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22 01:31郑豪
大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实施方案

郑豪

[摘 要]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构建高等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从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双师型队伍、实施创新人才的国际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旨在为江苏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贯彻和实施提供实践经验,为全省其他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168-04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胡锦涛同志曾经提出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2017年2月形成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和之后的“北京指南”也提出要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积极发展新兴工科,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深入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南京晓庄学院主动服务南京和江苏发展战略,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新工科的新理念,以工程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秉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构与国际工程教育标准相匹配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胜任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队伍,采用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工程能力强,应用水平高的创新人才。

一、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探索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另一个重要逻辑起点。龚怡祖认为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将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性建构,他提出了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模式和教育内涵等四个转变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国外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中,国外高校大多倡导学术自由、注重本科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在英国,大学教育有着创新型教育的传统,培养创新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探析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和创新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從各自的角度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志山认为,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思维不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缺乏目的性、实验室硬件条件比较薄弱、专业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等问题[1]。宁洁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并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只知机械地记忆或者学习,创新思维不够;当今大学生成长的环境过于优越,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缺乏实践能力;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地去探求真相,这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2]。施菊华认为,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大学生求知欲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低下;创新精神不佳,缺少创新动机;教师的事业心和专业素养缺乏等问题。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建议高校应该具有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培养机制,课程制度下的目标机制,科研导向下的教学机制,目标考核下的激励机制等,以此来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

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较多,研究者主要倡导通过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教学研讨化、企业化实训等举措来培养创新人才;也有研究者倡议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来培养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创新人才。钱贵晴等在《创新教育概论》当中,主张通过构建教研产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进而构建高效创新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来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在国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有学者提出“过程导向创新培养模式”和“玩兴氛围模式”等[3],这为创新培养提供了更广泛的路径,包含非认知方面的因素。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上,国外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践。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创新人才,例如密西根州立大学选拔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学生,让其在实践上拥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机会。英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重视其基础教育,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学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法国十分重视实践训练,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紧密,和企业一起培养符合双技能的高级人才。而在我国很多高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4][5],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实行了本硕博贯通培养,并且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西南财经大学启动了国家级“经济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办了创新人才实验班“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体系;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举办了“国际化软件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专业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各高校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对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探索。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和实施方案

南京晓庄学院地处江苏省会南京,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指导,在多年的实践中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胜任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队伍,采用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工程能力强,应用水平高的创新人才。

(一)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合作平台,同时进行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学习基地、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共建研究所、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进行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实施方案主要围绕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想进行,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1. 共建校企合作联盟。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组成创新人才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人才培养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组织机制。其中校企合作委员会总体指导、协调和管理高校与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校企合作委员会应该包括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人员,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担任委员会主任。

2. 共同建设创新人才工程实践中心。工程实践中心的建设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工程实践中心的内容包括:(1)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2)校企双方积极筹措建设经费,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3)创建工程实践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4)制定工程实践中心的日常管理、学生管理和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5)创建工程实践中心的人员队伍,队伍主要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

3. 共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入驻校园建立“模拟企业”,构建高校实验室新模式,使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新企业集聚地、知名IT企业建立“准员工学校”工程实践基地,学生带薪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开发,这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学习基地、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共建研究所等全方位校企合作提供优质的校企合作平台。

4.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要考虑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制订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在制订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时则是从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综合考量人才的层次、类型等因素。

5. 校企双方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校的专业培养标准矩阵化,重新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其中包括:(1)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体现出综合性、交叉性和工程性;(2)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将通式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3)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

6. 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了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在创新人才培養上的作用,需要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方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共同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合作开展研究性教学工作。构建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育平台。按照校企联合制定的“四位一体”培养方案,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鼓励参训学生在夯实技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训成果,以“回归应用实践,回归技术前沿、回归市场需求”为指导,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毕业设计课题,真正做到 “真题真做真用”。实用化的设计选题、实战化的设计环境、实践化的设计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原创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展现。

(二)建设胜任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队伍

培养和引进能胜任培养创新人才的双师型队伍,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激励。

1.专职教师的引进聘任。招聘人员要评估应聘者的教学能力、研究水平,注重他们的工程实践经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重点从企业博士后出站人员、国内外高校工程专业博士、海外工程经历的留学人员、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企业高层次人员等渠道考虑工科教师的引进和聘任。

2. 专职教师的在职培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1)培养和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首先是企业; (2)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最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3)具有资深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为接受培养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4)教师可以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3. 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积极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库,遴选出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充实任课教师队伍,从而满足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兼职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兼职教师工作职责的明确、兼职教师的聘请、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等四个方面。

4.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证及政策激励。建立制度政策,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的制度、制定专职教师的评聘与考核标准和开设“工程型”教师职务系列等。除了要建立各种有效的制度保证外,还应制定各种激励政策。这涉及四个方面:(1)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鼓励教师申报教改项目研究;(3)激励教师重视提高工程能力;(4)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创新人才的国际化

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包括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外语教学、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实施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等。

1.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引入DMU等国际名校的教育理念,参考对方的教学计划;使用国际主流教材,实现卓越工程师班核心课程的英文教学。

2.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 最适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应该是研究性学习,作为国际化的教学方式还包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另外,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的教学评价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评价标准等。

3.改革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不仅包括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还包括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4.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创新人才,“创新计划”参与高校除了要建设一支胜任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教师队外,还要有以下举措:(1)鼓励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2)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境外跨国企业研修;(3)引进和聘请国外高水平的工科教师和工程专家。

5.实施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可以采用互派学生模式和分段合作模式两种模式进行合作办学。(1)互派学生模式。这种模式是有计划地组织派遣学生到对方高校学习多门课程、完成培养计划中的某些教学环节、获得相互承认的学分。(2)分段合作模式。前一阶段学生在国内学习,达到赴国外学习的资格后,直接进入国外高校完成后一阶段的学习。这种模式采取的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在不同国家学习的合作办学方式。

6.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人才竞争力。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通过与国外大型企业和公司进行合作,利用它们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符合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7.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广泛的国际交流活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国际交流可以分为教师的国际交流、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教育资源共享等。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如图3所示。

三、 结語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是对江苏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贯彻和实施,是以实施创新人才计划为突破口,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能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工程能力强的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志山.第二课堂建设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宁洁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 Cheng-Ping Chang,Chih-Ting Hsu,I-Jun Ch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yfulness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creativity[J]. Qual Quant,2016(47):1493-1510.

[4] 朱凌,薛萍,徐旋. 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创新:基于我国典型区域10年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21.

[5] 李强. 抓住共建机遇,促进区域高教资源深度共享[J]. 中国高等教育,2015(23):13-1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