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2019-04-17 01:04刘燕
中国教师 2019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立德道德

刘燕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对德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德育的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严重存在,处处可见“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而社会责任感、尊老爱幼、与他人和谐相处等道德问题却被轻视或忽视。

二是德育的方法与手段滞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德育已经日益显现出对“课程化”的崇拜。突出的表现是脱离现代社会的客观现实,搞理想化、教条化的教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概括地说,有三种倾向:只讲理想,不讲现实;只讲共性,不讲个性;只讲正确,不讲错误。这样就难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辨认能力。再加上,知识考查多,道德行为评价少,这就形成了“知”与“行”两张皮,两者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

三是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是当前制约德育工作的另一个因素。中小学德育的重点不是放在主动认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上,而是放在消除和抵制消极影响上,使学校的德育愈发苍白无力。

一、加强班规班风建设

发挥班会在德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和谐相处、感恩的心等道德素养。为什么要首先强调社会责任感?马克思说:“你生活在这里,就有规定,就有责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责任感是人与动物、社会人与自然人的根本区别。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的独生子女已进入第二代,“三独”(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老师)的人群构成,使我国的教育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责任感的缺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在学校表现为:一些学生学习不负责,拖拉作业,抄袭作业,逃避劳动,不关心同学等。缺乏责任感的行为反映在班集体中,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纪律不严,学风不浓,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必须加强责任感教育。班会课可以开展“说一说”“比一比”活动,找出身边有责任感的同学或小组,通过弘扬正气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班会课要设定主题。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演讲、道德标兵评比、辩论赛等主题班会,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使道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二、加强校规校风建设

创设优良的校园德育情境,训练学生道德能力。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美化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教化功能。从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管理入手,学校的墙报、橱窗张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教室内张贴宣传民族英雄的宣传画、名言警句;黑板报、壁报的内容也要经常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其次,举办校园“文化月”“文化周”“志愿者”活动,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从而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再次,还可以从合理分配学校教育的话语权做起,适当给学生发言权。比如,组织学生代表向学校提合理化建议,设立“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建立学校“道德及心理问题咨询室”等;开展“假如我是校长(班主任)”有奖征文活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强迫教育为自我教育,以期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升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是学校德育的关键路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就是教师的“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育者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自律和师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在教师中举行“四好教师”演讲比赛,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只有这样,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才会在教师人格的影响下逐步落实。

四、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把握课标的德育重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如《经济生活》核心在于处理人的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关注现实,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中理性精神的培养;《政治生活》注重考查主体(政府、公民、人大、主权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突出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政治认同和法治精神;《文化生活》承担的是学生对精神现象主要的认知任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认同;《生活与哲学》主要任务是改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實现学生自身发展,重视探究活动,突出理性精神。

其次,要拓展课堂德育思路和方法。变注入式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倡导辨析式学习过程和情境式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回归学生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品德教育。

最后,要挖掘教学中德育的培养点。特别是处理好道德教育与经济教育的关系,比如,勤劳、节俭、诚信等是全世界都必须要讲的德性。将课堂中的有关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与价值观有直接关联的道德教育内容,比如,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财富观和正确的消费观,使学生明白走向富有与高贵的人格分不开。这样,就把经济知识的有用性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结合了起来。

总之,中学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形成合力,立德树人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猜你喜欢
责任感立德道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跟踪导练(五)(2)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道德
责任感等2则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