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活动中融入“趣味节奏”的方法

2019-04-10 01:13江苏省海安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戴仕梅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节奏动作音乐

江苏省海安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戴仕梅

节奏是社会、自然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相伴的、在固定时长中形成的脉动类型,是一种一定速度快慢的节拍,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幼儿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充满节奏的世界里,而幼儿园阶段也是对孩子们节奏感培养的最佳时期。正因为如此,幼儿园老师将节奏教学渗透到孩子的一日活动中,旨在不断加强幼儿对节奏的感受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节奏感的表现力,从而为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环境中感受“节奏”——激趣

许多小班新入园的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很模糊,不会跟着音乐节奏一拍一下地拍手。而小班正是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最恰当时期。早晨幼儿进班之后,老师可以在活动室里播放舒缓而优美的轻音乐,这样既可以对一些有着分离焦虑情绪的孩子起到安抚作用,又能帮助其他的孩子在节奏感受之中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如:每天在晨间活动之后、晨操开始之前会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听着音乐的节奏,加以熟悉而简单的口令“小手摆动,1—2—1”来带动幼儿踏踏步,引导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踏步节奏训练;餐前准备的时间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幼儿倾听音乐中的节奏,利用简单的手指游戏进行节奏训练等;在集体活动和区域游戏时,播放不同的音乐来替代老师的某些指令,提醒孩子开始活动、收拾整理玩具、结束游戏等等;在离园前的十分钟,让幼儿听老师弹奏钢琴或用铃鼓拍打的节奏,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模仿老师的动作尝试简单的节奏训练,如摆摆头、叉叉腰、拍拍手、踢踢腿、弯弯腰、跺跺脚,从而激发学习节奏的兴趣。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中,老师引导幼儿倾听和感受不同的节奏型,不仅激发了幼儿愉快的情绪,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常规。

另外,我还寻到身边的一些物品,如玻璃瓶、牙杯、碗、调羹、筷子、易拉罐等等,并将寻来的这些物品投放到区域环境中供幼儿挑选,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节奏生活环境,使幼儿时时处在节奏的环境当中,他们试试这个,敲敲那个,把各种各样的“乐器”集在一起敲敲打打,感受无处不在的节奏。我们还鼓励家长在家庭中播放优美的、节奏鲜明的音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节奏环境,让孩子自由寻找节奏、感受节奏,激发学习节奏的兴趣。

二、在生活中模仿“节奏”——感趣

节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如跳动的脉搏、均匀的呼吸、海水的潮起潮落、天空中的闪电雷鸣、夏天的蛙声蝉唱、鸡啼狗吠、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子、时钟的嘀嗒滴答声等。因此,从现实生活入手,指引幼儿关注和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让幼儿体会不同的声音都有不同的节拍,有快的、急的、缓的、慢的等等。如叮铃铃的电话铃声,小鸟的叽叽喳喳声,汽车喇叭的滴滴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小闹钟的嘀哒声,拍球的咚咚声……这些奇妙的声音在幼儿的耳中都是那么的美好,模仿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让幼儿感知和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这些声音、再尝试模仿它的节奏,孩子们对此十分感兴趣,一个个都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小狗“汪汪汪”、小鸡“叽叽叽”、青蛙“呱呱呱”、公鸡“喔喔喔”、小雨“淅沥沥”、大雨“哗啦啦”、拍球“咚咚咚”等,虽然幼儿本身并不能理解“节奏”,只是对这些有节奏的声音感了兴趣,才进一步产生了模仿这些声音节奏的兴趣。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已经有了拍球拍得重与轻,球就跳得高与低的经历,而在音乐活动“大皮球”中,孩子们一边跟着音乐唱歌,一边和着歌词的节奏模仿着拍球的动作。另外,我还把平日里幼儿上下楼梯的脚步声、娃娃家里“锅碗瓢盆”的敲打声、挖土机工作的“咔擦”声以及孩子们在自由活动中说的一些有节奏的语言录下来,让班上的孩子进行模仿,引导幼儿尝试用点头、拍手、跺脚等动作将这些不同的节奏型表现出来。

