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意,才是真正的栖居

2019-04-16 03:32□李
时代邮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意生活

□李 玲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首歌之所以会爆红,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人们心中对诗意的向往,击中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神经。很多人都认为眼前的生活是“苟且”的,而远方有“诗和田野”,殊不知,诗意就蕴含在点滴的生活之中。因为诗意源自生活的主体——人,源自人的心理、情感、态度。诗意,是人对世界的个性化解读,是人的生活态度作用于外界之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你过不好眼前的生活,即使到了远方,迎接你的依然是“苟且”。

诗意是人永恒的生活追求

人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古已有之。从先秦到魏晋,从唐宋到明清,从民国到当下,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故事,都流淌着点点诗意,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中的诸多作品文辞优美,情感真挚,描绘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劳动、爱情、民俗、天象、动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先民对自然和生活最早的诗意歌颂。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还乡,诗意地栖居在乡野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出晚归,劳作田间,却不觉辛苦,甘之如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傍晚采摘菊花,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成群的鸟儿结伴归来,便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劳作,赏花,饮酒,会友,生活清贫,却怡然自得。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也是诗意栖居的追求者。他擅长借诗抒情言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也有求思悟道的欣喜满足。他的诗既呈现了真实的山水风貌,又超越了自然之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情感。与之一脉相承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中有画,诗中有禅,饱含生活情趣,充满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人们多将诗意寄托于自然山水、乡村田园之中,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栖居之地逐渐由乡村更多地迁徙到城市。虽然环境有所变化,但城市生活依然可以让诗意尽情绽放。作家汪曾祺便是以诗意视角关照市井生活的高手,他的作品多是描写极为平常的生活,却依然散发着生活理想的光彩。在他的小说中,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笔下,市井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作品之外,汪曾祺也把诗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汪曾祺是有名的美食家,每次做菜时,他都像是在完成一部作品,不仅没有因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影响审美,反而使这些平常之物也浸润了几分诗意。

或许有人会说,想要诗意地栖居,必须满足一个前提——要么有钱,要么“有闲”。实则不完全是这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雷海为便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外卖小哥大军中的一员,他极其普通;而作为把诗歌完全融入骨子里的人,他又极不普通。他背诵古诗词完全是出于对诗词本身的热爱,因为快乐,所以坚持。没有时间,他就利用送餐的几分钟间隙背诵诗歌;买不起书,他就泡在图书馆,把诗背下来再默写在本子上。雷海为没有被繁重的工作打败,没有被贫乏的物质打败,凭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诚,在诗词大会中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

由此可见,从过去到现在,从名人到草根,诗意地栖居一直是人们共同的生活追求。然而,在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之下,诗意似乎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现代生活缘何缺少诗意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有很多现实因素阻碍着我们发现生活的诗意。

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无暇感受诗意。

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就像高铁的时速,一路飙升,越来越快。工作、学习、通勤、聚会、娱乐……一项项密集的活动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从早晨睁眼,到晚上睡觉,十几个小时似乎一直在忙。

随着各个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已屡见不鲜。各大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正在四处肆虐,私有企业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人因为在下班时间没有及时回复领导微信而被辞退,很多时候,工作“占据”我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8小时。好不容易下了班,回家还要准备晚饭,陪孩子写作业,等一切都搞定,常常已经是晚上10点。隔三岔五聚个会,周末再花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你会发现,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似乎永远有事忙不完。

快节奏、高负荷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处于一种疲惫的旋转状态,就像一个被用力抽打的陀螺,不停地转,很久之后停下来,却发现自己仍在原地。很多人表示,一天忙下来早已精疲力尽,能维持日常生活已属不易,诗意地栖居更像是天方夜谭。

功利风气盛行,很多人无心领略诗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红利,但也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随着经济的大轮盘越转越快,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变得多元,很多人不再推崇“仁义礼智信”,而是越来越看重金钱、权力等身外之物,“一切向前看”变成了“一切向‘钱’看”。名利,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假如你事业有成,经济优渥,即便品行不好,也“无伤大雅”;假如你工作多年仍然只是一个普通小职员,即便品德高尚、热心慈善,也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人的功利心越来越重,急于求成,付出一点努力就想马上得到回报,甚至还有些人一心只想走“捷径”,不注重付出本身的价值,不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在这种风气的熏染下,焦虑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标配”,再加上《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毒鸡汤”的刺激,很多人都陷入了追逐名利的“怪圈”。

还没熬到升职加薪、升官发财,哪儿有心思领略什么诗意?

