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途径与实践

2019-04-22 01:31康灿
大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

康灿

[摘 要]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着工程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促使地方高校及专业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特色工程人才为着力点。以江苏大学为例,阐述其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方面进行的实践,总结出人才培养特色的三个重要支撑:心理素质、分类培养和教学资源。

[关键词]人才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152-04

高等工程教育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工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认证到新工科建设,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2]。2017年国家正式确定了“双一流”建设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各项“双一流”建设具体任务的落实,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必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国际影响力也将大幅度提升。

相比之下,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若干个问题:1.生源质量相对较低;2.用于创新能力训练的教学条件较弱;3.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江苏大学地处长三角地区,尽管学校的农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但与优质资源集中的上海和南京两个邻地的高校相比,其在整体上仍处于弱势。以江苏大学的优势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为例,2015年和2016年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77.50%和75.00%,而在2017年,这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则降至44.17%,这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并不稳定。从教学资源来看,尽管本专业也是江苏高校品牌专业,2016年还获批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但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随着新工科教育的推进,地方高校必须要在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方面担负起责任,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培养特色[3]。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地方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缩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的招生人数,或调整相关专业模块;而对于一些新兴的需求,如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等设立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培养,使人才培养进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需求为落脚点。在2018年1月出版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Mechanical Engineering》中,作者用长达6页的篇幅讨论了“Does Silicon Valley have enough mechanical engineers?”这一话题,并针对目前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态势,强调了“The right stuff, the right skill.”的理念[4]。由此可见,工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技术发展相结合,而这样的人才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认可。这可以为我国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一定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并且采用有效的举措支撑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本文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剖析影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阐释本专业近年来采取的举措与成效,以期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引导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除要注重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地方高校来看,自信心是影响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直到大一下学期还对地方高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这些学生在情感的倾向性、思维的独立性、意志的坚定性三个方面的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知识消化和能力培养。另外,消极被动的学习是工程专业学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新的技术与工程问题的兴趣不足,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工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在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如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迷恋、集体意识淡漠等管理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专业在学生管理中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工作:引导、激发和激励。通过点对点的帮助,引导学生消除自卑等负面情绪,让其积极投身于心理素质训练和集体活动中;通过专业讲座、行业论坛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渴望和专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开展自我能力提升和社会服务。学生管理工作由辅导员、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三方共同开展: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与心理咨询工作;学业导师担当学业解惑人的角色,每个学业导师负责1个班的学生;科研导师则根据个人能力指导2~5名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

工程专业的学生尤其应当提倡适应性学习。适应是对外界环境做出的一种响应,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能否迅速适应学习和发展环境是反映当代大学生成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迅速適应外部环境,才能适时地调整个人的情绪与行为,制订合理高效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提升个人能力。调查表明,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各个方面表现自如,且主动意识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不但在校内表现良好,毕业后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能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很快找到发挥自身价值的切入点。本专业在学生入学后的一年内,通过专业介绍、工程实例解析、专业实验室参观、各类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每个学生的学业规划书,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与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可以使学生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进行设计。

二、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着力点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进行支撑。特色并不是窄口径、轻基础,而是结合了社会需求和专业积累的一种提炼。这就需要每个专业制订一份符合自己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份注重内涵与层次的培养方案。社会需求是专业特色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据,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全国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校超过200所(包括民办和独立学院),而本专业近5年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这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特色相关。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于工程设计能力,这既是专业发展紧扣社会需求的表现,也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反映。如图1所示,我们将工程设计能力进行了分解。首先,工程设计不是计算机绘图操作,更不是对已有产品或系统的模仿。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来说,工程设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从与工程与其组件相关的背景知识入手,根据既定的参数要求(对目标进行技术水平分析),开展调研和论证,利用所学知识(有必要时进行团队合作),以图纸为语言表达工程与其组件。第二层次,对已有的产品或系统,或对全新的设计,开展性能评价与技术分析,进而利用工具进行产品和系统的优化设计。以上所述的这两个层次是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区分两个层次,即是将学生的培养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的。

从图1可以看出,本专业强调图纸、试验台和产品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拉近学生与这些要素之间的距离,真正使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不断引导学生沿着特色方向努力前进。

三、分类培养是提高人才架构合理性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地方高校学生的考研比例上升,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储备,但这也从给企业招收本科毕业生带来了困难。随着我国战略转型和工业技术进步的持续推进,很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很多企业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或新产品的研发,这些都增加了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然而,考研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高校对企业的人力供给下降。在2013年以前,第7学期末为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本科毕业生的高峰期;之后,这一高峰期逐渐提前,并且随之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是企业直接与学校、学院或专业对接,直接以单个企业的名义到学校进行分散宣讲,这反映了企业之间在招聘本科生时出现的竞争。

