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我们怎么看?

2019-04-17 00:55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亚文化思想文化

赖明明(深圳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当代我国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科技特点;二是具有强烈的网络新闻特点;三是具有文化热点快速切换的特点。青年亚文化虽然不是主流文化,也需要予以重视与研究。一是不要把青年亚文化看成“洪水猛兽”,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也是生命阶段现象,是青年在心理与行为表现方式上的一个阶段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沉迷亚文化中的青年也会回归主流文化。二是要用包容态度对待青年亚文化现象,要给予青年转变的时间,在教育引导方法上切忌粗暴生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用青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管向群(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

青年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有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它是社会文化的滥觞与源头,代表了社会文化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创新锐气与奋斗志气。青年文化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质。青年文化应该是最富理想、最富激情的、最具奉献精神的……当今,中国的青年躬逢盛世,将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与荣幸!青年强则国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奋力同行;而这一历史责任,又首先属于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当代中国知识青年。

向仲敏(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

我们把青年人特有的文化样态,称为青年亚文化。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看,青年亚文化始终存在,且充满魅力,这魅力之源就在于生命的活力、创新的激情。古往今来,有多少思想巨擘、科技精英、文艺骄子,在生如夏花的青年时代便迸发出天才般的创造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卓越识见。纵观人类历史,“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亚文化的魅力在于创造、在于激情;青年亚文化要如常青藤般繁荣,有赖于社会各界营造出适宜创造、永葆激情的氛围。青年人不安于现状,不走寻常路,这是他们骨子里就有的反抗精神。我们无须崖岸自高,更不必颐指气使。

张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当代青年学生群体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两大特征:个体原则和宽容原则。个体原则强调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宽容原则表现为非权威化,拒绝独断,要求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网络平台上历史剧、文化益智节目等热播,在弹幕等部落式观影氛围中,青年学生往往一边调侃,一边接受。“95后”“00后”的学生群体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在互联网中营造出了与主流网站不同的社群感,属于亚文化,不断刷新人们的视野。这些青年亚文化主要强调与成人主流文化的差异,甚至是对后者的反抗。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多是消费青春的流行文化。当然,青年也挪用古典文学艺术的一些元素,搞古风汉服之类、穿越之类,可见其骨子里还是认同现实的规则秩序。互联网只是更便于组装各种文化元素,传播跟扩散更多变,受众不断参与再生。没有理想主义支撑的青年文化很多只是消极存在。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接受有冲突,更多的是认同,只是表现方式更加个性化,当代社会应以宽容的姿态重新审视。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事实上,高校管理者、教育者中有些人对“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还很陌生。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对教育对象不了解、了解不深入,又如何积极有效地加以引导呢?因此,要继续大力提倡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青年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主要由青年群体创造,与父辈文化和主流文化既相抵抗,又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交叉。对此,应该积极地看、辩证地看、全面地看、用发展的眼光看,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要正视这种文化的存在,积极主动地了解它、研究它,并努力找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对策;既要看到其对青年、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规避其可能带来的危害,也要看到其带来的积极因素或正面成分。既要看到其表面现象,又要看到其本质;在这个集合概念中,包涵了许多分支。要全面、系统地加以看待,而不能只看一点、不顧其余,否则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不客观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既要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又要看到和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方向。

猜你喜欢
亚文化思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谁远谁近?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阿吾(一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