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图》:经历曲折,地位不改

2019-04-24 00:27荷衣蕙带
百家讲坛 2019年24期
关键词:庐山幅画山水画

荷衣蕙带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的皇宫内,宋高宗赵构正对着一幅山水图《匡庐图》凝思,画中群山叠嶂,屹然万仞,山间的瀑布飞溅,云林次第,山腰的密林处隐约有一处院落,山道蜿蜒,山溪随着山道曲折而下,流入山下的湖中,山径上有一人一驴悠然而行,水面上有撑船的渔人,整个画面气势壮阔,意境幽深。

画中北派山水的风貌特色让赵构想起了巍峨峻峭的太行山,想起了在北宋生活的时光,他命人备好笔墨在画上书写下“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

荆浩是五代后梁的画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唐乾符元年(874年),荆浩在开封做小官吏,在这里结识了高僧圆绍,并受圆绍邀请,为双林院画了一幅巨制的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的画壁后,名声大振。

唐朝末年,战火频仍,为了躲避战乱,荆浩选择了林州洪谷山,作为自己后半生的隐居之地,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号“洪谷子”。

在洪谷的数十年中,他以自然为师,一边写生一边创作。他常常站在山峰之巅,俯瞰群山,转换视角之后的他眼界更加开阔,对山水画有了新的认识。太行山的雄伟峭拔使得他意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画理,逐渐形成了他恣意纵横、峰峦次第的全景式山水风格。

在荆浩之前,山水画少有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布局,自他才有了水墨晕华章,开图势千里的笔墨和构图。他曾说过:“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的采两家之长并非简单地学习他们的笔法,进行融合,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面貌和风格,他的画不仅自成一家,还由此开创了北方画派。

和很多名画的经历类似,《匡庐圖》也曾随着朝代更迭而颠沛流离。

《匡庐图》是北宋旧藏,在《宣和画谱》之中就有明确记载,那时它的名称还是《山水图》。画里及画谱中都没有提及画中山水究竟是哪里,而据记载,荆浩一生的活动范围都在中原地区,并未远游南方。那么这幅画后来如何被命名为《匡庐图》呢?这就和画的传世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宋亡后,《匡庐图》流出内府,辗转到了民间,被元代书画家、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柯九思曾任过奎章阁鉴书博士,很受元文宗的器重,凡内府所藏的书画、古董均由他来鉴定,可以说他就是当时鉴宝界的权威。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过:“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可望者,有可游者,可居者……”意思就是,画中山水的意境有的令人欣赏把玩,有的令人流连忘返,甚至想长居此处,无论是达到哪种境界都可以算是妙品,但是让人欣赏把玩的作品显然不如令人流连忘返、想要长居于此的作品。

柯九思得到《匡庐图》后也格外珍重,时常拿出来观摩鉴赏,画中山间有屋舍数间,室内摆放书法屏风,有携琴的小童,这一切的细节都在点明画中的山水是高士的隐居之所。在他眼中,这幅画中的山水不仅可行、可望,更是可游、可居之处,就像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的庐山一样。

于是,他在画中写了一首诗:“岚溃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在诗里,他写得很明确,称画中山水、苍松、瀑布描绘出了庐山五老峰的模样。那么这个庐山五老峰是指的具体位置,还是画中山水恰是可供高士隐居的意境,并没有其他题跋或记载来继续阐明。

随着朝代更迭,《匡庐图》再度易主,流入清代收藏家孙承泽手中。对于《匡庐图》,他是这样点评的:“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股篆隶,苍古之甚,非关、范所能及也。”很明显,孙承泽高度肯定了这幅画是北派山水的经典之作,绝非荆浩的弟子关仝,和北派山水画传人范宽所能比拟的。但这也只是进一步强调了画的高妙,并未论及画中的景物究竟是哪里。

之后,这幅画流入了清内府。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年编撰的《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里,因为柯九思题跋诗的影响,曾经的《山水图》被更名为《匡庐图》,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匡庐图》至今仍有许多谜团,宋高宗御笔亲写了这是荆浩的真迹,专家却认为这是一幅北宋的仿古之作。抛开这些不谈,这幅画即便是北宋的仿古之作,因为朝代相连,所隔年代并不久远,也应该是临摹荆浩的真迹,那么北派山水画派之祖的荆浩缘何会画南方山水,画中之地到底是不是庐山?

有些真相或许永远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答复,但是这些并不重要。经历了千年的时光,辗转了无数双手,《匡庐图》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这就足够了。我们可以不清楚画中的山水究竟是哪里,但是我们要记得《匡庐图》无论是什么名字,它始终都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作。它的存在代表着荆浩笔法中勾、皴、染三法并举的特点,代表着全景式山水的开端,北派山水画的开端。

编 辑/羽 川

猜你喜欢
庐山幅画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夏日避暑
买画
遇见大师
猜画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庐山脚下泡温泉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