”“正确的”解决方案。如果只是针对问题的表现形式并依据自己的经验或“书上所说”,就轻易的提出方案,也许会对社会现状造成更大的危害。除此,在本节的末尾,他还以“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加深了我们的印象: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离开实际调查就是产生唯心主义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目主义”,简要来说,调查就是为了得到客观的阶级估量和工作指导,并依此得到胜利结果。我们可以将本文中的第五节“社会经济调查”看作一个例子来进行分析总结。社会经济调查其对象是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结果是找到各阶级其内部的关系和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确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从调查中分析利我因素和利他因素,并运用利我因素获得胜利。这也要求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全面性和相互作用性,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中,调查要深入各阶层,根据社会各阶级的特有性质和时代特性,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不同的社会阶层。

(二)怎样调查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切实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就要懂得如何调查,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毛泽东在文章的第七节“调查的技术中”有着详细的说明。

调研会和实地调查是我们要掌握的两种方法。调研会需要注意会议的全面性和程序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参与会议的人员设置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需要,广纳意见。程序性是指要以组织者能力大小为前提,各发言人要事先准备发言内容,按照“提问—回答—讨论—作结”的方式展开会议。实地调查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调查主体要亲力亲为、调查过程要深入和调查结果要记录。相信,如果调查能够按照以上两种方法开展,一定会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泽东在本文的第三节“反对本本主义”中严肃批判了“唯书主义”和“唯上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在此,我想从其产生原因和毛泽东强调的“上级指示”两方面说一说。

(一)产生原因

这两种观念的产生有着历史根源。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一直将农业看作立国之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中国人禁锢在田地中,温顺的中国人好似已经习惯了“看天吃饭”的生活方式,缺少了商品经济下强调的自由意识。无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的奴隶制国家,还是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制国家,“尊上”意识都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下级无条件的执行上级命令的观念也不会一时就从刚解放的中国人的头脑里散去。在中国古代,文化专制下的子民有了一定的“奴性”,能够促进社会阶级的流通的方法好似也只有科举考试,但因科考所需的财力物力之大,不在一般人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读书有时就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对书本有了一种“敬畏”之情。所以在这种历史渊源下,依照书本和听从上级指挥的观念就在人们脑海中深深扎根,这种思想反映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就是“唯书”和“唯上”两种倾向。

(二)毛泽东的“上级指示”内涵

毛泽东在该节中指出:“他之所以说上级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而他所强调的内涵却在运用中变成了单一的上级指示就要执行的形式主义观念。他在后文又说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有些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还不能像工人农民一样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所以他呼吁共产党人要纠正形式主义,向实际情况做调查。

四、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的特色性建设性意见,这个思想的雏形也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有所体现。“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毛泽东在文中第六节提出的。狭义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要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而从广义上来说,我认为他想表达的就是要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到一切可以去到的地方,调查一切可以调查到的,从而得到引领中国人取得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胜利的正确的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各方利益需要,找到我们的盟友。我们也需要听取各方建议,以便获得一个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反对本本主义》中体现的实践和理论符合国情的思想就是切实可行的,而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产生并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现如今的21世纪,在这个“和平与发展共存”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面临着巨大的機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践利用中国优势找到发展之路也是促进中国大繁荣大发展的必要之路。

人口和中国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居民数量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提供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但随着计划生育的渐渐落实,到现如今因为出生率的降低和人们寿命的普遍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社会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这大大增强了社会压力。这也导致了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都用于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上,投放在其它领域的资源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发展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已经通过逐步的放开二胎政策得到了启示,在最新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开始实施。人口除了和社会保障有关联,还与经济有着莫大的联系。就拿中国制造业来说,早期,因为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工人精湛的技术,中国制造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制造业处于了劣势。以“微笑曲线”来看,创造和后期服务获得的利润最大,投入最大耗时最多的制造阶段反而获得的回报最少,这种差异在技术精湛的中国和以创造著称的美国有着深深的体现。为应对这种现状,中国已经逐步开始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种方法在不断地应用中也有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但我认为,除了支持技术进步,我们还需要注重“人”这个在生产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理念的创新,所以人才培养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加大财政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各企业加强与高校的联系进行人才输送都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人才培养的后备部队学生来说,摆脱“刻板效应”,从思维的牢笼中出来,不盲目迷信“老师所说”和“课本上讲的”,积极吸收各种知识,加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和探索能力,都是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做的。积极利用人口优势,通过外部支持和自身努力,将“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实事的内容和实践的思考,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借鉴和思考,我们从中学到的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样”。在这种实践思想的引领下,每一代中国人懂得并付出与实际的只有一点:实践是最好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