人才培养既要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5]。对学生的培养应该进行分类,并加强引导。以本专业为例,本专业将每年招收的学生的一半作为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对象,另一半划入非卓越班进行培养。在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对两类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即卓越班的学生可以转入非卓越班,而非卓越班的学生可以转入卓越班。到大学三年级,卓越班的学生就开始到企业去实践和锻炼,由企业的指导教师传授工程知识,并对工程问题进行讲解,重点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到大学四年级,则要求这部分学生全面掌握专业产品的设计和一般性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非卓越班的学生中,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鼓励有研究潜质的学生报考研究生。本专业通过3种途径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研究能力:一是设立本科生助研岗位,让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本科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助研津贴;二是通过预备生制度,选择具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在大学三年级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行针对性学习及开展前期研究工作;三是设立创新性实验,鼓励这些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

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对于地方高校,拓展资源、高效利用资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从校内资源、企业资源和研究资源三个方面阐述本专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举措。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在此指代的是校内实验条件、各类课程、教材、图书及网络数据库等资源[6]。除了优先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条件、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鼓励开设双语课和英语课程外,必须注重案例教学[7]。对于工程问题,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包含了案例的提出、寻找对策、实施解决方案、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的思路等关键环节。应指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检索消化新的知识、学习工具的运用、整理表达思路,并最终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企业资源

企业资源是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企业向市场输送的产品是专业知识高度集成的反映;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导向[8]。地方工科高校首先要服务于地方的工业经济,在产学研的过程中构建校企联合体,从而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的平台。本专业从2015年开始加大了学生赴企业进行实习的投入,将每年的生均实习经费从1200元提高到1800元。在加大企业实习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聘请企业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到校开展短期授课和讲座,并将一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为期10~15周的毕业设计,要求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并且全部针对实际产品;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邀请企业工程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对毕业设计图纸和现场答辩进行指导。

(三)研究资源

学科的科学研究优势应该优先转化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这需要合理有效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承担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教学科研型岗位,每年要同时接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双重考核。本专业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反哺教学,不但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工作按类别和强度给予工作量补贴,还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这样不但为那些对创新活动感兴趣的本科生提供了深度参与科研工作的机会,还拉近了学生与专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参与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对于产品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参与学生理解了团队合作与多学科知识联合运用的意义,有的学生甚至选择毕业后继续留在教师的课题组攻读硕士研究生。从这些可以看出,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9]。

除以上资源外,国际联合办学平台及各类中外高校学生交流合作项目也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國际化环境[10]。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进行为期10~12个月的学习交流。另外,我们每年与韩国庆尚国立大学开展中韩本科生夏令营活动,这些都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理解专业技术和专业对象的国际发展导向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五、评价与反馈是教学改革工作的客观指引

教学过程的监测与评估是对教育状态的动态描述[11]。目前,各个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将为教学改革提供最直接的数据[12]。教学信息的反馈要体现精确性、即时性和开放性,要认真对待学生对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学生为本。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在各个班级设立教学信息员岗位,及时反馈学生对课程、教材、实验条件及教学管理的看法,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本专业为应届毕业生设置了8个满意度指标: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考试情况、师资队伍、管理服务。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系统即可提交针对这些指标的具体评价。这项工作由学校的教学评估中心进行数据收集与处理,而后编制专门的专业满意度报告。接下来,我们为在校学生实施的调查覆盖了他们期待改进的7个方面: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测评方式、师生交流、硬件设备、图书及网络资源。

不但如此,本专业每年还对毕业1年、3年和5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岗位、职责、履职经历、薪酬水平、对专业教学的建议等,以此作为本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的参照。这些调查工作,一部分委托专业的数据公司进行,另一部分则借助校友会、行业论坛的场合进行。

六、结论

地方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积淀,构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阐述了本专业在心理引导、分类培养、吸纳外部资源三个方面开展的实践,并且强调了教学评价与反馈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举措。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 中国大学教学,2016 (11): 10-15.

[2]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 吕燕. 地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培养机理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 长春大学学报,2017(10): 43-47.

[4] John G. Falcioni (E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8, 140(1): 30-35.

[5] 姜勇.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7(5):11.

[6]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7] 王红云,郭希维,何鹏.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案例教学与主导-主体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6):135-136.

[8] 殷世波.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生产性实践育人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42-145.

[9] 王清河,曹凯,杜少杰,王宏润,岳少博,李娟,胡钰轩.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4):218-220.

[10] 段胜峰,彭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3-107.

[11] 覃业飞,梁福沛.审核评估视域下的工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J].高教论坛,2016(8):18-20.

[12] 劉选会,钟定国,行金铃.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7(2):58-6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人才培养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高职教学翻转课堂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