审美能力缺失,很多人无法体味诗意。

诗意,是由外物生发而又高于外物的一种情感,体味诗意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也不追逐名利,却依然感受不到生活的诗意。究其原因,便是审美能力缺失。

还记得读书时,最容易被各种补课“取代”的就是音乐课和美术课,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缺失了一项重要内容——美育教育。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审美培养和艺术教育,很多人缺乏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他们不知道如何欣赏凡·高的《星空》,也无法从盛放的秋菊中感受到生命之美。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流行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成为人们审美的主要来源,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短视频、广告等都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和取向。但由于自媒体“门槛低、无把关”的特质,当下社会的文化内容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若长此以往,诗意地栖居恐怕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以上是现代生活缺少诗意的三种主要原因,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原因,如“被媒介‘绑架’”“浮躁心理泛滥”等,都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本真的快乐。

美好生活要有一颗诗意的心

“很多观众在片子中看到了现实,但是我在里面看到了生活中的诗。那些超越日常的东西,有诗性在其中。”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说。他不是科班出身,也不会摄像,却拍出了一部感动观众的好片子。这部片子记录了2013年到2016年陆庆屹在老家贵州独山县度过的四个春节,没有复杂跌宕的情节,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日常:父母熏腊肉,准备年夜饭,在院子里演奏乐器,心血来潮学养蜂,喝交杯酒庆祝金婚……之所以能打动观众,就是因为《四个春天》真实地展现了生活中的诗意:夫妻间纯粹的爱情、家人间浓浓的亲情、老两口儿对生活的热情……因为有一颗诗意的心,陆庆屹用镜头定格了这些美好的瞬间。

怎样拥有一颗诗意的心?下面三点建议或许能给你提供些许参考。

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以独特的感知能力欣赏世界。

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一直居住在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进城市,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对自然的认知也越来越少。童年的跳皮筋、丢沙包等游戏已经被现在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取代,很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几乎对自然“一无所知”。城市的钢筋水泥铸就了幢幢高楼,挡住了人们奔向自然的道路。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要懂得尊重自然,欣赏自然,拥抱自然。仰望星空,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登高远眺,你是否能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超凡气度?在壮丽多姿的自然面前,你会发现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情感的纠葛都变得微不足道,平日里的郁闷、失意、痛苦全都成了“庸人自扰”。让孩子多亲近自然吧,在自然中观察季节的更替,感受生命的成长。让他们在看到河流时,能想到这条河哺育的生物、灌溉的农田,而不是只能想到水力发电、建坝修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他则是无关紧要的。”是啊,能纵情感受自然之美,是何等幸福之事。自然是诗意的“天然工坊”,我们应当平衡好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更多养分,让生活多一点诗意。

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以舒服的生活方式体验世界。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大部落、大社区,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角色,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需要处理好与他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然而,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信仰、性格、经历不同,追求的生活也不尽相同。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应当是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应当让人们拥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有的人奋斗在大都市,享受着为梦想拼搏的成就感;有的人生活在小城镇,感觉着岁月的舒适惬意;有的人喜欢热闹,几天不聚会就憋得难受;有的人喜欢安静,最珍惜独处的时光;有的人锦衣玉食仍不满足,有的人搓盘麻将就已知足。每个人想要的幸福不同,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让自己过得舒服,便是诗意地栖居。

歌手朴树一直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他只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从不迎合市场的需求。其实,朴树也曾试着改变自己的“特立独行”,想变得贴近大众一点,但每次转一圈,就又回到了原点。这恰恰说明,每个人适合的生活方式不同,无须强求,也强求不来。或许这种疏离产生的孤独感,才是朴树创作音乐的灵感源泉。只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才能得到内心的满足,获得真正的幸福。

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以丰盈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精神丰盈,方能笑对人生。精神丰盈之人有思想、有担当、有力量,不为外物所累。在遭受厄运时,能逆风而上,用坚强的意志迎战困难;在人生得意时,不骄傲、不炫耀,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被人误解时不生气,“人不知而不愠”;被人需要时尽己所能,“达则兼济天下”。他们平静地面对生活,炽热地投入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事实”面前,在众说纷纭的“专家”面前,我们要学会与自我“对话”,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阅读中汲取伟人的智慧,在思考中探索人生的真谛。今天,我们也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发展时代,我们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生活观,不断发展自我、锤炼自我,不负韶华,不负人生。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著名画家木心也曾说:“真正的成熟是你在经历过太多事情后,依然能够将内心与这个世界进行剥离。享受人生而不沉湎,历经苍凉而不消极。”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二人所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精神力量丰盈,便能历经世事,依旧不改初心,便能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诗意地栖居。诗意,似一轮迷人的皎月,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诗意,像一方燃烧的炉火,带给我们心底的温暖。不论是生活富足的有闲阶层,还是生活忙碌的寻常百姓,不论打拼在北上广深,还是生活在县城乡村,相信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从容地拥抱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诗意生活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被耽搁的诗意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