三、在语言中探索“节奏”——添趣

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活泼而丰富的节奏。幼儿从出生后就会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环境中在,从小让孩子从语言的练习中、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在小班语言活动的儿歌教学中,将节奏训练和儿歌朗读进行整合,指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我们的语言可以时而节奏快、可以时而节奏慢、也可以时而停顿,这样鼓励幼儿在学习说话的练习中掌握节奏的规律,增添情趣。如在每天点名的时候,从幼儿的名字入手,用最简短的节奏对幼儿进行最初的训练;还可以结合一些有节奏的儿歌、短句拓宽思路,大胆地利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语言,如:“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等引导幼儿尝试用游戏的方法进行不同节奏的创编,老师再对幼儿创编的节奏短句进行整合,让幼儿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后,去探索、去把握语言节奏的规律。

在语言游戏《小老鼠》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有节奏地吟唱童谣,这样幼儿不仅在吟唱上感觉朗朗上口,而且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虽然幼儿创编的节奏各不相同,有的是有的是那欢快跳跃的语言节奏使孩子们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扭动起来,好像一只只机灵的小老鼠,蹦蹦跳跳地表演着小老鼠偷油吃,偷不到的时候又叽里咕噜地翻滚下来……

在故事《大象和蚊子》教学中,孩子们模仿大象走路时,脚步很慢很沉,嘴里还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另外,孩子们有节奏地学习乌龟爬、小猫走、小兔跳、小鸟飞的同时,还不停地有节奏地喊着“加油、加油”。

通过以上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着为儿歌、故事创编节奏,将趣味节奏渗透于语言活动之中,这样不但轻松愉快地帮助幼儿巩固了节奏,还增添了语言情节的趣味性。

四、在游戏中体验“节奏”——享趣

事实证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把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来,不仅要让孩子动动手和脚,还要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步等各种不同的动作来发现节奏、体验节奏、享受节奏带来的乐趣。

小班的韵律活动“拍手点头”,老师将简单的节奏加上有趣的动作,引导孩子们一边唱着“拍拍小手点点头,拍拍小手叉叉腰……”一边根据歌词很自然地和着节拍做出相应地拍手点头叉腰等动作。

在中班韵律活动“机器人”的教学中,老师出示了几张快慢节奏不同的节奏卡,请孩子们看着卡片上的节奏,尝试表现出相应地摇手、走步、弯腰、转头等动作,在接下来的机器人充电游戏中,老师还随时更换节奏卡,要求幼儿及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在这样师幼互动的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在游戏中体验了不同的节奏,还把机器人的那种滑稽、有趣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在游戏中锻炼了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也发展了幼儿对节奏的反应能力。

在大班“卷炮仗”游戏,孩子们很熟练地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自己创编的舞步走成螺旋形,随着音乐找准强拍音,在强拍处伸出一个手指头做点火的动作,其他孩子则通过自然而无拘束的模仿“鞭炮散开”的身体动作表现节奏的同时,也发展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能。

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体验节奏的机会,我们将常用的打击乐器投放到音乐区角中,另外,我们还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一些有趣的、能敲出节奏的自制乐器,如将孩子们喝过的旺仔牛奶罐或一些饮料瓶收集起来,分别装上黄豆或米粒做成沙锤,饼干铁盒装饰成小鼓等,让孩子们用这些物品敲打出不同的节奏——特别响的打强拍,声音小的打弱拍,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去玩耍、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去享受。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将“趣味节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教育之中,寓教于趣,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节奏的跳跃、感受节奏的美妙、探索节奏的奥秘、体验节奏的乐趣,真正享受到充满趣味节奏的一日生活带来的快乐。

猜你喜欢
节奏动作音乐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轻快漫舞
动作描写要具体
音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